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 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 , 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 ——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从选文来看 , 造成作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 这两件事 。( 每一道横线上不超过 6 个字 )

2.“呜呼,无法可想!”什么让作者无法可想?

3.“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原因(   )

A. 日本青年无视社会公德,“我”十分气愤 。

B. 日本青年那一声叫得特别大,影响了“我”观看时事片的情趣,所以觉得特别“刺耳”。

C. 日本青年为了报复“我”匿名信事件的失败,故而大吼大叫,因此“我”十分厌恶 。

D. 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兴灾乐祸,严重地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故而“我”觉得十分“刺耳”。

 

答案:
1.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2.中国人思想的愚昧麻木 3.D 【解析】 1.试题分析:造成作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因作者考试及格被一些人认为是老师漏题造成的的,即“匿名信事件”另一个原因是在课后看电影事件。这两件事都强烈地刺激作者的民族自尊心。解答较容易。 2.试题分析:“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 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让作者感到无法想像的是在日本人杀中国人的时候,围观的竟然是中国人,让作者看到了当时中国人思想是如此的麻木。内心想不到震惊。 3.试题分析:作者抱着救国的思想来日本求学的,但是在这里却是感受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因此听“日本人”的欢呼自然是感到特别刺耳。
推荐试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日: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其姓字                  亲旧知其如此

饮辄尽                    曾不吝情去留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先生不知何人也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

B. 每有会意             宾客少舒

C. 置酒而招之        以钱币乞之

D. 醉而退             出,得其船

3.翻译下列语句

⑴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⑵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出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讲究门第出身的晋代,诗人以“五柳”为号,表现了他敢于藐视门第出身的可贵精神。

B. “好读书,不求甚解”说明诗人读书只是为了打发无聊时光,所以读书并不仔细。

C. “闲静少言”中的“少言”不是“无言”,而是对于黑暗现实的“不屑于言”。

D.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晏如也。”一句表现了诗人“安贫乐道”的生活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