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①儿子7岁那年,已经成为名画家的丈夫和我离了婚。我夜夜咬着被角吞咽泪水。每次儿子从梦中惊醒,都会缩在我的臂湾,抽泣着说:“妈妈,别哭,爸爸不要你,我要你。”那时,我在一家超市上班,每天早出晚归,没多少时间照顾他,反倒是他常替我洗衣、做饭。

②发现儿子郁郁寡欢,是在他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几天,他回家后都闷声不响,像大人似的沉思。我忍住房问他:“你是哪里不舒服,还是受了同学的欺负?”他摇摇头说没事。有一天,一向讨厌画画儿的他竟然说:“妈妈,我想学画画儿,长大后,我想当一名画家。”说完,他竟哭了起来。看着他委屈的样子,我也不禁泪流满面。我说:“阿木,我的好儿子,不论你想做什么,妈妈都支持你!”他抹干眼泪笑了,重重地点了点头。

③ 每次放学回来,他一做完作业就沉浸在习画中。只是他的表情依然不快乐,常常对着画册发呆,更奇怪的是他老是对着画册上的一幅《眼睛》临摹。儿子画眼睛很吃力,往往画了又撕,撕了再画,一副痛苦的表情。一天夜里,见他又撕下好多废纸,我忍不住问他:“阿木,那么多好画的你不画,为什么偏偏画眼睛呢?”“因为……”他欲言又止,末了才吞吞吐吐地问我:“妈妈,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你说是不是?”

④放假了,儿子说:“我不想画眼睛了,我要画真实的人物,妈妈就是我最理想的模特儿。”我微笑着问他:“阿木,长大后,你以后真的想当一名画家?”他点点头,静静地注视着我,似有满腹心事的样子。这次画画儿时,我发现儿子的眼睛距画纸太近,有时脸几乎全部贴在画纸上,好像看不清楚的样子。

⑤整个假期,儿子都一直待在家中,吃过饭就开始画画,每次都很投入,不满意就撕掉重画。只不过他每次看我的表情都很忧郁,而且老是改不了距画纸太近的毛病,气得我摇头。

⑥有一天晚上,他莫名其妙地问我:“如果要想医好一个瞎子,是不是要花好多好多钱呢?”我想起他老是不爱惜眼睛伏在画纸上的情景,就说:“是的,医治眼睛是很贵的,而有的眼病搞不好就会成为瞎子,所以保护眼睛十分重要。”

⑦儿子沉默了。

⑧开学后,班主任家访时说儿子近来总是神情恍惚,常常对着窗外发呆。儿子回到家,我问他:“阿木,你到底有什么事儿瞒着妈妈?说出来让妈妈帮你。”“妈妈,给我当最后一次模特儿吧,然后我再告诉你。”他自顾自地摸出画笔。这次,他没有直接对我描摹,而是画了一双眼睛。那双眼睛好大好大,几乎占满整张画纸。看得出,那是一双孩子的眼睛,天真并充满稚气。儿子说:“这是我的眼睛,妈妈别动,现在我把妈妈画在我的眼睛里。” 在“儿子的眼睛”里,画上“妈妈”的影子,真有创意啊!作画时,他的神情一如既往地专注,只是画着画着,儿子的表情越来越凝重,眼神中充满了无尽的依恋。终于画完了,他用画笔歪歪扭扭地写上标题——妈妈永远在我眼中。写着写着,儿子的双眼渐渐湿润,突然间,他伏在桌上号啕大哭起来。

⑨我吃惊地望着儿子,他将那副画捂在胸口,声泪俱下地说:“妈妈,阿木就快成为瞎子了,阿木就快看不见妈妈了,阿木只能把妈妈画在我的眼中……”

⑩第二天,我带他去看了医生。医生说:“他只是有点弱视,需要慢慢矫正,医疗费也不太高。”回家的路上,看到儿子可怜兮兮的样子,我哽咽着问他:“你这小傻瓜,眼睛有了问题,为啥不跟妈妈说”

  ⑾ “妈妈那么辛苦,家里又没钱……我怕告诉妈妈,妈妈会很伤心……我不想看到妈妈伤心的样子……”他的小肩一下一下地抽动着,委屈的泪水盈满眼眶。

1.文中多次写到阿木满腹心事、郁郁寡欢,这在写法上有什么作用?

2.妈妈为什么没有及时觉察到孩子的眼睛有问题?联系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3.第⑧段写阿木“近来总是神情恍惚,常常对着窗外发呆”。联系上下文,揣摩阿木当时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描写出来。

4.品读第⑧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从描写方法上进行赏析。

 

答案:
1. 推动情节发展,层层铺垫,为文章蓄势。 2. ①妈妈生活压力大,早出晚归,无暇顾及孩子,以为孩子只是用眼习惯不好。②阿木怕妈妈担心,用合理的借口掩饰自己。 3. 示例:我眼睛快要瞎了,恐怕再也看不见妈妈了。不能让妈妈知道我眼睛不好,治眼睛一定会花好多好多钱,我不能让她担心为难。我要抓紧时间练习画画儿,早一点把妈 妈的画在我的眼睛里。 4. 示例:“专注”、“凝重”、“依恋”、“号啕大哭”等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描写出了阿木这次画画儿的认真,内心对妈妈的不舍,以及认为自己将永远不能看见妈妈时内心的悲痛。 【解析】 1.试题分析:注意从结构上分析“推动情节发展,层层铺垫,为文章蓄势”。 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结构上分析。 2.试题分析:注意从妈妈的角度分析:妈妈生活压力大,早出晚归,无暇顾及孩子,以为孩子只是用眼习惯不好。从孩子的角度分析:妈妈担心,用合理的借口掩饰自己。 3.试题分析: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第一人称”,描写的是“心理活动”,注意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方面体现。 4.试题分析:指出是“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中的哪种方法,然后从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的角度分析作用。
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