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故有名马:_____________

(2)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B. 且欲与常马不可得(相同,一样)

C. 策之不以其(道理)

D. 执策而之(面对)

3.翻译下列语句。

(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看,如果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会有着怎样的命运?(用文中原句回答)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第一自然段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这也是怀才不遇之人经常用以抒怀之句。

B. 文中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之人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其作用是: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同时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C. 文中作者对“食马者”“天下无马”的无知妄说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文末的“其真不知马也”与文章开头的相呼应,点明文章主旨。

D.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答案:
1.即使 哪里,怎么 2.C 3.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质就表现不出来。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4.祗辱于奴隶之人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 5.B 【解析】作品出处:《杂说》 作者:韩愈 创作年代:唐代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公元795-800)。"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1.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先读懂全文,再思考所学过的这几个字语有哪些含义,根据句意推断。 2.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文言实词。B项中,“道”解释为“方法”。注意“道”的一词多义。①<名>路;道路。《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又】<动>取道;道经。《鸿门宴》:“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指南录>后序》:“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②<名>途径;方法;措施。《六国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③<名>规律;法则。《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④<名>道理;事理。《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⑤<名>道德;道义。《陈涉世家》:“伐无道,诛暴秦。”⑥<名>学说;主张。《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⑦<动>说;谈论。《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好。”⑧<动>通“导”,引导。《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⑨<动>通“导”。疏通。《尚书·禹贡》:“九河既道。”《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⑩<名>古代行政区划名。唐代初年全国划分为十道,道下辖州。明清则在省一级一级行政区域下设道,道下辖府,其长官就称为道或道员、道台。《左忠毅公逸事》:“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⑾<名>简称道家、道教。《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⑿<动>以为。《灌园叟晚逢仙女》:“他还道略看一会就去,谁知这厮故意卖弄。”⒀<介>从;由。《管子·禁藏》:“凡治乱之情,皆道上始。”⒁<量>元稹。《望喜驿》:“一道月光横忱前。” 3.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文言语句翻译。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关键词的含义的解释。注意1句中的“见”的含义,2句中的“其”的含义。 4.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学生筛选能力。题干要求找寻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回到原文,第一段中讲述的相当明确,只能是在仆役人的手中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即“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5.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其真不知马也。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故选项B错误。
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