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葆玖:梨花落,春入泥
1944年,梅派艺术创始人梅兰芳的10岁儿子梅葆玖第一次登台演出,娃娃调一句一个彩。梅兰芳认为梅葆玖京剧方面很有天分,决定让他正式拜师学戏。
与戏班学戏的孩于不同,梅兰芳安排儿子白天在校上文化课,晚上回家学戏。力了让梅葆玖扎实练好基本功,梅兰芳邀请王幼卿等名师到梅家大院专门给梅葆玖授课。
每天清展。周围的人都能听到梅葆玖清脆稚嫩的练嗓声。为了增加训练难度梅葆玖还踩着高跷在冰场上跑圆场,身上经常青一块紫一块,陶玉芝先生看了有些心疼,就对梅葆玖说:“休息几天再练吧!”梅葆玖说:“先生,您不是常常说,练功练功。一日不练三日空吗?”
《芦花河》 《祭塔》 《桑因会》 《六月雪》等老戏,梅兰芳让梅葆玖学了二三十出,他要求儿子必须按老师教的唱和做,不可自主发挥。梅葆玖理解父亲的用心:学习老戏精髓是基础。演了几年戏后,梅兰芳才开始教梅葆玖梅派戏,当时他言传身教。
1949年,梅葆玖陪父亲一起到北平,参加第一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他第一次走进了北京城的老剧场,见识了父亲从小生活的地方,也在父亲的引荐下,见到了大批老前辈与父亲的老朋友,那是梅葆玖青少年时代艺术成长最受益的时间。
某种程度上来说,父亲对于梅葆玖的意义,也就像是那一簇在寒夜中闪烁的烛火,有暖意,也指引着前路,看到它,就觉得笃定而稳妥。
1961年。梅兰芳突发心脏病去世。那时,梅葆玖还不满三十岁。
失去了父亲的庇佑与护航,梅家最小的儿子在仓促中承担起了继承与发展梅派艺术的担子,虽然彼时,他还远远意识不到,这样的担子究竟意味着什么。很多东西,父亲还来不及教给他,但在巨大的惊慌与哀伤中,也还是意识到,自己应该独立了。
父亲去世后的三年间,梅葆玖在北京京剧院梅剧团的演出以传统老戏为主,就在他扎扎实实演了几年老戏,准备创排新戏的时候,一场浩浩荡荡的运动席卷了全国。老戏与男旦一起,作为“四旧”,被一起“枪毙”禁掉。
正值青壮年时期的梅葆玖,几乎在整整十四年的时间内,没有张过一次嘴唱戏,即便是悄悄吊嗓子也不行
“文革”结束,老戏复出。梅葆玖站在了开台上,即便十四年没有打开的嗓子并不够圆润清亮,但他只要一个亮相,也足以让无数老戏迷泪盈于睫,因为那张敷上了粉墨浓妆的脸孔,实在是太像梅兰芳了。
梅葆玖开始一边演出,一边收徒。他一出一出地恢复起父亲的经典代表作,在全国范围内寻觅着适合演绎梅派的好苗子,绝不是仅仅局限在梨园世家的内部。
世上只有一个梅兰芳,在讲究派别、姓氏传统文化的京剧艺术中,梅葆玖传承的不仅仅是梅派艺木,还有这个姓氏所代表的京剧文化。
去年底,梅葆玖录制了梅派京剧名作 《贵妃醉酒》 和 《太真外传》 全本的两张唱片。以梅派的经典剧目用现代的、跨界的方式重新编曲,加入大交响乐队和民乐,在保持梅派唱腔的精髓基础上,用更为现代的方式展现出来。
在京剧世界,像梅氏父子这样均取得极高艺术成就的“父子档” ,少之又少。遗憾的是,梅兰芳辞世过早,梅葆玖又无子女,子侄又赶上八个样板戏的年代,梅派艺术的传承人中梅家人只有梅葆玖,而随着一代传奇梅葆玖今日“梨花落,春入泥”,梅氏一个世纪的京剧艺术,曲终人散。
【相关链接】
(1)梅葆玖是一个传奇。年近八十,居然照样能上台唱戏,扮相不倒,身段不倒,嗓音不倒,甜美温润一如当年。从古到今,几乎很难再找出一位如此高龄仍能上台演出的男旦。每每问起个中原因,梅葆玖总是腼腆地笑笑,缓缓一句:“多吃苹果,多睡觉,少生气。”其实,这天生的好嗓,加之幼年打下的基本功,才使他至今依然能在舞台上游刃有余,令多少人羡煞。(《梅葆玖:拒绝大师》)
(2)重返舞台后,他格外珍惜每一次演出机会,不会放过每一次弘扬梅派艺术的机会。文革后常演《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太真外传》《洛神》《西施》《汾河湾》等梅派经典剧目,弘扬梅派艺术。
(《梅葆玖:风华绝代的传奇京剧大师》)
1.文章结尾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2.梅葆玖在学习梅派艺术之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请结合本文简要概括。
3.“文革”后登上京剧舞台的梅葆玖在弘场梅派京剧艺术上的具体做法给我们哪些启示? 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