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前方       曹文轩

  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影。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

  即便有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人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                             。”(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注】本文是为一幅摄影作品写的“摄影散文”。文中“一辆破旧的汽车”、“坐在车上的人们”、“手托下巴”的男子都是摄影图片中的形象。

1.文中说“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其中“前方”分别指什么?

2.文中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为什么?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3.联系全文,谈一谈“即便有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4.文中横线上可填的诗句是                            

 

答案:
1.第一个“前方”是指人实实在在地面对着的方向,第二个“前方”既实指前面的远方,更指目标、追求、理想等。 2.①面对外面世界的诱惑,人会走出家门;②出于无奈,人会逃离家园;③为了追求理想,人会不断前行。 3.①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写人类对前方的追寻转入对人类精神状态的关注。②内容上,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说明人虽身在家中,心灵却往往没有归宿,并暗示了追寻“精神家园”的过程之漫长、艰难和痛苦。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境 ,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准确把握词义,可从多个角度入手,比如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联系文意理解,第一个“前方”是指人实实在在地面对着的方向,第二个“前方”既实指前面的远方,更指目标、追求、理想等。 2.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在文中有具体的表现:“面对外面世界的诱惑,人会走出家门;出于无奈,人会逃离家园;为了追求理想,人会不断前行”。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段落的作用分析。这句话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写人类对前方的追寻转入对人类精神状态的关注;内容上,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说明人虽身在家中,心灵却往往没有归宿,并暗示了追寻“精神家园”的过程之漫长、艰难和痛苦。 点睛:一般文章中间的句子或段落结构上起到“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包含“含义、思想感情等。 4.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此类题型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这一题型对考生有较高的要求,在注重知识迁移的同时,还要求考生能利用已知的知识进行联想,写出最准确的答案。崔颢的思乡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游白水[1]书付过      [宋]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2],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3],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可熟物[5]。循山而东,少北[6],有悬水百仞[7],山八九折[8],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9],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10],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11],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俛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 [2]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4]汤池:即汤泉。 [5]殆:大概,恐怕。[6]少北:稍向北。[7]悬水:瀑布。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9]“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循山而东       东:                ②顾影颓然       顾:           

(2)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是(  )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B.为宫室、器皿……(《核舟记》)

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4)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的感情较复杂,请从不同角度写出两个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