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桂州腊夜①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②。

雪声偏旁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③。

二年随骠骑④,辛苦向天涯。

【注释】①本诗是唐代诗人荣昱的一首五律,写于作者到桂州第二年岁暮。桂州:唐代州名,今广西桂林。②赊:遥远。③碎花:喻指灯花。④骠(piào)骑:飞骑,也用于古代将军的名号。这里指作者的主帅桂管防御观察史李昌巙。

(1)下列对诗歌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除夕守岁,诗人从万里回到故乡,直坐到三更已尽。

B.三、四两句中诗人勉强入睡,可是睡不安稳,进入了一种时梦时醒的朦胧境地。

C.五、六两句写了诗人梦醒后再不能入睡时的所见所闻。

D.最后一联和首联相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收束全诗。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颔联“寒梦不离家”中“寒”字的表达效果。

(3)本诗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颔联或颈联,举出一例,并分析诗人流露的情感。

 

答案:
(1)A (2)“寒”字不仅点明了夜里气候的寒冷,寒夜做梦的情景,更反映出诗人由于思乡而产生的凄凉孤寂之情。 (3)颔联虚实结合,先实写后虚写。上句写诗人无法入眠时听到的声音,表现环境的寂静和诗人的孤独,下句则表达了梦中思念家乡的情感。颈联写景运用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衬托出诗人孤寂寂寥、悲凉思乡的心境。 【解析】试题分析:(1)诗人是在离乡万里、思归无计的处境中独坐到半夜的。(2)此题主要从炼意和炼境方面考虑,要考虑到对抒发情感的所起的作用。答案:“寒”字不仅点明了夜里气候的寒冷,寒夜做梦的情景,更反映出诗人由于思乡而产生的凄凉孤寂之情。(3)分析诗句的表现手法。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答案:颔联虚实结合,先实写后虚写。上句写诗人无法入眠时听到的声音,表现环境的寂静和诗人的孤独,下句则表达了梦中思念家乡的情感。颈联写景运用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衬托出诗人孤寂寂寥、悲凉思乡的心境。 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和炼境方面考虑。  
推荐试题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随着央视《中国成语大全》播出,节目掀起了一股追捧传统文化的热潮,节目中那些年轻的面孔对于成语的捻熟运用,给观众留下了很深印象,让成语大会一时间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请你参加以“传承文化,走进成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阅读下面三则材料,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资源,大量成语出自传统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和厚重的人文内涵,极具文化价值,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材料二  如今,成语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不断被忽视,除了个别爱好成语接龙、成语印章的人以外,很少有人爱好积累成语。 

材料三  《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关文正认为:成语就是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钥匙,我们有义务去推广和学习成语。 

(1) 根据材料一、二、三提供的信息,写出两条你探究的结果。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学习的方式也可充满趣味性,请你根据下列图示猜成语。 

                                                    

(3)上述材料二、三中各有一处语病,请选择其中一处加以修改。

   段,修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