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海子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和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才的苦行之路”

    请以“告别昨日”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和地名。③不得抄袭。④字数不少于600字。⑤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答案:
告别昨日 又是一夜清冷的雨,看着窗外密密斜织的雨幕,远方的天空是否有那颗耀眼的启明星?不,不会有的! 即使有,我也看不到。只有无奈地、眼睁睁地看着这无边的夜雨将我慢慢吞噬…… “融进雨幕中吧! 彻底放弃,不要再让心灵苦苦挣扎了! ”我的灵魂在呐喊,但对未来美好的渴望让我放不下,“已经快要临近中考,我拼搏了三年了,这时候放弃?是否太草率?我太不甘心了! ”初三,临近中考。我的压力来自方方面面。老师、家长、亲戚、同学。这巨大的压力是我十四年来从未面临过的。在这个夜深人静的午夜,面对漫天铺洒的雨帘,我心情放松,但心灵深处的忧伤却泻了一地,仿佛窗外的雨。 回头看看桌上昏暗的灯光,我叹了一口气:“还有两份卷子没做呢! 看来今晚又要熬到凌晨二点了! 这种非人的生活究竟何时才能结束?”突然,看见桌上爬了一只小虫,不知道是什么虫子。总之很孝很黑,那么弱不禁风,那样渺小,小得微不足道。 “小虫虫,你晚上不睡觉,乱爬什么?”我用手挡住了它的去路。想必小虫感觉到了危险,顿时显得慌乱起来,手足无措,四处乱撞。多么迷茫呀! 我看着小虫不禁一阵心酸,它多像现在的我,在一片黑暗中找不到光明的出口。不知前途在哪,命运如何?只有迷茫地四处张望。“就算我无法寻到光明,至少我有能力给予一只小虫光明吧! ”就在我准备挪开手的那一刻,我看见了令我意外的情景。 那只黑色的小虫在经过了一阵短暂的慌乱之后,它立即平静下来。然后四处用触角探了探,就从我的手边绕了出来,继续向前爬行。它的身后留下一道完美的弧线。 我震撼了! 原来我以为坚不可摧的问题用一条弧线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击破。是啊! 应该这样。我宁愿在一条直线上把自己撞得头破血流,也不愿意用柔和的弧线描出自己的路。为何要躲进屋内伤春悲秋,却不愿意伸出头来欣赏明日初升的太阳。其实一切都会过去,只要战胜自己,没有什么能阻挡我前进的脚步。 夜已深了,雨还在下,那叮咚叮咚的声音仿佛微风拨动的风铃,那么悦耳。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前面有一段提示性的语段里面的关键点是告别,我们写作的思路应在这段话里寻找,只要能确定关键词语或者能分析出材料中的含义,本作文写作难度不大。要写一篇关于告别昨日的文章,关键是写告别的心理、告别时的场景以及自己的心情等。告别的可以是不好的事物:陋习、坏习惯等;可以是你的告别,也可以是别人的告别;也可以是人与动植物的告别,以上思路都可以写。写告别时,一定要写到告别的所思所想,所以,一定要写到心理描写。这是一篇来抒发情感的文章,最好的选择是散文。 点睛:这一题目带有明显的叙事性和抒情性,适合写记叙文和边叙边议的散文。如写记叙文,为避免简单化的“一事一果“的写法,可采用”一事”详写、同类事略写的方法,一定要插入必要的议论。如写散文,则要注意“多事“对”这样“的指向性,揭示其长大的内在联系.采用此文体,做到“一线贯穿,形散神聚”是关键。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灯下的女人

                           龚妮纳

  昏黄的灯光下,母亲的身影一直烙在我的心上。

  小时候,家境并不富裕,常常可以看到母亲彻夜手工的场景。长大后,我才知道,母亲曾经是多么的辛劳。但是,我却从来没有在她那明媚的笑容中发现丝毫的哀怨。那是物质贫乏的七十年代,好强的父亲从村里租来了人家不愿耕种的田地,满腔热情地干了起来。当时,年轻漂亮的妈妈,白天除了照顾我们姐妹俩外,也下地帮老爸做点力所能及的农活。到了晚上,那是母亲的天下了。心灵手巧的她特别会持家,为了省点开支,她每晚都有干不完的活:织毛衣,缝鞋底,裁衣服等等。父亲的衬衫领子破了,她把领子拆下翻过来重新缝上,这样又可以穿它一年半栽。姐姐的衣服穿不着了,妈妈从不马虎地让我继续穿,她总是耐心地拆开来,小心地熨平,然后再用心地重新裁剪,把磨损的层面裁换到不易磨擦的部位。在母亲的巧手下,别人眼里看到的小女儿也是件件新衣服。最让我感动的,母亲常常从箱子里挑出自己的漂亮嫁衣,一件件地修改给姐姐穿。母亲自己穿的大部分是毛衣,因为毛衣可以拆了再织,可以循环使用。一般情况下,我们家的毛衣规律是先外套,再内衣,最后是背心。妈妈还喜欢创新,常在毛衣上绣上花朵或者订上几粒盘纽来做点缀,令村里人羡慕不已。

  八十年代初,社办厂活跃起来,我的母亲被首批录用。由于妈妈接受能力强,很快做上了检验员的岗位。当时,检验员人手缺,领导常常让妈妈把产品带回家检验。这:样可以赚点外快的美差,妈妈当然不会放弃。于是,常常可以看见灯下有个女人在检验产品,母亲柔美的影子静静地映在窗前。

  改革开放后,父亲不再甘心种田地了,他先半脱产跑供销,后来慢慢地,也接了些加工业务自己家里做。当时,老爸和老妈还顾虑重重,不敢一下子投入生产,更不敢放弃工人的职业去盲目创北。只是利用晚上时间,小量试作,慢慢量产。当时所谓的“量产”,大部分都是妈妈熬夜做出来的。接下来的几年,老爸根据加工业务的项目,选择了走五金加工的路子。发展到现在,虽然早已不用母亲熬夜赶活,但母亲还是难逃“灯下女人”的命。因为小厂办在妈妈家,老妈总得开门和关门。每当工人上夜班时,母亲还是没法闲下来,还是会帮着做些活。由于眼力不再好使,她就选择包装产品、整理工具、打扫卫生等活,然后和员工一起下班歇息……

  如今,我也做了灯下的女人。当白日的尘埃落定后,我会坐在灯下读一点书,会网览几篇佳作,也会静静地想一些事情。同样坐在灯下做个女人,我却不敢跟母亲相提并论,因为我远不及母亲那么朴实、那么伟大

                                    (选自《散文百家》2015年第3期)

1.选文写了灯下母亲的哪些故事?试简要概括。

2.文中母亲具有怎样的形象?试简要说明。

3.文章以“灯下的女人”为题有什么妙处?

4.文中有两条线索贯穿全文,指出并加以分析。

5.试简要说明第⑤段画线句子包含的作者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 章,完成下列小题。

                                      底  线

冯骥才

①一个物欲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所谓社会底线下降,就是容忍度的放宽。原先看不惯的,现在睁一眼闭一眼了;原先不能接受的,现在不接受也存在了。在商业博弈中,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在这样的社会生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②可是这底线就像江河的水线,水有一定高度,船好行驶,人好游泳。如果有一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我们连自己是脏是净是谁也不知道了。

③所以,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其实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卖国求荣”“乘人之危”,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恩将仇报”“落井投石”,还有“不义之财君莫取”“朋友妻不可欺”等等。

④这个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乎已被全线突破了。

⑤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定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因此说,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

⑥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的底线时,你是降下自己的底线,随波速流,还是坚守自己的底线,洁身自好?有人说,在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脆弱的。依我看,社会的底线可能是脆弱的,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坚强,牢固不破。

⑦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

⑧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没有底线,一定会是一塌糊涂的失败的自我,乃至失败的人生。有底线,起码在“人”的层面上,获得了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1.请简述文章的论证思路。

2.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品读全文,说说第⑧段中画线句子的内涵。(请分点回答)

4.阅读文本,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底线”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 章,完成下列小题。

空气中取水

①任何时候,大气中都含有105亿英亩呎①水,其总量是世界上所有江河水量的6 倍多。其中,大约2%很快就会作为降雨落到地面,剩余的98 %依然处于水蒸气的状态。

②有人提议,用声音从空气中获取水分。凉爽、宁静的夜晚,空气中的水分达到饱和后,即使是微小的空气振动,也能凝聚水分,产生雨滴。在中国云南省的山区,村民们有个传统,通过大声喊叫来祈雨。据说,喊得越响,雨下得越大。

③一个有趣的新想法看起来似乎可行。在临海的沙漠地区建造温室,用寒冷的海水作为空气调节器,从炎热的空气中凝聚水分。这种温室实际上是巨大的露水制造机。从2002 年以来,帕顿的阿布扎比温室已经在沙漠中种出了黄瓜、西红柿和鲜花。10 平方英尺的温室每天可产生10加仑水——这比热带雨林通过降雨得到的水还要多。

④在干旱的沙漠之中,人们曾尝试通过收集雾水解决用水问题。顺着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中绵延的山顶,悬挂着75 张大塑料帆网。这里已经连续几年没有降雨了,但寒冷的近海气流定期从太平洋上大量涌来,塑料帆网通过获取这些气流的水分而变得十分潮湿。每张帆网有40 英尺×10 英尺大小,一天能收集40 加仑水。那里的一个小镇,从前用水完全靠从50 英里外运来。如今这项工程平均每天可以给小镇提供3000 加仑水。

⑤这种做法被广为接受。南美洲的整个太平洋沿岸,很多社区已经建造了捕雾幕帐,用来给新栽的树木供水。这种系统一旦建立起来,这些树就可以在叶子上为自己收集雾气,在沙漠中重新创造以雾为基础的生态系统。

           【注】①英亩呎:体积单位。(选自《当江河枯竭的时候:21 世纪全球水危机》)有删改

1.第②段中加点的“据说”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2.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空气中取水”的方法有哪几种,请根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摘自九下《国学读本》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①诸将言诛秦王____   ②军霸上____   ③凡吾所以____   ④争持牛羊酒食献军士____

2.正确划分下面这句话的停顿(限画2处/)

父 老 苦 秦 苛 法 久 矣 诽 谤 者 族 偶 语 者 弃 巿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2)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

4.楚汉相争相持四年,刘邦由弱到强,逐渐取得胜利,从本文中你能看出刘邦有哪些可贵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