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有人偷读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被扉页上的两句话深深感动,领略到阅读的重量;有人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仅仅是因为喜欢。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材料二】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即时语音通讯软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和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很多人在数小时的故障期内不停地用手机尝试登陆微信,因为他们发现自己与“小伙伴们”失去了联系;尽管传统通讯方式电话和短信平台全都畅通无阻,但他们似乎更习惯于通过微信“朋友圈”来跟朋友们互通有无。
微信已成为风靡网络的交流平台。作为一种更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微信具有零资费、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每天有大量的文字在微信“朋友圈”之间流传,或发布个人生活动态,或交流内心感悟,或转发佳作段子,“奇文共赏之”。
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通过这一平台,个人和企业都可以打造一个微信的公众号,并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如公安部交管局微信公众平台“公安部交通安全微发布”于2014年3月19日正式上线。目前已开辟“权威发布”“你问我答”“小马说交通”等栏目,定期向社会发布权威交管资讯、传播交通安全知识,并答复网友咨询,收集群众意见建议。
【材料三】
这是一个网络时代,读网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网络固然给生活带来种种方便与趣味,然而,如果将大量的时间倾注在虚拟空间,内心反而容易浮躁不安,难以沉静。与眼花缭乱的社交网络相比,读书不仅能够使人远离纷扰的环境,保持内一心的沉静,而且可以使人感受世界,体悟人生,获得启迪。因此,读网,更要读书。
一谈起读书,我们总是抱怨太忙没时间,但偏偏又能挤出时间刷微博、看视频。读网是轻松的,可以一目十行,脑子里过一遍,不一定留下痕迹;读书是深沉的,要用心用脑去理解、体会、感悟。所以,不是时间不够用,而是我们不愿意把时间用在“费脑子”的事情上。
拒绝喧嚣的社交网络,腾出更多的时间读书,是需要勇气的。去年,“网红”埃森娜在YouTube上发布了最后一条视频《为什么我要放弃社交媒体》,并彻底删除了自己的账号以及275万个订阅者。为什么这么做?埃森娜认为,社交媒体是不真实的,制作出的形象、编辑过的生活,虽然能获得关注,但也丧失了真正的自我。
1.结合材料一,说说我们怎样才能“领略到阅读的重量”?
2.结合材料二,说说“微信成为风靡的交流平台”有哪些原因。
3.材料三针对什么现象,提出了什么观点?
4.小明沉湎网络阅读,离不开手机。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向他说说这样做的弊端。
答案:
1.采用细嚼慢咽的阅读方式;追求无功利心的自发性的阅读。
2.更快速(更即时)、零资费、显示实时输入状态;海量信息种类多(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
3.针对“读网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人们将大量时间倾注在虚拟空间,内心浮躁不安,难以沉静”的现象,提出了“读网,更要读书”的观点。
4.示例:网络阅读没有“阅读重量”,使人浮躁不安,喧嚣的环境容易使人丧失自我。利用手机阅读固然可以,读纸质的书更有好效果!(意对即可)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可以得出问题的答案。
2.我们在解答主观题时应充分利用文本,或直接选用原文语词,或以原文中的词或句子为基础进行改写,或综合连缀文中的词或句子,总之能用原文中的语词来回答问题的就不要“杜撰”,这样保险系数较大。从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和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作为一种更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微信具有零资费、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这两句话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3.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材料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一条最主要的信息。这则材料针对“读网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人们将大量时间倾注在虚拟空间,内心浮躁不安,难以沉静”的现象,提出了“读网,更要读书”的观点。
4.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语言得体的表达。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此题作答时可以结合材料一中的内容,突出应把网络阅读和读纸质书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