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感恩无终

米立

①待在家的那几天,父亲的脸笑成了一朵花,我却犯了愁:一是连着几日,我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养老院;二是我不知道该怎样跟父亲提这件事。

②父亲似乎看出我的顾虑,一再追问,我被迫说出此番回来的目的。

③我说:“爸,我在北京的工作稳定了,没法回来陪你,但是,我的收入并不高,不能把你接到北京照顾,所以,我想帮你找家养老院,你在那里生活,我也会放心一些。”我极尽诚恳地说着这一切,但我心里明白,只是借口而已。父亲听完,神情黯淡下来。

④我知道他不会和我一起去北京,他肯定舍不得离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可他如果真要待在家里,我难免又会牵挂,毕竟是生我养我的父亲,在他的生活快要不能自理的时候,我不允许自己不以为意。没想到,父亲回过神来,笑着说:“我觉得咱们社区的那家就很好,我明天就搬过去。”

⑤那家养老院,我考察过,环境太差,我于心不忍。父亲固执地开始收拾一些生活用品。他一边收拾,一边喃喃自语:“去养老院好,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

⑥看着父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佝偻的背影,我再也忍不住了,鼻子发酸,潸然泪下。但是很快,我就抹去腮边的泪水,生活让我只能这样选择。

⑦那个晚上,父亲的言语一直不多,他不停地摆弄家里的物件,翻翻这个,动动那个,一副极不舍得又无奈的表情。我不忍看下去,早早回到自己的房间。我久久无法入睡,从门缝里钻进来的灯光告诉我,父亲也是一夜未眠。夜晚那么漫长,父亲的叹息声时不时地穿过厚厚的门板,冲击着我的耳膜。

⑧第二天一早,当我肿胀着双眼,出现在父亲面前时,他一脸快乐的表情,仿佛从来就没有伤感过,没有失落过。

⑨早餐是父亲做的,煎蛋、豆浆,还有几个热乎乎的包子。我一眼便认出那几个包子是我原来中学校门口那家的,我非常喜欢吃。后来上大学,偶尔回来,父亲都是一大早便骑上自行车给我买回来。现在,父亲老了,骑不动车子了,一定是一早赶了好远的路才买回来的。

⑩父亲见我发愣,笑着说:“快吃,快吃,一会儿凉了,我早上晨练,专门用保温瓶给你带回来的。”待我吃完早餐,父亲收拾完毕,最后一次检查家里的门窗水电,然后提上他前一晚整理好的包裹便和我出门了。

父亲一直走在前面,我看不清他的表情,但我能看到他的背影。想起年幼时,父亲第一次送我上幼儿园的情形:他一直把我抱在怀里,直到进了幼儿园,才极其不舍地把我交给老师。初去的那几天,我总是哭闹,后来,父亲把我送到幼儿园,他一直站在幼儿园的栅栏门外,看我在院子里玩耍。隔着栅栏门,看到父亲,我再无惧怕,玩得很开心。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感觉。每天放学,我都渴望父亲早些出现在幼儿园门口……

而如今,父亲就像一个孩子,我把他送进养老院,他是否也会不适应,是否也会想着有一天,我会出现在养老院门口,接他回家。

我再也忍不住了,泪如泉涌。正是眼前这个人,给了我一个家,陪着我渐渐长大。我从背后抱着父亲,开始觉得自己是那样渺小、自私、卑鄙不堪。以前,父亲有我有家,后来,我离他越来越远。现在,我竟然让他连个家都没有。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失声痛哭。父亲一直没有转过身,但我感觉到手背上有父亲掉落的泪。

我哽咽着说:“爸,咱不去了,咱回家吧。”他拼命地点头。

几天后,我带着父亲回北京。我可以吃得差一点,穿得差一点,可是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家的这个男人,我再也不想让他受半点委屈。自此以后,我会一直在父亲身边,站成一棵树,开满一树感恩的花,花叶不败,感恩无终。 

(本文摘自《读者》2017年第6期)

1.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文中父亲“如山的父爱”具体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2.品析词语。

(1)有人认为第⑤段划线句中的“固执”用得不好,你的看法如何?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⑦段划线句中加点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品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⑥、段写“我”流泪了,请说说“我”两次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文章最后一句“自此以后……感恩无终。”如何理解?请品析。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细致描写了“我”在打算送父亲去养老院过程中内心的几番纠结,使故事一波三折,深深打动读者,引发读者对“感恩”主题的深思。

B. 对父亲送“我”上幼儿园一事的回忆,是“我”改变决定的转折点,因为这让“我”意识到年老的父亲现在对“我”的依赖有如幼时的“我”对他的依赖。

C. 第③段,父亲得知“我”要送他去养老院一事后“神情黯淡下来”,可见年老父亲的内心无比失落无奈,以及对儿子的不满。

D. 文中“我”因现实生活的压力而要送父亲去养老院一事,可以引起人们对社会普遍关注的“敬老、养老”这一问题的思考。

 

答案:
1.(1)大清早,父亲从很远的地方买回“我”从小爱吃的包子。 (2)年幼时,父亲在幼儿园栅栏门外陪伴“我”,给“我”安全感。 (3)为了让“我”省心,父亲决定委屈自己去养老院养老。 2.示例1:用得好,“固执”的意思是坚持己见,不肯改变,写出父亲要去养老院的态度非常坚决,也表现出父亲对“我”的体谅和支持。 示例2:不好,“固执”的意思是坚持己见,不肯改变,带有贬义色彩,让读者觉得父亲是一个顽固、不好沟通的老人,与文中善解人意的父亲形象不一致。“穿过”“冲击”两个词既表现出父亲因为要上养老院而十分难过、失落的心情;又表现出“我”因为想把父亲送到养老院而感到愧疚不安。 3.)第一次流泪是因为“我”看到父亲佝偻的身影,想到自己不能亲自照顾年迈的父亲,感到无比难过心酸。 第二次流泪是因为想到父亲给“我”一个家和如山的爱,“我”却要将他送去养老院,所以愧疚流泪。 4.这句话表达出我愿意永远守护在父亲身边以报答父亲养育之恩的决心。同时也告诉人们要学会感恩、善于感恩,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5.C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要点的概括。通读全文,分清层次,把握要点,找到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1)大清早,父亲从很远的地方买回“我”从小爱吃的包子。(2)年幼时,父亲在幼儿园栅栏门外陪伴“我”,给“我”安全感。(3)为了让“我”省心,父亲决定委屈自己去养老院养老。 2.试题分析:考查文句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要把词语的本义讲清楚,再结合原文把在句中的意思答出来。“固执”用得好,“固执”的意思是坚持己见,不肯改变,写出父亲要去养老院的态度非常坚决,也表现出父亲对“我”的体谅和支持。“穿过”“冲击”两个词既表现出父亲因为要上养老院而十分难过、失落的心情;又表现出“我”因为想把父亲送到养老院而感到愧疚不安。 点睛: 散文中的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3.试题分析:两次流泪的原因,读懂文章,弄清情节最为重要。是情节的发展促使心情的变化。因而导致的两次流泪。从这两段或下文中即可找到答案。 4.试题分析:考查最后一段的作用。此段从内容上说一般都是突出主题,深化中心的。这句话表达出我愿意永远守护在父亲身边以报答父亲养育之恩的决心。同时也告诉人们要学会感恩、善于感恩,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5.试题分析:C.。原文4段说“他肯定舍不得离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家”,“神情黯淡下来”说年老父亲的内心无比失落无奈可以,说“对儿子的不满”就有的夸大了。
推荐试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揣摩成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扺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

                                                   (节选自《苏秦以连横说秦》)

【注释】①简:选择。②扺(zhǐ)掌而谈:指谈得很融洽。扺掌,击掌。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2处。

期 年 揣 摩 成 乃 说 赵 王 于 华 屋 之 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其筋骨   劳:___________     (2)发于声而后喻  喻:___________

(3)容枯槁   形:___________     (4)赵王大说      说:___________

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舜发畎亩之中      不求闻达诸侯

B. 说秦王书十上说不行     不可久居,乃记之

C. 必先苦心志     妻献疑曰

D. 得太公《阴符》谋     宴酣乐,非丝非竹

4.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告诉人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请简要说说你是如何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