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拉面说:想成功,得有人拉一把。饺子说:脸皮不能太薄,肚子里还要有料。窝头说:还是有个心眼好。虾说:大红之日,便是大悲之时。油条说:不受煎熬,不会成熟。

请根据你对这段话的思考感悟,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

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表达真情实感,力求有创意,不得套写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④书写正确、规范、美观。

 

答案:
参考例文 成功靠自己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磨难但,但是我们必须都得自己克服,不能总靠祈求上苍保佑度过难关,因为只有在磨练中成长,所以一切都要靠自己才会成功。  一天下雨,一个老和尚撑伞从雨中走过,在喔檐下避雨的人想让老禅师带他一程,但无论怎样老禅师也不肯度他,只告诉他,“你要被度,别找我,请自己找一把伞吧。”     万事都必须靠自己,如果不想被雨淋湿就得靠自己的力量找一把伞,而不是靠别人。        苏轼,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被当时“改革派”中的有些人指控讥刺朝政。“包藏祸心.” 遭到逮捕和审讯,几乎送了命,使称“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1085年神宗病逝,哲宗继位,高太后摄政。高太后不满新法立即起用旧党召。司马光等回亦执政苏轼被调回京城,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后同旧党发生分歧,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腐败现象进行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遇诬陷害。之后,政局发生稳转直焉的变化,苏东坡被贬得更远,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定居惠州。晚年过流放生活。最终66岁的老人满含悲愤离开人世,结束了命途多舛的一生。 这位老人在面对坎坷的一生从不低头,不向命运屈服,在被贬时写出脍炙人口的佳作为后人传颂。 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富商家庭。13岁便离开学校,帮助父亲料理生意。16岁离开家庭,外出独自谋生在伦敦一家剧院门前提看戏的绅士看马匹在剧院打杂,有时给演员们题提词或跑跑龙套。此外还在屠宰场当过学徒,帮人家做过书童,做过乡村教师,当兵,律师,任过小官。为了谋生,他漂过英吉利海峡,到过荷兰,意大利,他在闯荡中。丰富了人生经历,增长了才干。为他以后创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等大批著名的悲喜剧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雄才大略。在帝王中的佼佼者。可他的14个儿子无一成器,三个被杀,三个自杀,三个早夭,一个被幽禁,两个被流放,另两个平庸无能,错聵糊涂“虎父犬子”的现象说明了一个道理:不自强,一味想靠祖上庇佑,是不会有所作为的。 生活中的所有的坎坷,我们都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只有让自己更强大才能面对这些困难,但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不是靠庇佑得来的,是靠自己争取而来的。 【解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提炼中心法,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成功需要历经磨难,别人帮助有时也有一定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靠自己的努力争取。从而提炼出中心思想:成功靠自己。然后组织材料,多方面论证,最后再做总结。注意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 点睛:材料作文一般都不提供范围和立脚点,而要学生自己去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审题难度比传统的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都要大。而立意上,话题作文与所给的材料关系不够紧密,可以用其中的一部分材料,也可以不用。而材料作文则不同,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大度方可识人

①《世说新语》记载了郗超的一则逸事:东晋大臣郗超和谢玄不和。此时,前秦的苻坚准备攻打东晋,已经像恶狼一样侵吞了梁州、岐州,又像猛虎一般盯住了淮河以南地区。当时朝廷商议对策,打算让谢玄北上讨伐苻坚,世人对此颇有争议。只有郗超说:“谢玄这个人率师北伐一定能成功。我过去曾经和他一起在桓宣武府中共事,发现他用人都能各尽其才,即使是小事,也能得到妥善的处理。由此推断,他一定能建立功勋。”谢玄立大功后,当时的人们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敬重他不因个人喜恶而漠视别人的长处。大度方可识人!

②稍知历史的人都知道,晋军在淝水之战中将前秦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留下了诸如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成语典故。但试想一想,如果没有郗超力排众议,推举谢玄为统帅,淝水之战也许是另一种结果吧。而最难能可贵的是,郗超能抛弃个人恩怨,从国家民族的大局出发,来选拔人才,这就显示出他超大的度量。

③当然,一个小肚鸡肠的人,是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公报私仇的。这样的小人,在历史上不胜枚举。楚国的屈原不就是遭受小人的暗算吗?屈原为楚怀王起草楚国的宪法,出尽了风头,遭到靳尚的嫉恨。靳尚在楚怀王面前不断进谗言,诽谤屈原,导致屈原被楚怀王疏远,最后惨遭流放的厄运。“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英才遭妒,实在是小人量小。

④一个胸怀坦荡的人,一定像郗超,而不是像靳尚。推动历史往前发展的人,也一定是大度的郗超,而不是小肚鸡肠的靳尚。一个能抛开个人恩怨、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人,一定是胸怀广阔的人,也一定会在历史上赢得不朽的声名。

⑤在一个团体之中,总有人与你关系不够好,或者根本敌对。如果,因为这样的原因,就排斥那些人,甚至否定那些人,那么,在你需要那些人帮助的时候,可能就得不到任何帮助。你人为地将自己生活的圈子变窄了,因为容不下他人,自然就看不见他人的才华,更不用说去提拔他人了。所以,当你孤立一些人的时候,其实也被更多的人孤立了。因为,在生活中,力的作用不仅是相互的,而且还可能会有放大效应。

⑥放弃个人恩怨,主动褒扬那些有才华的人,像唐人杨敬之诗句中说的“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那是一种多么高尚的行为。而事实上,当你这样做了,别人也会把你的才华到处宣扬,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而在这良性循环中,每个人可能都会人尽其才,这难道不是最好的结果吗?

⑦檀道鸾这样评价郗超:“超少有才气,越世负俗,不循常检,时人为一代盛誉者。语曰:‘大才盘盘谢家安,江东独步王文度,盛德日新郗嘉宾。’”檀道鸾以“盛德日新”四字评价郗超,实在是非常公允的。一个有识人之明兼识人之度的人,不是“盛德日新”又是什么?

1.请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本文第①段引用《世说新语》记载的郗超的一则逸事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方块汉字前途之争

汪品先

⑴方块汉字的前途,是我国知识界争论的百年话题。

⑵对于汉字的批评,首先来自其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五四”运动后推行白话文、拟定注音字母,进一步的主张就是废除方块字、实行拼音化。然而建国后的实践表明:通过汉字简化和义务教育,汉字完全可以为大众所掌握,本身并不是造成文盲的主要原因。

⑶时至今日,废除方块字的主张不再活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如拼音文字那样逻辑分明,因此汉字可以用来传承文化而不适用于发展科学。其实这里混淆了科学发展的传统背景和语言载体本身的特色。国人撰写的学术论文,无论用的是中文还是英文,往往有着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这里既有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学发展的遗传病,也有在近代封闭条件下形成的恶习惯。文字无辜,这些毛病不该记在文字头上。

⑷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文字的前途提供了重新排队的机会。对于二进制的计算机编码而言,一个汉字只相当于两个拼音字母。同一个文本,汉字的篇幅最短,输入计算机的速度也最快。汉字直观,承载的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更重要的是汉字信息熵最高,有限数量的方块字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而依靠拼音字母的英文,需要不断制造新的单词才能表达不断出现的新概念。因此,汉字常用的只有几千字,而英语的词汇量早已超过40万,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并无优势。

⑸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主角,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科学创新中应当具有潜在的优势。一种文化能够保持几千年而不衰,其中必有原因。值得参考的是犹太民族,三千年历史有两千年流离失散,却始终坚守着犹太教和希伯来文。在外界压力下,犹太人凭着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以一千多万的人口,赢得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诺贝尔奖。华夏文化同样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是不是也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基因,从而也有问鼎世界科学顶峰的前景?

                                   (选自2015年2月27日《文汇报》,有改动)

1.根据文意回答:有人认为汉字没有前途的理由是什么?

2.指出第⑷段中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3.推敲词句,回答问题。

第⑶段中加点的“往往”一词能否去掉?请结合内容说明。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我为白菜狂的日子

莫言

(1)12岁那年,一个临近春节的早晨,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我去找个篓子来。

(2)“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3)“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4)“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5)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透过矇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两棵较大的白菜从墙上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行的拐角处,小时被牛踩了一脚,一直长得不旺。我和母亲格外关照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脸上洋溢着欣喜的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6)去集市的路上。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似的。我的手很快冻麻了,篓子跌在地上,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根跌损了。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然后小心又匆忙地下到沟底将它抱上来放进篓子。我知道闯了大祸,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再打骂我,只用一种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

(7)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将篓子放在七姥爷的旁边,就让我去上学。我也想走,但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了白菜的价钱,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用枯柴一样的手指,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

(8)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惊讶地看着我。母亲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

(9)老太太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10)“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11)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洁白的菜帮。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抱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12)母亲因偏头痛,算了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13)我找了根草棒,用刚学的乘法,在地上算着。我报了一个数字,母亲跟着报出。

(14)“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15)“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16)“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揭开,露出一沓纸票,沾了些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我看到七姥爷尖锐的目光在我脸上戳了一下,然后移开。

(17)我放了学回家,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三棵白菜都躺在蜡条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18)“娘”我哭着说,“我……”

(19)“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泪挂在了腮上。

(20)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1.文章的文眼在一个“狂”字, “我”的“狂”体现在文中哪些地方?

2.阅读文章第一段,本段细节描写用了“叹息、抬高、瞥、锁定、端详”几个动词,说说这些词语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说说母亲具有怎样的品质?

4.作者在文章结尾说“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依然沉痛”,这“沉痛”的背后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文章多次写到那棵最小的白菜,请从内容、情感、写法和文章主题等方面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