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在人的一生中,果断坚定,把握机会,就可能品尝到成功的欢乐;犹犹豫豫,瞻前顾后,就可能错过很多机会,甚至留下永远的遗憾。不是吗?想想看,由于鼓起勇气,把握住了机会,你可能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援助之手,你可能高质量地完成了一个复杂的实验,你可能说出了积蓄已久的心里话;相反,由于胆怯畏缩,犹豫不决,你可能失去过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你可能和一段纯真的友谊擦肩而过,你可能使集体在一次竞赛中与第一名失之交臂……请你写一篇作文,写出你初中生活中类似的经历和感受,或就果断坚定、把握机会等问题谈出你的看法。

请以“机会面前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在题目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后再作文。字数600左右;文中不可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答案:
机会面前莫犹豫 机会,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铺路石,也是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 在一望无际的田海里盯着无数株小麦,穿梭一次并摘下其中最大的一穗,这犹如海底捞针,可能率会在极快的速度内降到最底限度,会让科学家伤脑筋,学生掉眼泪,侦探拿出放大镜,诗人痛斥茫茫麦田,理论家摇手一摆,结论三个字“不可能”是啊,成功的希望犹如沧海一粟,有些人可能未见着那最大的一穗便离开了麦垄,即使看见了,大多数仍犹豫不决,不敢妄下定论,便错失了良机,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可是享受着各种圣喻的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却推翻了眼前的不可能,郑郑有辞地说最大的麦穗就是试验者在观察中采到的,为什么成功近在咫尺,而有的人却抛弃成功而扬长而去呢?就差那么一点呀。 受过教育而有知识经验的人总会不满足于眼前利益,总认为会有更好的总在前面,那么在人生前面的又是什么呢?是死亡哪!这可高出了人生中的一切悲伤的情绪。没错,人类需要死亡,正因为有死生命才会有意义。可是天下又有几个人笑对死亡希望死亡呢?其实往往成功就在眼前,只看你把握不把握罢了。你若把握住,那你就会赢得一切的鲜花与掌声,你若扔下他,那你会后悔莫及。如果你叫一个未受过教育的小孩来摘一个最大的麦穗,他会信手给你一个准确的答复,你若让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来摘,他转三天三夜与想不出。有时,人为什么要想这么多啊! 我们不能好高骛远,要懂得把握住眼前的机会,人生路的确很长,但是这是一条只进不退的路,路上的机会每个人均等,懂得珍惜机会的人才能大展鸿图。相反,那些不懂得把握时机的人只能在他没有珍惜的机会面前抱怨自己不幸运,没有机会。 做人和拾麦穗一样,机会便是其中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麦穗,就象做作业,做作业是见识试题的机会,看课外书是获得知识的机会,做家务是锻炼独立能力的机会…… 我懂得了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是实实在在的,才不会错失良机,虚度光阴,一事无成。我还想到了我们下棋时,每个人都想获得胜利,但走好每一步棋,把握好每一步棋给你带来的好处,不论成败输赢,但求步步精彩,走好每一步棋,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解析】试题分析:文章思想正确,观点明确,开篇点题。但是在证明自己的观点时,材料选择不具典型性,使得论证无力,语句不够通畅。 点睛:要想写好议论文,不但要有鲜明的正确的观点,还要注意平时积累素材。还要注意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运用好论证方法,才具备写好议论文的基本条件。  
推荐试题

孔乙己(节选)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1.文章开头在写鲁镇酒店的格局之后,写“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房子里“慢慢地坐喝”作者在孔乙己出场之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本文用字准确,请根据下面的要求回答用词的妙处。

⑴“便排出九文大钱”一句中“排”字对刻画孔乙己形象有什么作用?

⑵“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一句中的“绽”字十分传神,结合文义,谈谈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品味文中画横线的三个句子,根据提示概括回答后面的问题。

⑴第①句集中而概括地写出了孔乙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第②、③句肖像描写形象地刻画出了孔乙己是一个____________的形象。

4.“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里的“窃”和“偷”在意思上是否相同?孔乙己为什么会这样说?

 


现代文阅读

慈姑:淡淡的乡愁

鹿 子

异国,异乡,异地,异土。如果再每日吃面包沙拉,恐怕不出一个月,漂洋过海而来的华人跑回国的会过大半。所幸,在大西洋边这个名叫海兰公园的小城,华人超市如雨后春笋,接二连三地开张:美东、上海、香港、金门、大中华,还有韩国超市,互相竞争。

无论在哪个中国人开的超市里,你都可以遇到中国南北的特产:慈姑、红藕、芋头、茭白、藤藤菜(空心菜)。有些在国内都难以碰到的南方菜蔬,竟然红粉翠绿地躺在货架上。慈姑,七角一斤,就是换算成人民币,也不太贵。每次孩子带我去买菜,只要见到,我总要挑一塑料袋,回来放在冰箱的冷藏室里。慈姑炖排骨汤、慈姑烧鱼丸汤,都是美味。

慈姑,一个美丽的名字。它长在水里,像藕一样,出污泥而不染。一个个圆头圆脑,带一个尖尾巴。把薄薄的一层外皮刮去,就露出丰腴雪白的身子。一剖两半,放在汤里,煮到发酥,吃起来微苦带甜,清香无比。大多时,汤里的慈姑捞光了,排骨犹存。可这样既便宜又美味的东西,如果不是小时候吃过,一般人是不会问津的,特别是小孩子,大多不敢尝,有的浅浅地咬一口,皱起小眉头,说:怪!

儿子小时候在郑州的菜市场见到过,我大约买过。他到了新泽西,见到后,自然想起了童年,就买了几磅。我去探亲,在中国超市见到,简直喜出望外,买回去,煮在鱼丸汤里,还有点舍不得放开吃。那又面又酥又白又香的慈姑,让我回到了江南水乡的老家。我简直连饭也不盛了,只捞汤里的小白胖子。小孙女笑我:不苦吗?不苦,很甜很香。

像小孙女这么大的时候,我随母亲从四川回到长江边的水乡。那里有慈姑、芋头、茭白这些水里生长的菜蔬。煮芋头蒸芋头红烧芋头,可以叫你百吃不厌。还有一种糖芋艿,是挑出来的圆圆的小芋头,把皮刮掉,煮熟,放上糖,再煮到汤汁浓稠。一口一个芋艿,又甜又滑,你简直不敢相信,世上会有这样的美味。慈姑,常常放在肉汤里炖,在鱼汤里就切成片。这种东西,往往是看着大人吃得香,小孩子才尝试着吃,一旦吃上,就不可收拾,愈吃愈爱。

我在水乡读完初小,就坐船到上海,那时妈妈已经在工厂的小学校当老师,和另外两个女教师同住在一间狭窄的宿舍里,三张床一字排开。每当周末我从住校的中学回来,妈妈就要在大床边加上一块搁板,妈妈、弟弟和我挤在一张床上。而里面那位老师如果半夜要去厕所,就得从搁板边的一个仅容一人侧身而过的夹缝里,小心翼翼地通过。就是这样拮据的生活,妈妈也会到菜市场去买点肉骨头和慈姑,在一只煤油炉子上炖汤给我们解馋。我还记得那只煤油炉是搪瓷的,宝蓝色的,很好看。

后来,妈妈在杨浦区纱厂的子弟小学找到一份工作,经济上宽裕些,在一个阁楼上租了一间房子,好像可以在平台上生一只煤球炉子。记得是一只手可以拎起来的很小的桶形炉子。用纸蘸点煤油,生着了,赶快放上几块木片,红红的火舌变成蓝火苗,就可以放煤球了。煤球一压,一股股浓烟呛得人直流眼泪。冒完烟,煤球变得红通通的,才坐上锅炖汤。刮慈姑的活儿,总是我干。用一个边缘很薄的洋铁皮匙子来刮,既不会刮掉太厚的皮,又不会刮不净。我常常把慈姑的小尾巴刮掉,妈妈就会说:“不要把慈姑蒂蒂弄断了,煨在汤里很鲜的。”

中国人无论到天涯海角,总会保留着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在新泽西的中国人,大约南方的不在少数。要不,慈姑排骨汤、红藕排骨汤,这些只有南方人才独爱的靓汤,怎么会在万里之遥的异乡出现呢?

1.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我简直连饭也不盛了,只捞汤里的小白胖子。

2.孩子们认为慈姑有点苦,有点怪,而作者却说慈姑又香又甜,并且很喜爱吃它,这是为什么?

3.文章的题目是“慈姑:淡淡的乡愁”,那么行文中作者为什么要用墨如泼地写困难的生活?

4.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5.作者围绕吃慈姑回忆了哪三件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文言文阅读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释】①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③遽:迅速。

1.“公将驰之。刿曰‘未可’。”原因是(    )。

A. 齐国是大国,兵力雄厚。    B. 按照“穷寇勿追”的军事原则。

C. 等待追击的有利时机。    D. 鲁国军队的勇气已经衰竭。

2.第一段通过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他(    )。

A. 忠于国君的思想。    B. 深谋远虑并协助国君指挥作战。

C. 冲锋陷阵的勇敢精神。    D. 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孙仲谋攻合肥 故克    B. 预料城之不能下 此何不为福乎

C. 渐就衰竭之 克之    D. 于用气者也 京中有口技者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5.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