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端午与菖蒲花
余喜华
小时候,我怕生、腼腆,又很淘气,经常疯得不见人影。于是,奶奶常摸摸我的头,笑呵呵地说:“你这孩子,菖蒲花一样。”
不知何时起,菖蒲与端午有了联系。南方人家端午节用菖蒲茎叶剪成菖蒲剑,插在门上或挂在床头。菖蒲根可泡白酒,奶奶就把菖蒲酒涂在我的额头、手足,说能驱病辟邪。
端午那天,江南人大多吃粽子,我们却习惯吃食饼筒。食饼筒的皮是糯米粉做的。奶奶亲自动手和米粉,揉成团,用擀面杖擀成一张张圆饼,在铁锅里烙熟。再用卤肉、鸡蛋丝、洋葱炒黄鳝等做馅料,一筒一筒包起来。等到好吃的食饼筒上桌,奶奶往往汗流浃背了。看着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她的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当时,家乡的水沟里,长满菖蒲,半人高的茎叶随风摇曳。菖蒲,生长于寒湿之地的水生植物,在寒冬刚尽时就先醒来了。菖蒲生性不贪阳光,不怕苦寒,安于淡泊,正是奶奶的写照。回顾奶奶一生,她生于农家,长于农家,嫁于农家,中国农民所具有的勤劳、善良、朴素、诚实的品格,奶奶身上都有。奶奶虽然没有文化,目不识丁,但她聪慧识大体,家境清贫,却安贫乐道。家里边,相夫教子,任劳任怨,勤俭持家,始终是爷爷的贤内助;对外人,乐善好施,乐于助人,无论是道地里的邻居,还是同村的乡亲,哪家有困难,她都会尽力出手相助……
有年端午节,记得一家人吃过食饼筒后,奶奶带着我,和村里的老太太们一起摇着小船,沿着村里的河道,一路烧纸钱撒向水里。据说屈原因悲叹国运,投汨罗江而死,后人为了祭奠他,都要在端午这天向河里投放粽子,烧纸钱祭河神,以求庇佑。
小船经过河道,一路烧白的纸灰,宛如满天梨花飞舞,在水面上飘飘荡荡,然后一片片沉入河底。那时懵懂的我,并不明白其中寄托的含义。回想起来,她们将纸钱抛向河流时,或许并不知道端午与屈原有关。不过,她们不仅仅是祈愿逝者安息,更多的是祈愿生于斯、长于斯的村人和子孙后代们平安、幸福。祈愿这条千百年来哺育过无数人的不竭河流,永远给人们带来源源不断的物质享受和精神动力。
其实,菖蒲也好,端午也罢,就算是奶奶说我像“菖蒲花”,其实都无关我们个人的前途与命运。但在中华民族不屈的历史长河中,除了许多像屈原这样的英雄,更多的则是像我奶奶这样一生朴实、默默无闻如菖蒲一样的人。他们悄悄去来,平凡而伟大。
“菖蒲花”,这种象征着端午节的花,我至今只听说而没见过。如今,奶奶离世已多年。每当端午节,家家户户还会插上菖蒲剑,那样清秀淡雅,又是那样可爱可亲,我就会想起奶奶口中的“菖蒲花”。“菖蒲花”,永远难忘“菖蒲花”。
(选自《文学港》2016年第三期,有删改)
1.本文以“端午与菖蒲花”为题有哪些作用?
2.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或语句的表达效果。
(1)菖蒲,生长于寒湿之地的水生植物,在寒冬刚尽时就先醒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生于农家,长于农家,嫁于农家,中国农民所具有的勤劳、善良、朴素、诚实的品格,奶奶身上都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菖蒲花”象征着端午节,也象征着奶奶的祈愿,但实际上这种花我只听说而没见过。
B. 奶奶带着我,摇着小船,经过河道时一路烧纸钱并撒向水里是专门为了纪念英雄屈原。
C. 第7段的加点词语可以这样批注:“平凡”的身份,“伟大”的品格,两者不矛盾。
D. 文章结尾句为直抒胸臆,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菖蒲花、对儿时生活和对奶奶的怀念。
4.结合学过的课文中的人物,如邓稼先、鲁迅、韩麦尔、小弗朗士、老王等,仿照文中画线句的句式特点写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