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苏东坡画扇

先生临钱塘日,有陈诉负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询之,云:“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已付之曰:“出外速偿所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一郡嗟,至有泣下者。

(选自北宋·何蘧《春渚纪闻》)

【注】①钱塘:今杭州市。②逋:欠交,拖欠。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公呼询之/遂承天寺寻张怀民

B. 视久之/我与徐公

C. 出外速偿所也/命夸娥氏二子二山

D. 一郡嗟/不能前时之闻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须 臾 扇 至 公 取 白 团 夹 绢 二 十 扇 就 判 笔 作 行 书 草 圣 及 枯 木 竹 石 顷 刻 而 尽

3.根据文章内容,请简洁概括苏轼被“一郡称嗟”的原因。

 

答案:
1.A 2.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3.(1)苏东坡为官一任,关心民生,面对大大小小的案情都用心审理。(2)苏东坡审清案件后,用实际行动(画扇子)尽心帮助民众解决实际问题。(3)苏东坡才华横溢,技艺惊人,他所画团扇为大家所喜爱。(4)苏东坡勤政爱民,深得民心,他的言行事迹被大家称颂赞叹。 【解析】 1.试题分析:A. “公呼至询之/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两个“至”都是“到”之意。B前者是通“熟”仔细,后者是“谁”。C前者是“欠”,后者是“背”。D前者是“称颂”,后者是“相称”。 2.试题分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3.试题分析:探究题,但不能离开原文内容。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哪些是主要信息,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 【参考译文】(东坡)先生在杭州做官的时候,有人来告状,说某人欠了他两万丝绸钱不还。东坡把某人喊来,询问是怎么回事。某人说:“我家以制扇子为业,正赶上父亲去世了,而且从今年春天以来,阴雨连绵,天气寒冷,制作的扇子都卖不出去,不是有意欠他家的钱。”苏东坡仔细看了他很久,然后说:“暂且把你做的扇子拿来,我为你开个张吧。”一会儿,扇子拿来了,东坡从里面拿出二十把白团夹绢扇,随手用判笔在扇子上写行书、草书,画上枯木竹石,眨眼工作就画完了。随手交给某人说:“出门赶快去还你的欠债。”某人抱着扇子,流着眼泪道谢走了。刚跨出府门,就有多事的人争着用一千钱买一把扇子。某人拿的扇子一下子就卖光了,来迟一步没有买到扇子的人,甚至懊悔遗憾得不得了。某人就还清了他的欠款,全郡的人称颂赞叹,还有人感动得流下泪来。
推荐试题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贤者能勿耳 (  )

(2)妻妾之 (  )

(3)为身死而不受 (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 作者用“不食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之”两个例子,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C. “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可以用来做本文第二段的一个事实论据。

D. 孟子认为,人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这一点合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