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沐沐

(1)跑步回来,拐上楼梯,便看到自家阳台亮着灯,小小的白炽灯泡散发出橘黄色的光芒。我心头一暖,这是先生特意为我留的灯。其实楼道有感应灯,脚步一靠近,便会亮堂起来。但只要先生在家,遥遥地便有一盏灯,无声地等候我的归来。我感动于先生细微的举动。

(2)很小的时候,乡村还没通电,写作业用的是煤油灯。煤油灯豆大的灯火闪闪烁烁,眼睛要凑得很近,方能看清书上的字。我们姊妹几个,在小小的四方桌旁围灯而坐,头碰着头,读书、写功课。一会灯火兀自微弱下来,母亲便起身把灯芯修剪修剪,灯火复又明亮起来。摇曳的煤油灯火,把黑暗驱赶到了背后。

(3) 后来,山村用上了电,电灯比煤油灯亮多了,灯线一拉,泻下一屋子的光,不像煤油灯,放置在灶台上,母亲炒菜是清楚了,饭桌这却影影绰绰,不小心错把辣椒当豆角,一口咬下去,辣得人嘘呼直咧嘴。但是,电灯费电,电比煤油贵。为了省电,我家一直长长的厅屋,点的是一只15瓦的灯泡,灯泡吊得高高的,在电灯下写作业,却没有煤油灯来得清晰。

(4) 暮色降临,屋里暗沉沉的,母亲说,还看得见,晚些再点灯。那时姐姐们逐渐离家,父母被穷苦压得笑容难觅,灰暗和冷寂在四周重叠、没有边际。高中住校,周末回家写作业稍晚些,父亲便在外间催促——还不睡觉,不要电费的?!突起且生硬的催促声会让我内心惊颤,那时我想,以后有了自己的家,我一定要点上很多很多的灯,让房子成为光华璀璨的殿堂。

(5)成家后,童年的烙印处处可循,我节水省电,人不在就把灯拉灭。先生的家也穷但很阔气,他们家热水充足,食物丰富,楼上楼下灯火通明,我眷恋于这样的居家场景。在他的影响下,我开始处处留灯,客厅,卫生间,卧室,没睡下前,很少被掐灭。我喜欢有光,喜欢明亮温暖,我的孩子要在光明与温暖中稳稳地长大。

(6) 眨眼女儿上初中了,她放学晚,到家都要六点半之后,那时街边的路灯早已一盏盏点亮。我在厨房里忙活,厨房的窗对着外面,站在窗口可看到女儿回家的路。外面的雨,有了隐隐的秋意。我边准备晚饭,边不住地张望,晚归的孩子让母亲的心牵挂不安。

(7)一个个菜摆上了餐桌,晚餐总是丰盛些。时针指向六点四十五,孩子早早去校,已经在外呆足整整十二个钟头,是家里最辛苦的人儿!雨渐渐密了起来,路灯越发迷离。路上的行人一个个匆匆而过。终于,对面走来个穿着校服的熟悉身影——她撑着伞,身子前倾,脚步疲惫,沉重的书包使得她的背微微驼着。瞬间,我想流泪。她抬头,定是看到了灯光,看到了张望的母亲,她笑了,朝我扬扬手,小跑了起来……我想去迎接她,拥抱她,替她撑起风中的伞,帮她卸下重重的书包……

(8)但我什么也没做,什么也不能做。母亲不能替代孩子,她只能做一盏灯,伫立,凝望,照亮孩子前行和回家的路。

1.文章以“灯”为标题,有何妙处?

2.请概括文章中前面六个自然段的内容。

3.品味下面句子中画线词的表达效果。

终于,对面走来个穿着校服的熟悉身影——她着伞,身子前,脚步疲惫,沉重的书包使得她的背微微驼着

4.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答案:
1.灯是指照明的灯,文中又指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温暖,也是本文的线索。 2.(1)先生细心地等待我下班归来。 (2)小时候母亲陪伴我做作业。 (3)后来家里用上了比煤油灯更亮的电灯但我并没觉得更清晰。 (4)父母总想节约,晚一点开灯。 (5)我和先生想给孩子更多的光明。 (6)母亲的心牵挂晚归的孩子。 3.动作和外貌描写,撑,倾,疲惫,微微驼着。写出了母亲无私无怨的为孩子做任何的付出,即使自己已经衰老和疲惫。 4.围绕“任何的母爱都无法代替孩子学会独立和成长”这个话题展开,言之有理及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题目作用的分析。解答题目的作用要从内容、结构、艺术效果三个角度来考虑。内容:概括文章所叙述的事件;点名文章的主旨;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结构:是文章行文的线索等。艺术效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联系全文内容来看,题目“灯”是行文的线索;是指照明的灯,文中指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温暖。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画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赏析能力。记叙类文章常用有较强表现力的词语来表现人物性格或景物特征, 赏析时应扣住词义,准确理解语言环境中词语在表现人物特点、景物特征中的具体作用,体会其用语精妙之处。仔细阅读这句话,联系上下文内容来分析,运用动作和外貌描写,写出了母亲无私无怨的为孩子做任何的付出,即使自己已经衰老和疲惫。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对句子含意的考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品析句子的深层含意:(1)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2) 紧扣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3) 紧扣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理解语句内涵;(4)联系写作背景去理解。联系全文内容来分析,围绕“任何的母爱都无法代替孩子学会独立和成长”这个话题展开,言之有理即可。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显,南昌人。生而膂力绝伦,稍通文义。家贫落魄,之丛祠欲自经,神护之不死。行入蜀,为童子师。已,冒籍为武生。嘉靖三十四年,宜宾苗乱,巡抚张臬之。显从军陷阵,手格杀五十余人,擒首恶三人。诸军继进,贼尽平。显由是知名。后迁参将,分守苏、松。倭犯江北,逼泗州,鏊显防浦口。显测贼将遁,追击至安东。方暑,披单衣,率四骑诱贼,伏精甲冈下。贼出,斩一人。所乘马中矢,下拔其镞,射杀追者。诱至冈下,大败之去。明日伺贼出,潜毁其舟。贼败舟,舟已焚,死者无算。显进秩三等。

注释:①膂力:体力。  ②自经:上吊自杀。   ③冒籍:假冒籍贯。   ④苗:苗族。           ⑤迁:升职。⑥鏊:兵部尚书   ⑦檄:古代官府用以征招或声讨的文书  ⑧遁:逃跑   ⑨无算:无数     ⑩进秩:进升官职,增加俸禄。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而膂力/绝伦    B. 巡抚张臬/讨之

C. 明日/伺贼出    D. 之/丛祠欲自经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间(_________)      (2)讨(______)      3、走(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方暑,披单衣,率四骑诱贼,伏精甲冈下。

4.选文叙写了刘显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5.文中的刘显是一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