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援疑质理 (2)俟其欣悦 (3)右备容臭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俟其欣悦 ②亲旧知其如此
B. ①当余之从师也 ②无鲜肥滋味之享
C. ①以衾拥覆 ②以刀劈狼首
D. ①足肤皲裂而不知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常常手抄借来之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
B. 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礼节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
C. 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
D. 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
5.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是否赞同这种从师态度?为什么?
答案:
1.(1)引、提出。(2)等待。(3)气味,这里指香味。
2.B
3.(1)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启发,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2)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
4.D
5.示例:赞同,学生应该虚心学习,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这既是对老师的尊敬,也是自己虚心求教的表现。
不赞同,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疑问或想法,与老师平等地交流、沟通这样利于求得真知。
【解析】选自《宋学士文集》 作者:宋濂 年代:明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注意识记“援、俟”这些常在文言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
2.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B项中的第一个“之”字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二个“之”字是结构助词“的”。A项中的“其”都是代词,译为“他”; C项中的“以”都是介词,译为“用”;D项中的“而”都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故选B。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 “援”,引、提出。“质”,询问。“以”,来。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D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一点也不羡慕,只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乐”。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种类型的题目,要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示例:赞同,学生应该虚心学习,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这既是对老师的尊敬,也是自己虚心求教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