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 肉食者鄙 鄙:________________
(2) 牺牲玉帛 牺牲: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三个阶段,请简要概括出来。
战前:
战时:
战后:
4.齐鲁“长勺之战”中鲁国获胜的原因有哪些?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
1.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2.(1)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
3.战前:客观评价了鲁国的准备工作。 战时: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战后:准确分析了作战取胜的原因。
4.原因:政治上取信于民,获得人民支持。军事上善于分析、善于观察,把握战机。君臣团结,鲁庄公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启发:示例一:孟子认为:民为贵,君为轻。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任何人当政,都应当视人民的利益为根本的利益。只有这样,老百姓才会拥戴他,他的统治才会长治久安。
示例二:要善于抓住机会。无论打战也好,还是做其他事情也罢,只有抓住机会,才能赢得胜利。
【解析】选自:《左传》 作者:左丘明 年代:春秋末期
1.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 (1).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2). 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点睛: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 1联想推断法,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推断。2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词组短语也是如此。3语法推断法,即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4音形推断法。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会意字。从形旁可推知字义。5邻词推断法。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上下文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多以联系内部语境为主:指句子本身语言环境。
2.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狱”“虽”“鼓”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试题分析:考查对古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要点的把握,注意要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出来。战前:客观评价了鲁国的准备工作。战时: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战后:准确分析了作战取胜的原因。
4.试题分析: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的分析,物象的特征等,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具体分析,给出答案。获胜的原因:政治上取信于民,获得人民支持。军事上善于分析、善于观察,把握战机。君臣团结,鲁庄公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启发:示例一:孟子认为:民为贵,君为轻。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任何人当政,都应当视人民的利益为根本的利益。只有这样,老百姓才会拥戴他,他的统治才会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