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甲】【乙】两段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列子《愚公移山》(节选)
【乙】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同“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三代(夏、商、周)不同礼而王,五伯(霸)不同法而霸。知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惩山北之塞 ( ) ②杂然相许 ( )
③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 ) ④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B.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而戍收者固十六七
C.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
D. 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
4.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1)同是面临一个中大的决策,愚公和商鞅所处的环境有何不同?
(2)愚公和商鞅身上表现出了怎样共同的性格特征?他们各自还有什么独特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所选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1)苦于 (2)赞同 (3)更改 (4)顺应
2.D
3.(1)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这两座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汗水的南岸,可以吗?
(2)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
4.(1)愚公:杂然相许,全家人都支持。商鞅:许多秦国重臣反对变法
(2)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有着坚定的信心。愚公的身体力行,如他亲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商鞅不畏权贵,坚持真理,思维敏捷,思路清晰(两点说出任意一点即可);比如在权臣反对变法时,他以高人之行,独知之虑的道理和圣人之举服了秦孝公,展现了雄辩家的风采。(意对即可)
【解析】选自《愚公移山》 作者:列子 年代:战国时期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作者:司马迁 年代:西汉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汇意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如“惩”是“苦于”;“因”这里是“顺应”的意思。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运用。A项中“之”分别为“取消句子独立性”和“助词,的”;B项中的“而”的意思分别为“表修饰”和“表转折”;C项中的“以”分别是“副词,凭借”和“介词,用”;D项中的“于”都是“介词,在”的意思。故选D
点睛:选择题的本质就是去伪存真,舍弃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错误答案,找到正确的答案,要在自己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可筛选一些较易判定的,缩小范围,也就是“排除法”,这样,能够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采用“增、删、调、换、留”就能正确翻译。(1)句中的“汝、毕、险、指、达、乎”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故、溺、于、所闻” 几个词是赋分点。
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1)梳理文章内容,找出所处的环境不同点即可。愚公:全家人都支持;商鞅:许多重臣反对变法。(2)第一问找其相同的性格特点——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有着坚定的信心。第二问,结合两人的做法上的不同来解答。注意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甲】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乙】甘龙说:“不对。圣人不改民俗而施教,智者不变法度而治国。依照民俗而施教,不费气力就会成功;根据成法而治国,官吏习惯而百姓平安。”卫鞅说:“甘龙所说的话,是凡夫俗子的言论。常人苟安于旧习俗,学者局限于所见所闻。用这两种人当官守法是可以的,但不是与之探讨成法之外事情的人,三代不同礼教而成就王业,五伯不同法制而建立霸业。智慧的人制定法律,愚蠢的人受制于法律;贤能的人更改礼教,无能的人拘泥旧礼。”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能改变法度;没有十倍的功效,不更换器具。效法古代没有过失,遵循旧礼没有邪恶。”卫鞅说:“治理社会不只一条道路,有利国家不必效法古代。所以商汤、周武不循古道而缔造王业,夏桀、商纣不改礼制而亡国。违反古道的不可以否定,而因循旧礼的不值得赞美。”秦孝公说:“好。”用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决定变法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