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文言文阅读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释】①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③遽:迅速。

1.“公将驰之。刿曰‘未可’。”原因是(    )。

A. 齐国是大国,兵力雄厚。    B. 按照“穷寇勿追”的军事原则。

C. 等待追击的有利时机。    D. 鲁国军队的勇气已经衰竭。

2.第一段通过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他(    )。

A. 忠于国君的思想。    B. 深谋远虑并协助国君指挥作战。

C. 冲锋陷阵的勇敢精神。    D. 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孙仲谋攻合肥 故克    B. 预料城之不能下 此何不为福乎

C. 渐就衰竭之 克之    D. 于用气者也 京中有口技者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5.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

 

答案:
1.C 2.D 3.D 4.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⑵大概用兵并无其他奥妙,经常保持锐气而不用尽罢了。 5.(1)当敌人士气衰竭,我方士气高涨时要及时进攻。(2)要善于保存士气,不要“初气过锐”。(3)当士气衰竭时要设法振作士气。(4)当不能迅速取胜时,要善于蓄养锐气。 【解析】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作者:左丘明 年代:春秋 选自《挺经》 作者:曾国藩 年代:清朝(近代) 1.试题分析:《曹刿论战》本文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是鲁国抵抗齐国进攻的一次战役。这场战役之所以能以弱胜强,其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曹刿能抓住有利的战机。故此题选C. 2.试题分析:选文第一段通过对他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写出了曹刿面对强敌时,表现了他镇定自若,运筹帷幄的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故此题选D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方言文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A句“之”,前一个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后一个是代词,代指齐军;B句“遽”,前句:迅速,后句:通“讵” 难道;C句“故”:前句缘故,后句所以;D句中的“善”两句都是“擅长”的意思。故选D。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要抓重点的实词,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式。(1)句重点的词语有“狱、虽”,后句重点的词汇有“大约、尽”。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时要注意翻译的方法,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译文的基本方法“增、删、调、换、留”的方法,并按现代语法规范将译文内容梳理调整即可。 5.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