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端午与菖蒲花

余喜华

  小时候,我怕生、腼腆,又很淘气,经常疯得不见人影。于是,奶奶常摸摸我的头,笑呵呵地说:“你这孩子,菖蒲花一样。”

    不知何时起,菖蒲与端午有了联系。南方人家端午节用菖蒲茎叶剪成菖蒲剑,插在门上或挂在床头。菖蒲根可泡白酒,奶奶就把菖蒲酒涂在我的额头、手足,说能驱病辟邪。

    端午那天,江南人大多吃粽子,我们却习惯吃食饼筒。食饼筒的皮是糯米粉做的。奶奶亲自动手和米粉,揉成团,用擀面杖擀成一张张圆饼,在铁锅里烙熟。再用卤肉、鸡蛋丝、洋葱炒黄鳝等做馅料,一筒一筒包起来。等到好吃的食饼筒上桌,奶奶往往汗流浃背了。看着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她的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当时,家乡的水沟里,长满菖蒲,半人高的茎叶随风摇曳。菖蒲,生长于寒湿之地的水生植物,在寒冬刚尽时就先醒来了。菖蒲生性不贪阳光,不怕苦寒,安于淡泊,正是奶奶的写照。回顾奶奶一生,她生于农家,长于农家,嫁于农家,中国农民所具有的勤劳、善良、朴素、诚实的品格,奶奶身上都有。奶奶虽然没有文化,目不识丁,但她聪慧识大体,家境清贫,却安贫乐道。家里边,相夫教子,任劳任怨,勤俭持家,始终是爷爷的贤内助;对外人,乐善好施,乐于助人,无论是道地里的邻居,还是同村的乡亲,哪家有困难,她都会尽力出手相助……

  有年端午节,记得一家人吃过食饼筒后,奶奶带着我,和村里的老太太们一起摇着小船,沿着村里的河道,一路烧纸钱撒向水里。据说屈原因悲叹国运,投汨罗江而死,后人为了祭奠他,都要在端午这天向河里投放粽子,烧纸钱祭河神,以求庇佑。

  小船经过河道,一路烧白的纸灰,宛如满天梨花飞舞,在水面上飘飘荡荡,然后一片片沉入河底。那时懵懂的我,并不明白其中寄托的含义。回想起来,她们将纸钱抛向河流时,或许并不知道端午与屈原有关。不过,她们不仅仅是祈愿逝者安息,更多的是祈愿生于斯、长于斯的村人和子孙后代们平安、幸福。祈愿这条千百年来哺育过无数人的不竭河流,永远给人们带来源源不断的物质享受和精神动力。

  其实,菖蒲也好,端午也罢,就算是奶奶说我像“菖蒲花”,其实都无关我们个人的前途与命运。但在中华民族不屈的历史长河中,除了许多像屈原这样的英雄,更多的则是像我奶奶这样一生朴实、默默无闻如菖蒲一样的人。他们悄悄去来,平凡伟大

    “菖蒲花”,这种象征着端午节的花,我至今只听说而没见过。如今,奶奶离世已多年。每当端午节,家家户户还会插上菖蒲剑,那样清秀淡雅,又是那样可爱可亲,我就会想起奶奶口中的“菖蒲花”。“菖蒲花”,永远难忘“菖蒲花”。

(选自《文学港》2016年第三期,有删改)

1.本文以“端午与菖蒲花”为题有哪些作用?

2.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或语句的表达效果。

(1)菖蒲,生长于寒湿之地的水生植物,在寒冬刚尽时就先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生于农家,长于农家,嫁于农家,中国农民所具有的勤劳、善良、朴素、诚实的品格,奶奶身上都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菖蒲花”象征着端午节,也象征着奶奶的祈愿,但实际上这种花我只听说而没见过。

B. 奶奶带着我,摇着小船,经过河道时一路烧纸钱并撒向水里是专门为了纪念英雄屈原。

C. 第7段的加点词语可以这样批注:“平凡”的身份,“伟大”的品格,两者不矛盾。

D. 文章结尾句为直抒胸臆,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菖蒲花、对儿时生活和对奶奶的怀念。

4.结合学过的课文中的人物,如邓稼先、鲁迅、韩麦尔、小弗朗士、老王等,仿照文中画线句的句式特点写一句话。

 

答案:
1.(1)端午与菖蒲花是本文叙事的线索,贯穿推动故事情节;(2)端午的菖蒲花朴实无华,象征奶奶的善良可亲;(3)把节日和一种花关联,营造悬念,激发读者兴趣;(4)以传统节日和花的结合营造一种美好抒情的氛围。 2.“醒”意为苏醒,用拟人手法,把菖蒲人格化,传神地(形象、生动等)突出其不怕寒冷,很早萌发的特点。排比句式,强调突出了奶奶的勤劳善良朴素诚实的本性,表达作者对奶奶的敬佩之情。 3.B 4.示例:韩麦尔先生虽然以前脾气暴躁、工作散漫,但是他内心深处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热爱祖国。 【解析】 1.记叙文题目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具有象征意义。5、语带双关。6、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兴趣。一个标题往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答题时要作全面的分析。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端午与菖蒲花既是文章的线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菖蒲花是奶奶的象征。 2.赏析语句题目,首先要分析句子有没有使用修辞手法,了解常用的比喻、排比、等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并明确其修辞手法在选文中的表达作用。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做具体分析。比喻排比修辞能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和语言气势如果是描写人物的句子,还要思考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然后再具体说出它的作用。第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突出了菖蒲萌发早的特点;第二句运用了排比,表达了对奶奶的敬佩之情。 点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这道题目考査对文章的理解,必须整体感知全文。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第六段“她们将纸钱抛向河流时,或许并不知道端午与屈原有关”。 4.本题属于仿写,仿写句的类型看,大致可分为三种:以内容格式为主的仿写、从句式词性角度去仿写、以修辞为主的仿写。本题属于内容格式为主的仿写,应注意仿写句要注意内容上的连惯性与延伸空间的关系。此题要注意联系相关的课文内容,注意用转折关系的复句。
推荐试题

阅读名著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在曹宅拉车(节选)

老 舍

    一天晚间,曹先生由东城回来的晚一点。祥子为了安全,由天安门前全走马路。敞平的路,没什么人,微微的凉风,静静的灯光,他跑上劲来。许多日子心中的憋闷,暂时忘记了,听着自己的脚步,和车弓子的轻响,他忘记了一切。解开了钮扣,凉风飕飕地吹着胸,他觉到痛快,好像就这么跑下去,一直跑到不知什么地方,跑死也倒干脆。越跑越快,前面有一辆,他超一辆,一会儿就过了天安门。他的脚似乎是两个弹簧,几乎是微一着地便弹起来;后面的车轮转得已经看不出条来,皮轮仿佛已经离开了地,连人带车都像被阵急风吹起来了似的。曹先生被凉风一飕,大概是半睡着了,要不然他必会阻止祥子这样飞跑。祥子跑开了腿,心中渺茫地想到:出一身透汗,今天可以睡痛快觉了,不至于再思虑什么。

  已离北长街不远,马路的北边,被红墙外的槐林遮得很黑。祥子刚想收步,脚已碰到一些高起来的东西。脚到,车轮也到了。祥子栽了出去。咯喳,车把断了。“怎么了?”曹先生随着自己的话跌出来。祥子没出一声,就地爬起。曹先生也轻快地坐起来。“怎么了?”

  新卸的一堆补路的石块,竟然没有放红灯。

  “摔着没有?”祥子问。

  “没有;我走回去吧,你拉着车。”曹先生还镇定,在石块上摸了摸有没有落下来的东西。

  祥子摸着了已断的一截车把:“没折多少,先生还坐上,能拉!”说着,他一把将车从石头中扯出来。“坐上,先生!”

  曹先生不想再坐,可是听出祥子的话带着哭音,他只好上去了。

  到了北长街口的电灯下面,曹先生看见自己的右手擦去一块皮。“祥子,你站住!”

    祥子一回头,脸上满是血。
    曹先生害了怕,想不起说什么好,“你快,快——”

  祥子莫名其妙,以为是教他快跑呢,他一拿腰,一气跑到了家。

  放下车,他看见曹先生手上有血,急忙往院里跑,想去和太太要药。

  “别管我,先看你自己吧!”曹先生跑了进去。

  祥子看了看自己,开始觉出疼痛,双膝、右肘全破了;脸蛋上,他以为流的是汗,原来是血。不顾得干什么,想什么,他坐在门洞的石阶上,呆呆地看着断了把的车。崭新黑漆的车,把头折了一段,秃碴碴地露着两块白木碴儿,非常不调和,难看,像糊好的漂亮纸人还没有安上脚,光出溜的插着两根秫秸秆那样。祥子呆呆地看着这两块白木碴儿。

  “祥子!”曹家的女仆高妈响亮地叫,“祥子!你在哪儿呢?”

  他坐着没动,眼珠钉着那破车把,那两块白木碴儿好似插到他的心里。

                             (《骆驼祥子》第六章,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内容。

2.运用“圈点批注法”阅读画线语段。

提示:(1)圈点与批注要相关;(2)批注文字不少于1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骆驼祥子》中相关情节判断错误的是(     )

A. 画线处的“许多日子心中的憋闷”跟孙侦探的敲诈有关。

B. 祥子自己想离开曹家跟以上选文中发生的翻车事故有关。

C. 祥子后来重燃希望又决定要留在曹家跟高妈的劝说有关。

D. 祥子最终回到人和车厂跟曹家搬走和自己走投无路有关。

4.根据原著情节,说说高妈与鲁迅笔下的阿长有哪些异同之处?

 


阅读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

(乙)为学头脑

明  王守仁

先生谓学者曰:“为学须得个头脑,工夫方有着落;纵未能无间舟之有舵,一提便醒。不然,虽从事于学,只做个‘义袭而取’,只是行不著、习不察,非大本、达道也。”又曰:“见得时,横说竖说皆是;若于此处通,彼处不通,只是未见得。”

(摘自《传习录》)

注:①头脑:思考与判断能力。②无间:没有距离,指通晓所学知识。③义袭而取:凭偶然的正义行为去获取,这里指偶然的收获。④行不著、习不察:做却不知原委,成了习惯却不明原因。⑤大本、达道:天下的根本和通达的道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但当涉猎  _______   (2)见往事_______     (3)舟之有舵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当涉猎                   手熟尔

B. 孤岂欲卿治经博士邪       学须得个头脑

C. 蒙辞军中多务             徐杓酌油沥之

D. 复吴下阿蒙               大本、达道也

3.翻译下面语句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甲文中孙权教吕蒙学习只须“______ ”,乙文中“先生”却教导“学者”学习必须具备“_____”。这两个说法并不矛盾,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