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乙】
古梅
[宋]范成大
古梅,会稽①最多,四明、吴兴亦间有之。其枝樛曲②万状,苍藓鳞皴③,封满花身。又有苔须垂于枝间,或长数寸,风至,绿丝飘飘可玩。初谓古木久历风日致然。详考会稽所产,虽小株亦有苔痕,盖别是一种,非必古木。余尝从会稽移植十本,一年后花虽盛发,苔皆剥落殆尽。其自湖之武康所得者,即不变移。风土不相宜,会稽隔一江,湖、苏接壤,故土宜或异同也。凡古梅多苔者,封固花叶之眼,惟鏬隙④间始能发花。花虽稀,而气之所钟,丰腴⑤妙绝。苔剥落者则花发仍多,与常梅同。去成都二十里有卧梅,偃蹇⑥十余丈,相传唐物也,谓之梅龙,好事者载酒游之。清江酒家有大梅如数间屋,傍枝四垂,周遭可罗坐数十人。任子盐运使买得,作凌风阁临之,因遂进筑大圃,谓之“盘园”。余生平所见梅之奇古者,惟此两处为冠。
(选自《梅兰竹菊谱》,中华书局2014版)
[注释] ①会稽:地名,指浙江绍兴一带。②樛(jiū)曲:曲折,弯曲。③鳞皴(cūn):像鳞片一样的皱纹。④鏬(xià)隙:裂缝,缝隙。⑤丰腴:形容花朵丰肥 。⑥偃蹇(yǎn jiǎn):高耸。
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梅雪争春/未肯降 B. 又有苔/须垂于枝间
C. 盖/别是一种 D. 好事者/载酒游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或长数寸________ (2)初谓古木久历风日致然_________
(3)花虽稀,而气之所钟_________ (4)丰腴妙绝 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余尝从会稽移植十本,一年后花虽盛发,苔皆剥落殆尽。
4.甲、乙两文兼美趣、情趣和理趣为一体。甲诗中运用了拟人和(1)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梅雪争春,突出了梅雪各有所长,告诉我们 (2)_________的道理。乙文写了三种古梅,其中“其枝樛曲万状,苍藓鳞皴,封满花身”形象地写出了苔梅 (3)____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古梅的 (4)____之情。
答案:
1.B
2.有的 认为聚集(达到)极点
3.我曾经从会稽移种了十株,一年后花虽然开得很繁盛,但苔藓都剥落得差不多光了。
4.对比 人各有长短,我们要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弯曲、苔藓多喜爱
【解析】乙文选自:《梅兰竹菊谱》 作者:范成大 年代:宋
参考译文:
古梅,以会稽地区最多,四明、吴兴也偶有分布。古梅的枝干弯曲虬盘,苍青色的苔藓有如鳞片一般密密麻麻地贴满梅树的全身。又有一些苔须在枝间垂下,有的可长达数寸,当轻风摇曳,绿丝飘拂,十分有趣。刚开始以为古树久经风吹日晒才导致如此,待详细研究了会稽所产的古梅后,才知道即使是幼龄小株也有苔痕,应该是独特的一个品种,不一定是生长年久才会这样。我曾经从会稽移种了十株,一年后花虽然幵得很繁盛,但苔藓都剥落得差不多光了。那些从湖州武康移植过来的,就不会变。换了地域就不相适应了,会稽与此隔了一江,而湖州和苏州是接壤的,因此在土质方面可能存在着差异啊。大凡多苔藓的古梅,花叶的气孔被封死,只在苔隙间才能发花,花朵虽然稀少,但都是灵气聚集的产物,因此开的花茂盛且美奂绝伦。那些苔藓剥落多的则开的花也多,与一般的梅花相同。距成都二十里,有一棵卧梅,高耸十余丈,传说是唐代的古物,号称梅龙,喜好风雅者常带着酒前去游赏。清江酒家的一棵大梅树,有几间房屋般庞大,侧枝四处垂笼,周围可以环坐几十个人。任姓盐运使买下它后,在其旁建造了凌风阁。随后更筑了座大花园,称为“盘园”。我平生所见的梅花中奇绝苍古的,只有这两处是最好的了。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B项错误,意思是:又有一些苔须在枝间垂下。断句为:又有苔须/垂于枝间。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或:有的。钟:聚集。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尝:曾经。殆:差不多。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比较阅读能力。甲诗中运用了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告诉我们人各有长短,我们要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的道理。乙文“其枝樛曲万状,苍藓鳞皴,封满花身”形象地写出了苔梅弯曲、苔藓多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古梅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