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口袋里的父爱

母亲去世了,留下什么都不会做的父亲。她想把父亲接到自己家,可父亲不想麻烦她,拒绝了,她就和哥哥轮流照顾父亲的生活。

一天,她去看父亲,陪父亲吃完饭她才离开。可刚发动汽车手机就响了,是父亲打来的,问她什么时候来看自己。她说不是刚刚来过吗,父亲恍然大悟,忙说看我这记性,真是老糊涂了。她哭笑不得,但心里又掠过一抹凄凉,她发觉父亲真的是老了。

父亲的记性越来越差,还经常迷路。有一次,她接到哥哥的电话,说父亲不见了。她急匆匆开车去寻找,刚开出没多远,竟然在路口看到了父亲。父亲说想去看她,可找不到她的家。她的心里酸酸的,马上把父亲带回了家。

送父亲回家时,父亲塞给她几百元钱。父亲以前经常背着母亲给她钱,那会儿她刚生完孩子,经济情况不是很好,父亲总是把背着母亲攒的钱拿出来贴补她。现在条件好了,她不再要父亲的钱了,可父亲还是会给她钱。她就把父亲给的钱存起来,再找个借口还给父亲。

那天,她要去看父亲,还没出发就接到电话,没想到这一次见到父亲竟是在派出所里。父亲去买她最爱吃的点心,又迷路了,是出租车司机报的警。她和哥哥商量,带父亲做了体检,没想到父亲竟然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

哥哥出差了,她怕自己照顾不过来,为了避免父亲再次“离家出走”,她索性把父亲接到自己家,请了护工照看着。起初,父亲的情况时好时坏,好的时候她去上班,父亲会告诉她小心开车,坏的时候父亲根本不知道她是谁。后来发病的时候越来越多,父亲的行为也变得越来越古怪,如果每月帮他领了工资没有及时交给他,他就会大喊大叫。

那天,她的车限号,她打车去上班,该付钱时发现钱包忘带了。她下意识地翻口袋,其实她口袋里是从来不放钱的。她只是想碰碰运气,没想到竟从里面摸到了100元钱。

付了车费,她开始琢磨自己是什么时候把钱放进口袋的。想了几种可能,又都被她否定了。她突然想是不是儿子干的,拿了自己或丈夫的钱,匆忙中错放进了她的口袋。想到这儿,她倒吸了一口凉气。回到家,她板起脸质问儿子,儿子矢口否认,她打算等丈夫回来让他和儿子认真谈一次。

晚上,儿子去洗手间,还没到门口就返了回来,拉着她往外走。站在卧室门口,她看到进门处的衣帽架前有父亲的身影。她悄悄凑过去,还没张口,就看到父亲将100元钱放进她外套的口袋里,还自言自语地说:“放好,别让你妈知道……”父亲佝偻的身影在她眼前逐渐变得模糊。那一刻她才知道,纵使父亲不再记得她是谁,但父亲对她的爱却从未停止。

(摘自《读者》2017年第4期)

1.文章通过哪几件事来表现父爱的?

2.结合上下文,说说我为什么会感到“一抹凄凉”?

3.“现在条件好了,她不再要父亲的钱了,可父亲还是会给她钱。”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4.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父亲佝偻的身影在她眼前逐渐变得模糊

5.文章以“口袋里的父亲”为题目,说说其妙处。

 

答案:
1.虽然不知道女儿的家,却坚持去看她;患病的父亲不忘给女儿买最爱吃的点心,结果迷路;给女儿的口袋里经常塞钱,贴补家用。 2.母亲离世后,父亲很孤单,记性也不好了,我忽然感觉父亲老了,所以感到一抹凄凉。 3.为下文在上班路上忽然发现口袋里有100元钱做铺垫。 4.“模糊”本义是“不清楚”,这里指因父爱而感动流泪,致使眼睛看不清楚,形象地表现了父爱的深沉伟大。 5.为文章设下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体现了父爱的含蓄、深沉。 【解析】 1.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虽然不知道女儿的家,却坚持去看她;患病的父亲不忘给女儿买最爱吃的点心,结果迷路;给女儿的口袋里经常塞钱,贴补家用。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来作答。母亲离世后,父亲很孤单,记性也不好了,我忽然感觉父亲老了,所以感到一抹凄凉。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来作答。本文中这句话是为下文在上班路上忽然发现口袋里有100元钱做铺垫。 4.本题考查赏析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的能力,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模糊”本义是“不清楚”,这里指因父爱而感动流泪,致使眼睛看不清楚,形象地表现了父爱的深沉伟大。 5.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某种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某种感情。文章以“口袋里的父亲”为题目,为文章设下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体现了父爱的含蓄、深沉。
推荐试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勿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mò):深入水中。②居:相处。③苟:轻易,随便。④水:潜水。⑤壮:成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尔辈不能物理  究:  ______   (2)则十五而得其道  道:_______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B. 夫/没者岂苟/然哉

C. 尔辈/不能/究物理       D.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4.甲文中老河兵为什么认为“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乙文作者为什么认为北方“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水者也”?请用自己话作答。

5.阅读甲、乙两文后,你获得的共同的启示是什么?

 



学校开展以“话说襄阳千古风流人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拟写对联】闻听三国事,起点在襄阳。想当年,刘玄德猥自枉屈,三顾茅庐,求得卧龙出山辅佐;诸葛亮六出祁山,安邦定国鞠躬尽瘁。依据这些史实,老师拟写了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刘玄德礼贤下士三顾茅庐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活动】襄阳乃人文荟萃之地,名胜古迹众多。“览名胜数风流”是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最受同学们欢迎的活动,请你依照例①为“览名胜数风流”再设计两个活动形式。

例①探隆中清幽,三国源头话诸葛。

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说人物】诸葛亮是从襄阳走出去、走向天下、彪炳史册的千古风流人物,请你结合《出师表》,用三言两语对诸葛亮加以评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材料】当前,无数襄阳儿女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请综合分析下列材料,说说你的发现。

【材料一】2015年6月18号,南漳县两名保安李成耘、肖斌,奋力搏斗勇擒歹徒,成功追回被抢价值35万多元的黄金饰品. 7月6号,襄阳好男儿李江在十堰市追赶窃贼过程中身中3刀仍毫无畏惧,将行凶窃贼彭某抓获。7月9号,一劫匪持仿真手枪抢劫樊城一金店,3位市民挺身而出合力擒住劫匪,警方赶到后,英雄悄然离去。7月15号,襄城少年周浩然为救两名落水同学勇敢跳入中,用身体将同学推向岸边,自己却永远地离开。7月18号,为救落入化粪池内的同事,枣阳市环卫工人陈某不幸身亡。

【材料二】据市综治办统计,2015年涌现出见义勇为的襄阳人就有19人。见义勇为不仅为襄阳人所崇尚,还成为一种良性的互动,发散出巨大的正能量。襄阳市社科联副主席、文化学者陈新剑表示,这源自襄阳人自古崇文尚义。这是襄阳人骨子里透出来的传统美德。它继承、发扬和创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地域性的诸多精神内涵。

我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