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写作。请以《        的我》为题目

(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2)选择典型事件,运用肖像、语言、动作、心里等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

 

答案:
幸福的我 幸福,像春天的雨露,甜滋滋的;幸福,像夏日的凉风,凉丝丝的;幸福,像秋天的落叶,金灿灿的;幸福,犹如冬天的阳光,暖洋洋的。我的幸福是源于父母的爱,那是无私的,伟大的爱,让我在幸福而温暖的家庭中快乐成长。 很多小时候的回忆,至今令我难忘。记得有一年的冬天,半夜的时候,我感觉头疼得很厉害,全身发烫,我难受得哭了起来,爸爸妈妈赶紧从被窝里爬起来,急忙跑到我的床前问我怎么回事?妈妈用手放到我的头上一摸,吓了一大跳,“哎呀,你发烧,烧的不轻啊,”爸爸一听,急忙帮我披上大衣,把我一下子背起来,匆匆忙忙的把我带到医院看病。到了医院,我的心不由得紧张起来,死活都不肯打针。爸爸把我紧紧的抱紧,鼓励我做一个勇敢的乖孩子,还说回去就给我买我最喜欢的东西吃......在爸爸的鼓励下我打针的时候,感觉好像真的没有想象中那么疼,竟然没有像以前那样哭得震天响,这都是爸爸给了我战胜病魔的信心,在爸爸的怀中我感到爸爸的爱,感到了被关怀的幸福。回家的路上,我才发现爸爸自己忘了穿外套,冷得直打哆嗦。我动情的对爸爸说:“爸爸,我的好爸爸,你冷吗”,爸爸笑笑说:“不冷”。我一下子把爸爸抱得紧紧的,我有一个多好多关心我的爸爸啊! 回到家里,在家等得心急的妈妈已经把熬好的食品给我端过来,关切的问我好些没有,我撒娇地抱住妈妈,多好的妈妈啊!“妈妈,你辛苦了”。“只要你快乐健康地长大,妈妈什么苦都不怕”妈妈看着我懂事的眼睛,眼睛里含着泪光,这就是我亲爱的妈妈,每天为我辛苦操劳的妈妈。妈妈把我抱在怀里,抚摸着我,看我是不是退烧了,还不停的帮我擦汗,妈妈的怀抱多温暖啊! 我就在这么温暖的家庭里快乐地长大,我多幸福啊!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是半命题作文,可以补充上题目,如幸福的我,宽容的我,聪明的我等等。文中所列举的典型事件都应该是围绕前面的题目进行,注意要有细致的描摹,真挚的情感。 点睛:写作半命题作文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把握好“一半命题”的权力与空间,把半命题变为容易自己发挥的命题,这就是半命题作文的补题技巧。下面就此问题谈四点策略。1、切合题意,明确补题范围琢磨半命题作文的题目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补题的内容。一般半命题作文的补题以名词、形容词和动词居多,考生应当根据题意明确补题的范围,否则容易偏题甚至离题。二是文体的要求。有一些半命题确定了文体,比如《小议》,显然是议论文,但更多的题目则是不同的补题有不同的文体,因此,考生要在文体定向的前提下选择补题内容。2、拓展思维,筛选补题对象许多考生由于没有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所以往往难于开掘出更大的补题空间,因而也就无法补好题目。一般来讲,可以按照“家庭、学校、社会、自然和自身”这个思维体系去拓展思维,从而筛选好补题对象。比如《生活因______更精彩》这个题目,从家庭考虑,可选择亲情、母爱、温馨、电视等;从学校考虑,可选择语文、学习、《红楼梦》、考试等;从社会考虑,可选择爱心、宽容、选择、网络等;从自然考虑,可选择登山、探险、亲近自然等;从自身考虑,可选择思考、信心、忍耐等。3、力求新颖,发挥补题创意对任何一种作文题型来说,创新都显得相当重要。在半命题作文考试中,要使自己的补题富有新意,一要善于拓展思维,让思考的触角伸向不同的层面。二是要把握好题目的引申含义,学会从深处补题。比如:《 的滋味》这一文题,填上“牛排”、“辣椒”、“喝茶”,就滋味写滋味,则缺乏新意。如能把握好题目的引申含义,扣紧“滋味”进行深处开掘,那么《登山的滋味》、《下雪的滋味》、《采访的滋味》,则有了一定的新意。再进一步拓展思维,选择《作弊的滋味》、《说谎的滋味》、《出走的滋味》,则题目就更为新颖了。求新是好的,但不能为求新而求新,否则容易适得其反,弄巧成拙,令人生厌。4、寻求展示,争取补题有利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好的题目能够使考生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助,因此,在补题时,考生要尽量选择一个有利于自己发挥和展示的内容。有利于自己发挥和展示的内容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自己熟悉的内容,不熟悉的内容,考生难于把握,很难写成功。二是与自己的知识储存紧密相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丰富的知识储存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方便和自由。此题按照以上方法可以迅速的拟好题目,进行作文。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并完成下面的题。

害怕回乡

(1)回乡不是回家。

(2)回家是亲切的。记得母亲在世时,回家是那样的温馨,是那样顺理成章。一踏上故土,远远望见屋顶上的炊烟,望见屋顶下的竹篱,竹篱后,有慈母倚门而望。

(3)未进家门,早有乡邻,用真诚而纯朴的目光迎接你:“哇,回家开看母亲了。”

(4)匆匆推开柴门,扑进母亲怀里,一卸世路风尘的艰辛。

(5)母亲去世后,家就变得飘渺了。……

(6)回归是必然的。只是先人已渺,旧居不存,算不了回家,就算回乡吧。但回乡的路是艰难的。

(7)当我踏上那弯曲的乡路时,山还是那座山,村还是那个村。乡邻依旧友好,迎候你的目光也依旧真诚。但语意里有了陌生:“啊,回来看看?”

(8)是的,回来看看。看什么呢?

(9)“到乡翻似烂柯人”,一棵系念故乡的心,顿时被悬了起来。

(10)于是无可挽回地要坠入从前,黯然地走进童年的记忆,很悲壮地站到昨日已远、来日无多的路口,踟躇复踟躇。在乡邻目光的探询下,不得不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回乡之路,进行一番审视和梳理了。

(11)故乡,是生命的根,在抚摸生命之树的须根时,如果没有结出丰厚的果实来回报,那么你可曾以你树冠的绿阴,给故乡送来一丝一缕的清凉?

(12)你会想到自己没有做官,不是荣归故里,你不很富有,不是衣锦还乡;你也不是明星,不为故乡增色。也许,这并不重要,故乡无意苛求于你。只是你对你的人生之路,回乡之路,进行一番审视和梳理了。

(13)想到此,你会明白前人为什么会有“近乡情更怯”的感喟了。

(14)……当你倦游知还,鸟归林,鱼归渊,回到了生命的源头,你不得不回望一下自己的漫漫长途,也不得不反躬自问:你留在山外世界的行踪、足迹是否歪斜?面对依旧贫瘠的土地,你是否无愧于心,无愧于乡呢?

(15)所以回乡,不只是回到记忆,而是回到生活的始发站,去审读自己的生命行程。

(16)回乡,面对养育你的土地,你想到故乡的厚恩,未有寸功的回报,你会悚然而惊。

(17)所以,我害怕回乡。

1.作者一开始就说:“回家不是回乡。”从文中可以看出,回家的感觉是            ,回乡的感觉是              。(各用文中的一个词填空)

2.第⑵段说“一踏上故土,远远望见屋顶上的炊烟,望见炊烟下的竹篱,竹篱后,有慈母依门而望”,“游子”是多么激动啊!请你发挥想象,描述一下“游子“的心理活动。(要求:字数50左右)

3.细读短文,概括“我害怕回乡”的原因。

 


阅读《说和做》选段,回答问题。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1)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2)。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选段中闻一多先生都“做”了什么?

2.选段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试分析这些描写的作用。

3.选段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