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水皆缥碧 (2)互相轩邈
(3)鸢飞戾天者 (4)窥谷忘反
2.翻译下列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下面对本文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信中生动描绘了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B. 本文用骈文写成,文字千锤百炼,生动晓畅,句式整齐而有变化,读来很有韵味。
C. 本文构思精巧,开头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对富春江风光进行高度的概括和赞叹,作为“文眼”统领全文。
D.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写的是作者的所见所感,从而烘托了山水景物的魅力。
4.本文在描绘景色时,手法多样。请你任选一种手法,结合选文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
1.(1)青白色。 (2)向高处伸展。 (3)至。 (4)通“返”,返回。
2.(1)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一样的颜色。
(2)湍急的江流比射出的箭还快,迅猛的波浪好像飞奔的马。
3.D
4.示例1: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水清的特点。又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水清和水势迅猛的特点。(用原文)
示例2:写水:采用动静结合和对照的手法,既写出了江水的静态美,也写出了江水的动态美,动静结合形成鲜明的对照,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态。写山:作者从视觉上写出了山的形貌,从听觉上写出了群峰中的各种声响,突出了山的生命活力;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不仅写了眼前所见之景,还触景生情,写了自己的感慨。这些感慨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厌弃尘俗、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话概括)
【解析】作品出处:《艺文类聚》 作者:吴均 创作年代:南朝梁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骈体文,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对友人的规劝。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1.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文言实词。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如“反”,①<形>方向相背;颠倒的。与“正”相对。《察今》:“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②<动>翻转;翻覆。《诗经·关睢》:“求之不得,展转反侧。”③<动>通“返”。《愚公移山》:“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④<动>背叛;造反。《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⑤<动>违反;反对。《商君书·更法》:“反古者未必可非。”⑥<动>类推。《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⑦<动>反省。《淮南子·氾论》:“纣居于宣室而不及反其过。”⑧<副>反倒;反而。《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对文言句式的翻译。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俱”“湍”、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3.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对文本的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写的是作者的所见所感,从而烘托了山水景物的魅 力。故选项D错误。
4.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文本的表现手法。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触,给人们勾画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山色苍翠,并总述自富阳至桐庐水上之游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出了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了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第三段写“奇特的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山本是静止的,而在作者笔下,却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叠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鸟和鸣,知了叫个不停,猿猴啼个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分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