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成篇写作。

平凡的世界,生活着许许多多平凡的人——“一生朴实、默默无闻如菖蒲一样的人,他们悄悄去来,平凡而伟大”。

请以“朴实的身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字。勿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答案:
朴实的身影 我曾记得他那沾满粉笔灰的双手;我曾记得他那慈善的谆谆教导;我曾记得他那新增的几根银发……他的身影,总是在片刻间闪现;他的面容,总是在刹那间消失,作文 身影。在这闪现与消失的途中,每一秒都是他对我们的关爱。 他——我的语文老师,我与他的相处只是屈指可数的几天。我对他崇拜有加,发自内心的佩服;他对我欣赏非凡,肺腑传出的赞扬。我很喜欢他,他很独特,有着不同于寻常的男人味;他很奇怪,有着别具一格的教学方式;他很幽默,有着令人惊讶的风趣感。 因为他,语文成了我最喜欢的学科,一上语文课我就兴奋。他对我的评价很高,曾在全班说过,他自己教的两个班的所有学生中,最欣赏的学生就是我。赞扬我的上课状态:身体前驱,目光迥异,两眼发亮光,全神贯注。之所以我有如此认真的态度,是因为老师的一举一动都诱惑着我! 他的课堂充满着人文的气息,也不免笑声相伴。他那幽默诙谐的语言让我们捧腹大笑;他那刚劲端庄的正楷让我们肃然起敬;他那生动形象的描述让我们孜孜不倦;他那瞬息万变的动作让我们茅塞顿开……他的课堂不失庄重,但洋溢着欢声笑语;他的作业绝单胆厕感丿啡搽拾敞浆不题海战术,但看出用心良苦;他的语言并不一鸣惊人,但将情趣瞬间传递;他的风采不曾夺目,但让我们拍案叫绝! 他的身影到处浮现,以至于我无法用相机拍摄。天刚放亮,我睁开朦胧的睡眼,瞥见操场有一高大的身影在移动——是他!我吃完早饭,来到教室,看见他早已在讲台前注视着寂静昏暗的教室,似乎在想着什么,定然是为了更好地教学设计而思索;放学后,我静坐在教室里,忽然听见钥匙声,又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他来了;晚自习结束,本不是他的课,但他还是那么及时,并未追查我们的作业,只是默默地打量着我们,在无声之中显现关怀,小学六年级作文《作文 身影》。 他的面容总是如此的陌生,将我与他相隔着一段莫名的距离。我总思考着如何与他倍加亲近,但一看见他就感觉有一种不可侵犯的力量。有时与他说话都需要鼓足勇气,我也知道无需如此,只因敬佩有加。 他并不会吹毛求疵,但是从善如流;他并不会海阔天空,但是满腹经纶;他并不会满腹牢骚,但铿锵有力。他用最朴实的话语教育我们,一字一句,感觉那么地寻常普通,但总有说不完的真情、抹不掉的关心;他用最纯真的心境对待我们,一举一动,似乎那么通俗易懂,但就有胜似亲人的宽容,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滋味;他用最坚定的信念鼓励我们,一言一行,好像都是稀松平常,但却有坚持不解的毅力,赴汤蹈火的斗志…… 他,我忘不了,熟悉的身影,和蔼的面容,诙谐的语言,奇异的神情,精彩的课堂,高效的作业,惊人的风采……他的亮点显著,强项突出,我发自内心的佩服——李老师,我最崇拜的偶像! 【解析】审题,就是要对试题展现的所有内容作全面、准确的审读和理解,把命题者的意图读出来,把题目的各种限制审清楚,明确要我写什么,怎么写,写到什么程度,真正做到全面领会,深刻把握,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写作文。本题关键在于“朴实”,并且要抓住人物的身影来写,从人物的事件中体现出“朴实”的品格。 点睛:文题是一篇命题作文,以下几点:认真审题,明确题意这是写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明确中心,选好材料:在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端午与菖蒲花

余喜华

  小时候,我怕生、腼腆,又很淘气,经常疯得不见人影。于是,奶奶常摸摸我的头,笑呵呵地说:“你这孩子,菖蒲花一样。”

    不知何时起,菖蒲与端午有了联系。南方人家端午节用菖蒲茎叶剪成菖蒲剑,插在门上或挂在床头。菖蒲根可泡白酒,奶奶就把菖蒲酒涂在我的额头、手足,说能驱病辟邪。

    端午那天,江南人大多吃粽子,我们却习惯吃食饼筒。食饼筒的皮是糯米粉做的。奶奶亲自动手和米粉,揉成团,用擀面杖擀成一张张圆饼,在铁锅里烙熟。再用卤肉、鸡蛋丝、洋葱炒黄鳝等做馅料,一筒一筒包起来。等到好吃的食饼筒上桌,奶奶往往汗流浃背了。看着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她的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当时,家乡的水沟里,长满菖蒲,半人高的茎叶随风摇曳。菖蒲,生长于寒湿之地的水生植物,在寒冬刚尽时就先醒来了。菖蒲生性不贪阳光,不怕苦寒,安于淡泊,正是奶奶的写照。回顾奶奶一生,她生于农家,长于农家,嫁于农家,中国农民所具有的勤劳、善良、朴素、诚实的品格,奶奶身上都有。奶奶虽然没有文化,目不识丁,但她聪慧识大体,家境清贫,却安贫乐道。家里边,相夫教子,任劳任怨,勤俭持家,始终是爷爷的贤内助;对外人,乐善好施,乐于助人,无论是道地里的邻居,还是同村的乡亲,哪家有困难,她都会尽力出手相助……

  有年端午节,记得一家人吃过食饼筒后,奶奶带着我,和村里的老太太们一起摇着小船,沿着村里的河道,一路烧纸钱撒向水里。据说屈原因悲叹国运,投汨罗江而死,后人为了祭奠他,都要在端午这天向河里投放粽子,烧纸钱祭河神,以求庇佑。

  小船经过河道,一路烧白的纸灰,宛如满天梨花飞舞,在水面上飘飘荡荡,然后一片片沉入河底。那时懵懂的我,并不明白其中寄托的含义。回想起来,她们将纸钱抛向河流时,或许并不知道端午与屈原有关。不过,她们不仅仅是祈愿逝者安息,更多的是祈愿生于斯、长于斯的村人和子孙后代们平安、幸福。祈愿这条千百年来哺育过无数人的不竭河流,永远给人们带来源源不断的物质享受和精神动力。

  其实,菖蒲也好,端午也罢,就算是奶奶说我像“菖蒲花”,其实都无关我们个人的前途与命运。但在中华民族不屈的历史长河中,除了许多像屈原这样的英雄,更多的则是像我奶奶这样一生朴实、默默无闻如菖蒲一样的人。他们悄悄去来,平凡伟大

    “菖蒲花”,这种象征着端午节的花,我至今只听说而没见过。如今,奶奶离世已多年。每当端午节,家家户户还会插上菖蒲剑,那样清秀淡雅,又是那样可爱可亲,我就会想起奶奶口中的“菖蒲花”。“菖蒲花”,永远难忘“菖蒲花”。

(选自《文学港》2016年第三期,有删改)

1.本文以“端午与菖蒲花”为题有哪些作用?

2.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或语句的表达效果。

(1)菖蒲,生长于寒湿之地的水生植物,在寒冬刚尽时就先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生于农家,长于农家,嫁于农家,中国农民所具有的勤劳、善良、朴素、诚实的品格,奶奶身上都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菖蒲花”象征着端午节,也象征着奶奶的祈愿,但实际上这种花我只听说而没见过。

B. 奶奶带着我,摇着小船,经过河道时一路烧纸钱并撒向水里是专门为了纪念英雄屈原。

C. 第7段的加点词语可以这样批注:“平凡”的身份,“伟大”的品格,两者不矛盾。

D. 文章结尾句为直抒胸臆,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菖蒲花、对儿时生活和对奶奶的怀念。

4.结合学过的课文中的人物,如邓稼先、鲁迅、韩麦尔、小弗朗士、老王等,仿照文中画线句的句式特点写一句话。

 


阅读名著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在曹宅拉车(节选)

老 舍

    一天晚间,曹先生由东城回来的晚一点。祥子为了安全,由天安门前全走马路。敞平的路,没什么人,微微的凉风,静静的灯光,他跑上劲来。许多日子心中的憋闷,暂时忘记了,听着自己的脚步,和车弓子的轻响,他忘记了一切。解开了钮扣,凉风飕飕地吹着胸,他觉到痛快,好像就这么跑下去,一直跑到不知什么地方,跑死也倒干脆。越跑越快,前面有一辆,他超一辆,一会儿就过了天安门。他的脚似乎是两个弹簧,几乎是微一着地便弹起来;后面的车轮转得已经看不出条来,皮轮仿佛已经离开了地,连人带车都像被阵急风吹起来了似的。曹先生被凉风一飕,大概是半睡着了,要不然他必会阻止祥子这样飞跑。祥子跑开了腿,心中渺茫地想到:出一身透汗,今天可以睡痛快觉了,不至于再思虑什么。

  已离北长街不远,马路的北边,被红墙外的槐林遮得很黑。祥子刚想收步,脚已碰到一些高起来的东西。脚到,车轮也到了。祥子栽了出去。咯喳,车把断了。“怎么了?”曹先生随着自己的话跌出来。祥子没出一声,就地爬起。曹先生也轻快地坐起来。“怎么了?”

  新卸的一堆补路的石块,竟然没有放红灯。

  “摔着没有?”祥子问。

  “没有;我走回去吧,你拉着车。”曹先生还镇定,在石块上摸了摸有没有落下来的东西。

  祥子摸着了已断的一截车把:“没折多少,先生还坐上,能拉!”说着,他一把将车从石头中扯出来。“坐上,先生!”

  曹先生不想再坐,可是听出祥子的话带着哭音,他只好上去了。

  到了北长街口的电灯下面,曹先生看见自己的右手擦去一块皮。“祥子,你站住!”

    祥子一回头,脸上满是血。
    曹先生害了怕,想不起说什么好,“你快,快——”

  祥子莫名其妙,以为是教他快跑呢,他一拿腰,一气跑到了家。

  放下车,他看见曹先生手上有血,急忙往院里跑,想去和太太要药。

  “别管我,先看你自己吧!”曹先生跑了进去。

  祥子看了看自己,开始觉出疼痛,双膝、右肘全破了;脸蛋上,他以为流的是汗,原来是血。不顾得干什么,想什么,他坐在门洞的石阶上,呆呆地看着断了把的车。崭新黑漆的车,把头折了一段,秃碴碴地露着两块白木碴儿,非常不调和,难看,像糊好的漂亮纸人还没有安上脚,光出溜的插着两根秫秸秆那样。祥子呆呆地看着这两块白木碴儿。

  “祥子!”曹家的女仆高妈响亮地叫,“祥子!你在哪儿呢?”

  他坐着没动,眼珠钉着那破车把,那两块白木碴儿好似插到他的心里。

                             (《骆驼祥子》第六章,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内容。

2.运用“圈点批注法”阅读画线语段。

提示:(1)圈点与批注要相关;(2)批注文字不少于1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骆驼祥子》中相关情节判断错误的是(     )

A. 画线处的“许多日子心中的憋闷”跟孙侦探的敲诈有关。

B. 祥子自己想离开曹家跟以上选文中发生的翻车事故有关。

C. 祥子后来重燃希望又决定要留在曹家跟高妈的劝说有关。

D. 祥子最终回到人和车厂跟曹家搬走和自己走投无路有关。

4.根据原著情节,说说高妈与鲁迅笔下的阿长有哪些异同之处?

 


阅读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

(乙)为学头脑

明  王守仁

先生谓学者曰:“为学须得个头脑,工夫方有着落;纵未能无间舟之有舵,一提便醒。不然,虽从事于学,只做个‘义袭而取’,只是行不著、习不察,非大本、达道也。”又曰:“见得时,横说竖说皆是;若于此处通,彼处不通,只是未见得。”

(摘自《传习录》)

注:①头脑:思考与判断能力。②无间:没有距离,指通晓所学知识。③义袭而取:凭偶然的正义行为去获取,这里指偶然的收获。④行不著、习不察:做却不知原委,成了习惯却不明原因。⑤大本、达道:天下的根本和通达的道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但当涉猎  _______   (2)见往事_______     (3)舟之有舵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当涉猎                   手熟尔

B. 孤岂欲卿治经博士邪       学须得个头脑

C. 蒙辞军中多务             徐杓酌油沥之

D. 复吴下阿蒙               大本、达道也

3.翻译下面语句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甲文中孙权教吕蒙学习只须“______ ”,乙文中“先生”却教导“学者”学习必须具备“_____”。这两个说法并不矛盾,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