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李光地字晋卿。年四岁,能以炭摹地上灯字影。稍长,力学,有通才。尝举家陷贼,挟以邀金,欲杀者屡,终不惧。间即取书读,贼大奇之。其伯父日燝①,募死士袭破贼寨拔以归。光地少无声色之好,衣食裁取粗给,经年不奏丝竹,门馆寂寥,无有私谒。 

                                                               (《安溪县志》)

[注]①日燝,李光地伯父的名字,燝,音同“景”。

1.解释加点词。

(1)送之                          (2)援质理         

(3)遇其叱咄                     (4)贼大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俯身倾耳                 其境过清

B. 每假借藏书之家             告之帝,帝感其诚

C. 光地少无声色        岂能为暴涨携

D. 伯父日燝                真不知马也

3.用“/”给下列内容断句,限断两处。

募死士袭破贼寨拔以归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经年不奏丝竹,门馆寂寥,无有私谒。

5.从“嗜学”的角度,宋濂的“嗜学”程度远不如李光地,为什么?

 

答案:
1.跑 引,引述,提出 有时 对……感到奇怪,认为……奇怪 2.B 3.募死士/袭破贼寨/拔以归 4.⑴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还是收获了很多东西。(“故”“卒”) ⑵(李光地)一整年都不演奏音乐(没有娱乐),门馆寂静无人,平时也不接受他人私下拜访。(“经年”“丝竹”“私谒”) 5.示例:宋濂借书、抄书、恭请老师,求学“勤且艰”,而李光地被贼人围扰,即便生命受到威胁,仍不时地拿书读,已然要书不要命。(意思对即可) 【解析】【甲】选自《宋学士文集》 作者:宋濂 年代:明 【乙】选自《安溪县志》 作者:林有年 年代:明 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注意“奇”意思是“对……感到奇怪”。 2.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A项“以”意思分别是“表目的,来”和“因为”的用法,B项“于”都是“介词”,C项“之”意思分别是“结构助词,的”和“代词”,D项“其”意思分别是“代词”和“表示推测语气”。故选择B项。 3.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划分,要考虑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划好之后仔细读一读,看看是否顺口、顺畅。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准确划分节奏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故”意思是“所以”,“卒”是“最终”的意思,“经年”意思是“一整年”,“丝竹”指“音乐”,“私谒”意思是“私下拜访”。 点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通过具体事例分析人物的形象。甲文中宋濂不怕寒冷、不畏艰难,坚持借书、抄书,为了请教问题对老师恭恭敬敬,我们可以体会他对学习的认真;乙文中李光地在被强盗捉获时,有性命之忧,但仍然坚持读书,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是在忘我的读书。
推荐试题




我的暖,一寸长       葛 闪

①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约莫40岁的中年男子。

②他隔着车窗朝我弯着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

③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且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④我一听有点蒙。

⑤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又是憨憨一笑,说:“俺这烟差,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您说是不,大哥?”

⑥“有事吗?”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

⑦“是这样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点头,“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车不?”

⑧“你要到哪里?”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是我小气不让他搭车,而是他那一身的油漆和泥土,实在是让我心生芥蒂。

⑨“不不不,”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俺哪儿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行。今儿不坐,就明天坐一回就行,还是今儿这个时间。”

⑩说完,他那布满血丝的大眼睛,充满着乞求的眼神。

⑪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头,说:“行!”我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他我心中的疑惑,他就一连向我说了几句谢谢便离开了。临走前,还特意向我车前的车牌望了一眼。

⑫翌日,他骑着自行车准时到了学校门口。看我在,他一脸兴奋,轻轻坐上了副驾驶座位,和我聊了起来。

⑬还没聊五分钟,放学的孩子们便冲出了校门。他透过玻璃,紧张地看着人流。过了一阵,他飞快地推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不一会儿,一个小男孩跑到了他的面前,他让小男孩叫了我一声“叔叔好”,然后还介绍说我是他在城里刚认识的朋友。他递了根香烟给我,便将孩子放在自行车上匆匆离开了。临走的时候,他望向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⑭我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只坐这么一小会儿。直到三天后在学校门口,他才告诉了我答案。

⑮原来,孩子刚进城读书,因为农村和城里的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很多同学很瞧不起他的孩子。孩子的心里因此出现了阴影。

⑯“其实俺明白,城里人也待俺们如亲兄弟般的好,只是孩子小,暂时还不能理解。”他笑笑说,“俺上次坐您的车看着他向我跑来,然后我就告诉他,您和我是顺路的,常免费载着我一起来学校!”

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他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寸的长度。

⑱“一寸长的暖”!这形象的比画瞬间就击中了我的灵魂,我深深地震撼,被它的朴实,又被它的深沉!                                             

(选自《读者》,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谈一谈第①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划线句子中加点词、句的表达效果。

(1)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且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他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寸的长度。

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一寸长的暖”深深地震撼了“我”,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一寸长的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