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淡定之美

付秀宏

①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宠辱不惊的心态,没有什么比“淡定”更合适的了。沉着是人性的禅定,镇定是人格的魅力,只有淡泊一切是是非非才会拥有淡定的神韵。

②淡定是一种卓尔不群的人生态度,曾经沧海,风浪不惊,手把青秧插稻田,抬头便见水中天。这是一种修炼到极致的境界,真所谓“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③很多人急躁,心无挂碍,不断释放,也曾经赢得一方天地,但终因打打杀杀,遍体鳞伤。而暮年一到,就如同一个人经历了一场大变故,突然噤声起来,他彻悟了一般,自言自语道:淡定是时间和心性的必修课,幸福就像手心里的沙,握得越紧失去得越快,还是淡定的好。

④我喜欢淡定的从容缜密,这是在眼下放过却又转过来重视的“淡处理”。利用淡定之态,会赢得思考的时间,会拂去心智的浮尘。抖落了事物本身的外物包裹,超越情绪,打开心窗,守住内心的宁静,想办法求得世间的另一种平衡,在人生旅程中会欣赏到美丽的风景。

⑤有一次,我曾生气地指责那个惹恼我的人,一位朋友说,是你心里不平,淡定的修为不够。他们有错,并不是大错,你的一根手指指向他们,三根手指便指向了自己。是呀,杀敌八百,自损三千。看来,反省自己,观照内心,不是很容易能做到。淡定之态,需要忍住一时恨,赢得三天的回旋时间,想清楚是不是该动嘴、出手,即便动嘴、出手,该怎样去做,后边的事才会心有定数。少年、弟子、朋友要江湖不老,唯有相逢一笑,须知淡定是最好的积福。淡定的男人最睿智,淡定的女人最优雅。

⑥一个人做到了淡定,能掌握得与失、取与舍之间的平衡,不因逞能和置气告别当下的生活。淡定的人,不苛求,也不虚荣,一切随缘,有原则线,但更有临界点,这样反因定力深厚,绽放出生命的更多活力和光彩。

⑦淡定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美丽。淡定的人不冲动,不窝囊,淡定的人才会更幸福,才做得了大人物。泰山崩于面前而不改色,遇事沉稳中又积极果断,拥有如同太极拳一般的外部柔适而内力无穷的最佳运行状态。如果说勇敢之美是用生命见证灵魂的大小,那么淡定之美则是用头脑经营生命的厚度。勇敢者并非轻薄,淡定者往往深邃。

                                   (选自2016年12月26日《襄阳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提出话题,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来说  ,结尾得出结论——淡定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美丽。文章思路清晰,论证严密。

B. 第⑤段,作者通过引述自身经历,从反面论证“淡定之态,需要忍住一时恨”的观点。

C. 文章结尾告诉我们,淡定的人不冲动,不窝囊,要勇敢,淡定的人才会更幸福,才做得了大人物。

D. 作者通过运用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来阐述道理。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文章富于文采。

2.下列不能证明“淡定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美丽”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洪应明

B. 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于丹

C.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王维

D. 自己不能胜任的事情,切莫轻易答应别人,一旦答应了别人,就必须实践自己的诺言。——华盛顿

3.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淡定”,淡定的人往往拥有怎样的人生姿态?(用原文回答)

 

答案:
1.C 2.D 3.“淡定”即“宠辱不惊的心态”。淡定的人“能掌握得与失、取与舍之间的平衡,不因逞能和置气告别当下的生活”(或“不苛求,也不虚荣,一切随缘,有原则线,但更有临界点”),“不冲动,不窝囊”(或“遇事沉稳中又积极果断,拥有如同太极拳一般的外部柔适而内力无穷的最佳运行状态”)。 【解析】 1.此题是对议论文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等知识点的综合考查。用选择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和分析,扩大了覆盖面,为阅卷的公正客观提供方便。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C项表述有误,该选项中“要勇敢”的观点在原文中并没有体现出来。 2.这道题目是对论点论据的考查。论据为论点服务,用来证明论点。解答时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出中心论点的。然后围绕论点,判断论据是否合适。D项中华盛顿的名言是为了说明履行承诺的重要性,与“淡定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美丽”的观点无关,所以不能证明这一观点。 3.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淡定的人,不苛求,也不虚荣,一切随缘,有原则线,但更有临界点”“淡定的人不冲动,不窝囊”可以得出问题的答案。
推荐试题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体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呜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之者谁 (    )

(2)若夫日出而林霏 (    )

(3)然而前陈者 (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中有景物的描写、人事的叙述、情感的抒发,而这三者都生动而含蓄地表现了欧阳修贬官之后的特殊心境。

B. 这篇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失意而沉迷于山水的消极人生态度。

C. “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写出了“太守宴”的就地取材、不事铺张、不讲排场,也反映了滁州当地的富足。

D. 本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和太守之乐,其实质都是与民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