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正后用正楷字将整个句子抄写在米字格中。

抑扬顿锉诵佳句,别出心栽品古诗。

 

答案:
“锉”改为“挫”;“栽”改为“裁”。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辨析出来。特别是形似字和易错汉字更应引起注意。“抑扬顿锉”应写作“抑扬顿挫”,“别出心栽”应写作“别出心裁”。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说明文《浓浓乡愁谁来解》,完成下面小题。

浓浓乡愁谁来解

①如果你关注国际新闻,你会看到大量背井离乡涌入欧洲的难民一步一回头的情景;如果你关心周围的人,你也许能发现家里有某个新入学的大学生正在“朋友圈”里诉说想家的烦恼;如果你是一个新兵,你就会知道战友们为何每天唱着歌慰藉心里对家乡的思念……几乎所有的异乡人都感受过乡愁。

②什么是乡愁?乡愁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研究者认为,乡愁是一种心理反应,通常表现为对家乡的渴望,并伴随着抑郁心境和一些心理上的疾病。生理上一般表现为肠胃不舒服、睡眠紊乱、食欲下降等。精神上一般表现为容易被与家乡有关的事物吸引,而对当前的新环境不甚满意。行为上一般表现为活动缺少主动性,对新环境没有兴趣。幸运的是大多数人的乡愁不会持续很久,只是一种短暂的情绪体验。

③哪些人会产生乡愁?据调查,有一半到四分之三的普通人在一生中至少经历过一次乡愁的体验。乡愁的发生需要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离开家,二是到了一个陌生的新地方安家或逗留一段时间。乡愁跟每个人自身也有关系。研究者发现情绪不稳定的人、神经质的人、内向的人、死板的人、低自尊的人、缺少自主性的人等易与乡愁扯上关系。反之,则不然。

④为何会有乡愁?研究者表明归纳起来最起码有以下几类原因。

⑤依恋的中断。从小在家乡成长,自然会对那里的人、事、物形成一种情感依恋关系。所以,乡愁可能源于对家乡的依恋。

⑥角色的转变。到新地方很多事情需要亲力亲为,面临着新的角色要求,但又缺少了帮手。比如,入伍的新兵从一个被家人宠爱的小孩变成需要严格服从长官命令的新兵。

⑦生活风格的转变。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可能一切需要从新开始,在适应的过程中难免更加思念以前的美好。当然,这种美好只是相对的。

⑧失去控制感。一个新的、不熟悉的环境,很自然会导致一个人有失落、失去控制的感觉。比如,外出吃饭不知道哪家餐馆适合自己的口味;再也不能去熟悉的理发店找熟悉的理发师;走在大街上却不清楚它通向何方……累积起来会让人觉得有些无助。越缺少控制感,越有可能出现乡愁

⑨如何应对乡愁?长久以来,研究者认为治疗乡愁的最好方法就是回家。但是,也有很多研究者在努力做到“就地”解决,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比如结交新朋友。可以与新朋友共进晚餐、看电影、郊游等,这也可以看着是一个建立新的依恋的过程。再比如学会独处。当一个人独处时,出去跑跑步、做瑜伽、练习冥想等都是比较好的独处手段,尽量不要让乡愁有机会和时间来与你作做伴。还比如转移注意力。越是谈论与家乡有关的事情越是会加剧思乡愁绪。所以,转移注意力才是出路。自己找点有趣的事情,让自己暂时“乐不思乡”是一种抵御乡愁的方式。

⑩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乡愁不是有或无的问题,而是多或少的问题。你若没有体会到,可能是你的思乡情绪还没有多到一个域限值。就是说乡愁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反应。如果它到来了,我们接纳它,这是与它相处的最好方法。

1.补充下面对文章②至⑨段逻辑顺序的说明。

文章首先说明A,接着说明哪些人会产生乡愁,然后说明 B,最后说明C 。这种逻辑顺序体现了人们 D 。

2.说说文章④至⑧段主要运用的两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从所起作用的角度考虑,说说文章第①段不能删去的两条理由。

4.文章第①段“几乎所有的异乡人都感受过乡愁”中“几乎”一词为何不能删去?说说理由。

5.阅读第⑩段,联系全文,说说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面对乡愁?

 


阅读散文《回忆,有时是一种说不出的痛》,完成小题。

回忆,有时是一种说不出的痛

①转眼间,与父亲阴阳相隔已经14年了。对于父亲的爱,我当年常常不能理解,有时还怨恨他、误解他,可是在父亲去世以后,每当我回忆起来,却感到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痛。

②刚上小学三年级不久,我逃学了。整整一个星期,我都像往常一样装模作样去上学,实际却在村北的砖瓦窑上玩。

③一天中午我回家后,感到家里的气氛有点异常。果然,我刚坐下,父亲便问:“你上午在学校里学的啥?”

④还没等我开口,一个巴掌便重重地打在了我的脸上。接着,父亲又扭住我的耳朵,把我提溜起来,拽在炕边,按在炕沿上,扒下我的裤子,顺手拿起炕边的笤帚疙瘩,狠狠地在我的屁股上打了起来,嘴里还不住地大声说着:“我让你逃学!我让你不学好!”母亲过来要夺下父亲手里的笤帚,父亲一下子把她推开了。

⑤我从来没有见到父亲如此暴怒过。回到学校以后,坐在教室里硬邦邦的小板凳上,我的屁股痛了好长时间。那时,我心里充满了对父亲的怨恨。

⑥参加工作后的一个周日,我打算早一点返回单位,却发现自行车不见了。母亲说父亲推着去村东门外了,说是让大坡子帮着修修。我不耐烦地说:“才买了不到俩月,怎么去修了?”母亲说:“你爸说,让大坡子看看车闸。八九十里路,爬坡下崖的,你爸不放心。”

⑦我不住地看手表,过了半个多小时,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对母亲说:“我去修理铺看看。我从那里就回学校了。”

⑧到了村东门外的石桥上一看,大坡子的自行车修理铺锁着门。父亲上哪里去了?我在心里埋怨着父亲,转身向村南的公路上快步走去。不一会儿,我远远地看见一个人推着自行车从公路上拐下来向村里走来。那个人走得很慢,似乎还有些走不稳的样子——那不是父亲是谁?他不会骑自行车,就是推着也是笨手笨脚的。

⑨当我和父亲还相隔几步路的时候,我听他说:“车闸上的橡胶皮磨损得厉害,换了新的了。”

⑩我没搭理他,一把过自行车,骑上,用力一蹬,头也不回地走了。

⑪2002年9月,父亲在住了一段时间的医院以后,说啥也要回家。父亲一直说他没有病,埋怨我们把他困在医院里憋出病来了。

⑫父亲坚持要出院,我很生他的气,说:“你回家?你回家那不是明摆着让村里人笑话我们吗?”过了一会儿,父亲又说:“要不我跟你回你的宿舍去?医院里乱,我睡不着。”

⑬父亲来到我住的楼下,刚下车,便迈开大步向楼上走去。我抬头看着他的背影,那背影从容而沉稳,脚步坚定而有力。走到我四楼的宿舍门口时,父亲停下来。等我气喘吁吁地赶上去,听见父亲说:“你看,我一口气就走了上来,气不喘心不跳。我有的是力气,你还不如我呢。”

⑭第二天,父亲坚持要回家,我拗不过他。回家后的第五天,六十七岁的父亲溘然长逝。

⑮父亲去世以后,母亲对我说,其实,你父亲在刚住院的时候,就知道他得的是啥病,他身上早已没多少力气了,走路都难,他不想让你们受累。

⑯后来,我常常想起那天晚上父亲快步走上我宿舍楼梯的情形——那是父亲在生命垂危的时候,用一个坚强的背影告诉儿子:                                 

1.第①段中“怨恨、误解”两个词能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

2.父亲对我做了三件事,父亲做这三件事的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3.第⑮段母亲的补叙有何作用?

4.品味加点的词语,体会一下作者在写第⑩段时的心情。

没搭理他,一把过自行车,骑上,用力一蹬,头也不回地走了。

5.请在结尾划线处加上一句话,使文章更完整。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虽有佳肴》

【乙】学者①有四失②,教者③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④,或失则寡⑤,或失则易⑥,或失则止⑦。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⑧。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⑨,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者有四失》

【注释】①学者:学习的人,即学生。②失:过失,缺点。③教者:教育者,即老师。④多:学得过多(而不去实践)。⑤寡:学得太少。⑥易:把学习看得太容易。⑦止:遇到困难就不再学习。⑧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⑨教也者:做教师的(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不知其_________  (2)善而救其失者也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B. 教/学相长也

C. 然后能/救其/失也    D. 学者/有四失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甲文主要论述了“______________”的道理;乙文主要告诉人们做教师的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都认为要搞好学习需要注意多个方面。其中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两文都不约而同地阐述了什么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