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作文。

请以“铭记那份美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

③不要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答案:
铭记那份美好 那一瞬的美好铭记于心 晴朗的夜晚,月亮在无数星星的陪伴下,俯视着大地。和煦的风,柔和地吹拂着我的脸。我静静坐在台阶上,望着充满诗意的夜空,思绪万千,脑海中不禁又浮现出那件难忘的事。 这是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可就在这一天突如其来的灾难发生了!在四川的汶川地区发生了8。0级地震。听到消息那一刻,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无时无刻都在关注灾区的情形。当接到灾情的报告后,中央立刻召开会议,派人到达现场组织救援。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在电视和报纸上传播,令人震惊的一幕幕,我至今记忆犹新。我的心一直被各种各样的感动包围着,心潮久久难以平静,恨不得自己插上双翅,飞到灾区参加到救灾。灾难发生后,各个单位展开了捐助活动,大家都积极地去捐款捐物。 抗震救灾义演现场,捐款箱前围满了人;社区的捐助站围满了人;捐助的物资堆成了山,真是“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我们学校也行动起来,组织老师同学捐款。捐款当天,大家的心情非常激动,能为灾区做一点点事情,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感到高兴自豪。同时大家也非常严肃,为灾区遇难的同胞感到难过。我们排着队一个个将充满首都小学生的爱心,庄重放入箱内。我静静地排在队伍中,手里捧着为数不多的零用钱,心中满怀祝愿,脚步沉重地走到捐款箱前,郑重地把钱放入捐款箱。 我放进去的不仅仅是人民币,那是我对灾区伙伴们的一片敬佩之心;那是我对灾区伙伴们的衷心祝福;那是我对灾区伙伴们丝丝眷恋牵挂;那是我对灾区离我们而去伙伴的永久思念牵挂…… 望着川流不息的捐款队伍,陆续走过捐款箱,我仿佛看到:灾区重建后的教学楼一天一天的增多,听到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在校园中的嘻戏声;灿烂的笑脸装扮着幸福的校园;每天会有一些有趣的事情在发生……这一幅幅美好的景象在我的脑海里渐渐变得清晰。灾难无情人有情,虽然我们每个人的捐献不算多,但是无数个小小的我,就汇集成了强大的我们,就会变成巨大的帮助。我们的行动,就是献出的一颗颗爱心,汇成爱的海洋,足以让灾区的人民感受到温暖,感受到幸福。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是啊!大家人人献出一点爱,灾区将会变得更美好。 【解析】试题分析:标题“铭记那份美好”,作文选材范围很广泛,但要注意选取哪些能表现人间真、善、美的素材。叙事要具体,文风应深情,结尾注意通过抒情议论揭示主题。作文的文体适合写成散文或者记叙文。 点睛:1、铭记了什么美好?从自身经历出发,记叙一件或几件让自己记忆颇 深的事情。比如:小时候我被父母送到乡下的爷爷奶奶家。他们把我宝贝得不得了,几乎什么都依我。因为我好动,爷爷每天陪我走很多路,以至于累得走着都能睡着,而奶奶则给我讲故事,唱民歌,做各种布玩具。如今爷爷奶奶都已辞世,但这一切都留在我的脑海深处。2、有关爱的铭记。3、有关母亲的铭记。要写自己收获最大的一个方面,不能面面俱到。只有写自己的人生,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另外要把“美好”的一面写出来,适当的议论抒情即可。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杭州巷10号

夏  阳

①幸福路作为一条商业步行街,每天人流密集,左边有一条非常不起眼的小岔路,叫平安街,顺着平安街进去百余米,一拐弯,眼前生出一条南北向小巷,便是杭州巷。

②杭州巷狭窄细长,仅容得下两人并行,麻石板铺就的巷道,伴随着墙脚一线湿湿的青苔,一直延伸到尽头。巷子两边的建筑,古朴、荒凉,被圈在高高的院墙内。透过门缝,可隐约窥见一些雕梁画栋,当然还有断壁残垣。小巷里,渺无人烟,只有寂寞的风,顺着寂寞的巷道穿过,轻轻吹拂着墙头几株寂寞的茅草。步行在小巷里,抬眼望去,四周就像一幅油画,挂在墙上沉睡不醒。

③我此行的目的地是杭州巷10号,那也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我去的时候,正值深秋,碧空如镜。上午的阳光嫩黄羞怯,在墙头瓦瓴上探头探脑,却无法照进小巷。行走在小巷里,头上是一片金灿灿的阳光,人却站在岁月的阴凉中。驻足10号门前,我感慨颇多,犹豫良久,那两扇厚重的木门还是被我轻轻地叩响了。

④须臾,一个老太太站在门口。她的目光和善,完全没有都市人惯有的那种警惕。我结结巴巴地说自己是摄影发烧友,爱好用镜头来捕捉历史。老太太把我迎进院内。院子很大,里面种了不少花草。秋天的菊花开得正艳,五彩缤纷,白如雪,粉似霞,而黄的,则黄得热闹,亦黄得伤感。院内飞檐斗角,回廊石阶,曲径通幽。难以置信,在现代都市林立的高楼大厦脚下,竟然藏着这样的深居大院。

⑤老太太精神矍铄,红光满面,笑声爽朗,她说自己有八十高龄,有个留学海外的儿子,如果现在还活着的话,明年也将花甲之年了……老太太说她姓李,从十八岁结婚那年起,已经在这院子里生活了六十多年。六十多年里,女儿夭折,儿子客死他乡,佣人被遣散,老伴过世,一个个亲人相继离去,昔日门庭喧闹的大宅子里,最后只剩下她一个孤老婆子了。老太太说这话时表情恬淡,似乎是在谈论别人家的事情,看不出有任何的悲伤。

⑥我问:“这巷子为何叫杭州巷,和杭州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⑦老太太说:“现在知道这巷子来历的人应该不多了。说来话长,早在清朝末年,有一批杭商集体迁移来此,他们开茶庄、丝绸店和当铺等。买卖做大了,赚钱了,在这里扎根,抱团买地置业,于是就有了这杭州巷。你可别小看这巷子,它可是当年这座城市的心窝窝呢。巷道之所以修得这么窄,就是为了减少闲杂人员的进入。无论多大的官来访,文官落轿,武官下马,就是皇帝来了,也得老老实实从巷子口步行进来。”说到这里,老太太得意地笑了。

⑧我吃了一惊,没想到杭州巷在当年是如此的尊贵显赫。望着老太太一脸甜蜜而略带羞涩的回忆神情,我依稀看到了当年一个情窦初开的妙龄女子,众星捧月般,被浩大的迎亲队伍捧进了这杭州巷。

⑨在杭州巷10号,如置身于山野的一处宅院里,都市的喧嚣和车流的嘈杂似乎远去。空气里,有花的阵阵清香,在明朗的阳光下,微微发酵。和老太太坐在一块儿喝茶聊天,真是一种享受,仿佛在翻阅一本厚厚的历史书。

⑩我拍了几张照片后,告别老太太,告别杭州巷10号,重新回到巷子里。我默默退出杭州巷时,一个磨刀师傅正挑着担子站在巷子口,高声叫喊着:“磨剪子嘞,戗菜刀!”他抑扬顿挫的叫喊声跌落在小巷里,溅起一巷子清脆的回音。磨刀师傅喊了数声,站了片刻,却没有走进小巷。

⑪我回到单位。主任问我:“老太太同意拆迁了?”我沮丧地摇了摇头。主任皱了皱眉。很显然,我这个刚被招聘进来的大学生第一天的工作,让他很不满意。我默默地望着主任难看的脸色。他的身后,悬挂着这座城市的规划蓝图,上面一条条粗大笔直的线路,纵横交错,气势凌厉

 我向主任建议道:“按照老太太目前的身体状况,是很难熬过这个冬天的。要不,我们等到明年开春再说,如何?”

⑬主任沉默不语。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1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情节。每空不超过20个字。

起因:

经过:

结果:

2.第②段环境描写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3.根据小说的第④—⑦段,分条概述老太太是怎样的人?

4.赏析第⑨段中的画线句子。

和老太太坐在一块儿喝茶聊天,真是一种享受,仿佛在翻阅一本厚厚的历史书。

5.第⑪段画线句子写城市规划蓝图,有什么深意?

他的身后,悬挂着这座城市的规划蓝图,上面一条条粗大笔直的线路,纵横交错,气势凌厉。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境界与知识

①文化是一个能够激发我们感情的崇高东西,它和知识是不一样的。一个有文化的人,你会发现他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他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富有激情、情怀,他会用充满了爱和诗意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

②可今天,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更多的是教知识、技术、专业,唯独缺少文化。我们培养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他们是冷冰冰的。

③有句很有名的话:知识就是力量。尽管知识确实重要,但知识也有局限性。

④什么叫知识?知识是对这个世界事物的认知。既然世界是无限的,那么知识也是无限的。可悲的是,人生是有限的。庄子就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如果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世界所包含的无限知识,我们的人生就会废掉。

⑤当知识不成体系时,它是无用的,只是碎片。曾有一家报社搞国学知识竞赛,其中有一道题目问: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时代的宦官是可以娶妻的?这是非常严肃的知识。如果你专门研究宦官,把他们的生存状况、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影响、作用都搞明白,你将会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专家。可是假如你的主要精力不在此,这样的知识碎片,对你一点用处也没有。当一个人把精力花在这些地方时,他可能获得了知识,并且能在饭桌上与人聊天,但他会变得特别琐碎。

生活中有太多这样无用的知识,它在误导我们生命的流向。可有不少人甘愿用琐碎的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尼采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为什么这么聪明》。他的结论就一句话:我之所以这么聪明,是因为我从来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

⑦决定人境界高下的并不是对知识的掌握。

⑧《列子》里面有篇文章叫《两小儿辩日》。两个小孩争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近,还是在中午离我们近。两个人都有根据,说早晨近是因为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说中午近是因为感觉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他们要孔子给个标准答案。

⑨孔子没法判断。于是作者就借小孩的嘴讽刺孔子:谁说你知识多?作者大概是想,只要否定孔子的知识多,那就否定了孔子的价值。

⑩事实上,决定孔子境界的不是知识的总量,而是另外一种东西:对人和世界有更为清楚的认识。孔子早就说过: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苏格拉底也曾经说:我比别人多知道的那一点,就是我知道自己是无知的。 他们说这些不是谦虚,不过是说出了真相。面对世界的无限,我们短暂生命里获得的知识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们应该允许自己无知,也应该宽容别人的无知。

(摘自20164月《杂文选刊》,有删改)

1.结合文意,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文章第⑤段主要采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的理解。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①。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②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 ”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力:喜欢勇士。力:有力之士。       ②遂邑:今山东宁阳县。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             (  )

A.   肉食者          先帝不以臣卑(《出师表》) 

B.   弗敢          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C.   克,公问其故    出,得其船(《桃花源记》)   

D.   分人          君之力(《愚公移山》)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3.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解释说《曹刿论战》中曹刿即《史记·刺客列传》中曹沫,你认为曹刿和曹沫是不是同一个人呢?请你结合甲乙两文具体说说你的依据。

4.分别结合甲、乙两段文字的内容,具体说说鲁庄公在使用人才方面有何可取之处。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描绘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所展现的画面。

2.这两首诗同为送别诗,它们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选项哪一项有错误?                        (  )

A. 【甲】诗风烟突出了杜少府任所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

B. 【甲】诗尾联的意思是:我们尽管无所作为,但分手时也用不着像少男少女那样伤心落泪。

C. 【乙】诗忽如二字写得甚妙,不仅突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透露出了诗人惊喜的神情。

D. 【乙】诗百丈冰”“愁云惨淡展示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象,为下文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