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雨中上韬光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飞流木末,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至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选自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注释】①韬光:指韬光庵。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 妍:____________
②恨僧少可语耳 恨: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山之骨格,得石而苍”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环而攻之而不胜 B. 宋何罪之有
C.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 水陆草木之花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
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
4.请简要概括选文的内容主旨,并说说其写法上的突出特点。
答案:
1.美丽遗憾
2.D
3.稍微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或靠着竹子休息。(大意对即可)
4.内容主旨:写作者雨中登韬光庵的情景,描绘了林、水、石等景物,突出了环境的幽静、冷清,流露出作者对美景的赞许之情和默然独守的性情。
写法特点:以作者主观感受为线索,把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自然地交融在一起。
【解析】选自《韬光庵小记》 作者:萧士玮 年代:明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恨”在这里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此处是“遗憾”的意思。
2.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其次再明确每一项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D项和题干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A:代词。B:宾语前置。C:动词,去,往。
点睛: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分类整理文言词语能够更系统地掌握文言词语的意义与用法,效率也会更高,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3.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稍”“时”“而”是重点字词,一定要解释准确。
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必须从文章入手,我们要先理清主要内容,感知故事的情节。这篇文章描绘了林、水、石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赞许之情。以作者主观感受为线索,把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是本文写作上突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