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最靠近天堂的地方

冯唐

①我从小喜欢读书,但是这跟远大理想和父母督促等都毫无关系。我从小爱较真,比如,老师鼓舞我们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会一直问:“怎么定义‘中华’?怎么定义‘崛起’?读什么书?中华崛起和我读你说的那些书有什么必然关系?”还没等我问完,老师就不搭理我了……

②我从小喜欢读书全是因为那时候没任何其他有意思的事可干。我生于1971年,我们是最后一代需要主动“杀时间”的人:小时候没有手机,没有平板、没有电脑,也没有游戏厅、旱冰场。我又对体育没任何兴趣,上街打架又基本是被打,只剩下读书,于是我就读书。尽管那时候可读的书种类不多,但是已经能看到李白说“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已经能看到《诗经》讲“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了。

③我那时候的学校有图书馆吗?我不记得了,很可能没有。北京的街面上似乎有图书馆,每个图书馆里最热闹的是报刊栏,一对老头、老太太站在报刊栏前看当天的报纸。有一次我试图进入一个图书馆,里面当班的被我吓了一跳,以为我是来偷东西的坏孩子。我问:“能借书吗?”她说:“不能。”我又问:“能进入书库随便看看吗?”她说:“不能。”我再问:“为什么?”她说:“你借书,怎么能保证你一定能还?你进书库,怎么能保证你能爱护书、不偷书呢?”我接着问:“那你是干什么的呢?”A她说:“就是看着像你这样的人的。”

④第一次体会到图书馆的美好是在北大。早点去图书馆,如果运气好,能有个靠窗的座儿。窗外是很多高大的白杨树,有很绿的草地,草地上有一些弹着吉他唱歌的男女,每个人的眼睛似乎都是全世界最忧伤的。七八页书看过,人一阵恍惚,掉进书里,周围的人消失,周围的墙消失,周围的窗户全部打开,周围的一切变软,从固体变成液体再变成空气,混沌在四周,不知今夕何夕。B时间变得很短,一个恍惚,就饿得不得不去吃饭了;一个恍惚,日落月升,图书馆要锁门了;一个恍惚,白杨树的叶子落光了,草地忽然变黄了。

⑤16年前,我去美国读书;16年后,我去美国休个长假。中间这十几年,事冗时仄,只有两项运动:开会、应酬,读书都在厕上、枕上、车上、飞机上,把包里的Kindle阅读器勉强算作图书馆。长假中,不设手机叫醒,在风铃声中自然醒来,忽然想到,可以再捡起多年前的爱好,再去泡泡图书馆。

⑥开车去距离住处最近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地上三层,地下一层,无须证件,无须存包,无人盘问,我就大摇大摆的进入图书馆。我在角落坐下,中庭泻下来的阳光很猛,松树很老,草很嫩。一切很静,走路、掏钥匙、挪挪屁股,都会发出大得吓人的声音。坐下,吸口气,满鼻子纸张和油墨的味道。

⑦看书看到被尿意憋醒,去上洗手间,我沿着宽大的楼梯往上走、往上看,明晃晃的阳光,一架架的纸书,每本纸书仿佛是一个骨灰盒,每个骨灰盒里都有一个不死、不同、不吵的人类的灵魂,进进出出,自由自在,无始无终。一切都是一副人间天堂的样子。

⑧我瞬间觉得整个人都变好了。

1.请简要概括“我”不同阶段读书的表现。

2.品析文中A、B两处画线的句子。

(1)请说说A句的言外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

(2)从修辞角度品析B句。

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说“我瞬间觉得整个人都变好了”,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作者是一个跨界人才,这与他的阅读经历密不可分。请结合本文和链接,以“读书的回馈”为主题写一段话。(不少于80字)  

链接:冯唐,1988年获得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之后又获得美国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曾担任华润集团战略管理部总经理。2011年10月,当选为华润集团有限公司首席资讯官。2013年,冯唐荣登“第八届作家富豪榜”,引发广泛关注。

 

答案:
1.小时,“我”因自身及环境的原因爱上了读书;上北大时,“我”经常早起去图书馆,废寝忘食地阅读;工作之后的十几年间,“我”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十六年后,“我”重拾多年前的爱好去泡大学图书馆。 2.A:当班人员以为“我”是偷东西的坏孩子,(怕“我”弄坏书,不还书)不让“我”进去。B句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句子,写出了时间由半天到一天到季节的不断推移。图书馆的日子,在作者看来光阴似箭,这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阅读的热爱之情。 3.(1)重拾多年前的爱好,泡图书馆,“我”的心灵得到平静,感到安宁、自由和永恒,整个人都觉得充满正能量;(2)“我”看到一架架书,想到其中有不羁的灵魂在与你自由地交流,整个人都觉得被带到了天堂;(3)“我”从小热爱读书,学成之后因俗物繁杂,久违图书馆,在重新开始沉浸式的阅读时,“我”整个人都觉得充满了力量。 4.示例:读书可以使人开阔视野;读书可以使人生活充实;读书可以使人思接千载;读书可以使人消除寂寞,净化心灵。“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可让人们更好地获取更多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帮助自己创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小时,“我”因自身及环境的原因爱上读书;上北大时,“我”经常早起去图书馆,废寝忘食地阅读;工作之后的十几年间,“我”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十六年后,“我”重拾多年前的爱好去泡大学图书馆。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A句言外之意:当班人员以为“我”是偷东西的坏孩子,(怕“我”弄坏书,不还书)不让“我”进去。B句赏析句子可以从排比修辞手法角度,还要写出抒发了作者对阅读的热爱之情。 3.文章结尾往往有照应开头的作用,另外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有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本题应结合全文内容来理解。(1)重拾多年前的爱好,泡图书馆,“我”的心灵得到平静,感到安宁、自由和永恒,整个人都觉得充满正能量;(2)“我”看到一架架书,想到其中有不羁的灵魂在与你自由地交流,整个人都觉得被带到了天堂;(3)“我”从小热爱读书,学成之后因俗物繁杂,久违图书馆,在重新开始沉浸式的阅读时,“我”整个人都觉得充满了力量。 4.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理解。这类自主探究的题目,是中考的主流题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做这类试题,一方面要结合全文内容,另一方面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读书给人们的收获,注意语言要通顺,表达意思要明确。
推荐试题

凶手Wi-Fi

①近日,一群来自丹麦的女学生用水芹种子进行实验,得出了惊人的发现:Wi-Fi信号可能会损害健康。

②由于学校没有监测大脑活动的设备,女孩们选择了水芹种子作为研究对象。她们将12个装有水芹种子的盘子平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放在没有任何Wi-Fi信号的房间里;另一组则放在两台运行中的无线路由器旁边。十二天的时间里,覆盖有Wi-Fi的房间内,大多数种子变成了褐色,然后死亡;而另一间房里的种子则正常生长。

③虽然有人认为,种子之所以在覆盖有Wi-Fi的房间中死掉,可能是路由器散热所致。但此项实验结果还是加剧了人们对Wi-Fi辐射的恐惧感,有些家长和教师们要求校园内禁止安置无线路由器。

④与此同时,实验也得到了荷兰研究者的力挺。三年前,荷兰的科学家选用白蜡树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将这些树木分别放在距六个辐射源0.5米处的位置,辐射源的频段介于2412赫兹到2472赫兹,功率为100毫——和无线路由器相似。靠近辐射源种植的树木,树叶上出现了“具有类似铅光泽”的物质,导致叶片的上下表皮死亡,最终掉落。

⑤但是,美国的一些研究者对这些研究成果表示怀疑,他们认为,由于Wi-Fi采用的是低强度的无线电波传输信号,其威力只是微波的十万分之一。在一间覆盖Wi-Fi的屋子里待上一年,受到的辐射量仅相当于用手机进行20分钟通话。

⑥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如果Wi-Fi使用不正确,也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那么,作为普通用户,在使用无线路由器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⑦首先,人体接受的辐射量跟频率有关,频率越高,伤害越大。因此,家中没有必要使用功率过大的无线路由器。

⑧其次,辐射危害大小还跟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危害越小。如果家中有孕妇、小孩、老人或免疫力低下者,最好让无线路由器与他们的活动范围保持较远的距离。

⑨第三,最好不要将Wi-Fi设备放置在卧室内,尤其是放在床边。如果不使用Wi-Fi,最好将无线路由器关闭,以降低不必要的风险。

⑩最后,别在腿上使用笔记本电脑,最好将电脑放在桌子或托架上。

1.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2.如果Wi-Fi使用不正确,也极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中的“极”能删去吗?为什么?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丹麦学生进行的实验充分证明Wi-Fi信号会损害人体健康。

B. 种子在覆盖有Wi-Fi的房间中死掉,只是路由器散热所致,并不能证明Wi-Fi辐射的影响。 。

C. 导致靠近辐射源的树叶叶片的上下表皮死亡,最终掉落,这一变化都应是Wi-Fi辐射的结果。

D. 美国的研究者认为,在一间覆盖Wi-Fi的屋子里待上一年,受到的辐射量也是微乎其微的,完全不必大惊小怪。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 = 1 \* GB3 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视之,牡④而骊⑤。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注】①姓:子孙。 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 ③牝(pìn):母马。④牡:公马。  ⑤骊(lí):纯黑色的马。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一食尽粟一石        或:______

(2)才美不外            见:______

(3)三月而             反:______

2.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不知其能千里食也          视其所视,遗其所不视

B. 祗辱于奴隶人手            骈死于槽枥

C. 可告天下之马              不敢出一言

D. 鸣之而不能通意            真无马耶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

(2)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 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C. 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 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5.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方能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