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下面两个小题。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②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边患了而受金石之赏。③六郡雄:汉代名将赵充国,号称“六郡豪杰”。④代:代州。⑤狐塞:飞狐塞,边界驻军重地。⑥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⑦燕然:燕然山。东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 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转入分手时的儿女缠绵、气哭悲切。

C. 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区的屏障。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B 2.用典寓意。激励友人建功立业,希望他扬名塞外,让燕然山上也留下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解析】试题分析: 1.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推荐试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二章》)

【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若于此时,使②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③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

                         (选自蔡襄奏折《乞④用韩琦⑤、范仲淹》,有删改)

【注释】①支:通“肢”。②使:假使。③惮:怕,畏惧。④乞:乞求,请求。⑤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入则无法家士                   “拂”通“弼”,辅佐

B. 必先其心志                       苦:受苦

C.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而:表示并列的连词

D. 愈病                           徒:只,仅仅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傅说于版筑之间                 大计亦死

B. 其所不能                     有所广

C. 困于心于虑而后作               左手倚一

D. 过然后能改                   国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说明了这些人虽然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历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B. 孟子认为逆境造就人才。第二段论述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艰苦的磨炼。

C.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正面论述了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 乙文作者认为“天下之病愈深”的原因是:使良医不得尽其术。

4.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使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

5.拓展探究。【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在人才的问题上,它们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龙城”还是“卢城”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传诵千古的《出塞》,抒发了王昌龄追昔抚今的感慨。一般认为,诗中的“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他长期戍守北部边境,以勇敢善战著称,匈奴呼之为飞将军,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畏惧、惊退。那么,诗中的“龙城”又指何处呢?

历来唐诗集多作“但使龙城飞将在”。清朝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持此说,认为“唐人边塞诗中所用的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此处的“龙城飞将”,“乃合用卫青、李广事。指扬威敌境之名将,更不得拘泥地理方位。而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就是说,“龙城”不过是象征性的地名,并非特指某一具体城邑。

宋朝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将“龙城”改为“卢城”。为何做此改动呢?阎若璩《潜邱札记》作了解释:“李广为北平太守,匈奴号曰飞将军,避不敢入塞。右北平,唐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卢龙县。唐时有卢龙府、卢龙军。”所以龙城就是右北平,应为卢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唐诗选》即取此说,将“但使龙城飞将在”改作“但使卢城飞将在”,认为卢城即现今河北卢龙。但是,无论汉朝还是唐朝,右北平从来就没有称过卢城,只有《汉书·西域传》中有一个无雷国,其国王“治卢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显然,此卢城不是右北平。况且,《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的那次威震敌胆的龙城大捷是卫青指挥的,并未提及与李广有关。

清朝孙洙《唐诗三百首》引《晋书·张轨传》的记载:匈奴曾筑姑臧城,“地有龙行,故曰龙城”。据此说,“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威。

张际在《“龙城”考》中则认为,据《史记》《汉书》等多处记载,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之地,地方并不固定,但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汉代史籍往往采用音译,分别写成“龙城”“笼城”“龙庭”,“龙城”可能是音近而误讹为“卢城”,两词实为同义。西汉初年,匈奴连年犯境,汉朝无力抵御,直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起来,才命卫青、霍去病等实施反击。元光六年的龙城一战,首战告捷,一扫汉朝70多年的屈辱,大大振奋了军心民心。龙城之战成为汉朝军民心目中扬威敌境、雪耻大胜的象征。李广是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的英雄,是汉家大将的杰出代表。因此,王昌龄将大捷的象征――龙城,冠于西汉名将的象征――李广头上,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王昌龄取“龙城”一词,还出于音律的需要,而且字面又瑰奇雄丽,选用了它,使诗句达到了音、义、色俱佳的境地。

1.《唐诗选》不取“龙城”而用“卢城”,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 李广曾做右北平太守,右北平在唐为北平郡,治所卢龙县就是“龙城”。

B.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编写者们认为,“卢城”就是今河北卢龙。

C. 汉代史籍采用音译,“龙城”与“卢城”音近而生误讹,两词实为同义。

D. 宋朝王安石在《唐百家诗选》中将“龙城”改为“卢城”。

2.从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寓意的角度看,以下表述中不含象征意味的一项是(    )

A. “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陵。

B. 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

C. 唐人边塞诗中所用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

D. 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沈德潜认为,“龙城飞将”是把卫青的事迹加到了李广身上,不能过于拘泥。

B. 王昌龄用“龙城”一词,除着眼于诗句的深刻寓意、字面的瑰奇雄丽,也是出于诗歌音律的需要。

C. 张际认为,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的地方,因其地点并不固定,故而在匈奴内统称为“龙城”

D. 无论汉朝还是唐朝,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被称为“卢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