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作文

题目:又是一个新起点

要求:

1.以“又是一个新起点”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文体自选。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答案:
参考例文 又是一个新起点 狄斯说得对“我是环绕着一个圆圈而行的,越接近终点也就越接近起点。” 不仅仅是他,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每个终点都代表了另一个起点的开始。 对于我来说,一个即将成为初二的学生来说,我觉得我已经走到了初中生涯的过渡段,可这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因为我走完了初一的终点,迎接初二的起点,起点和终点都是这么的遥不可及,但是,我们必须要适应,也必须要接受。因为,人生的道路我们还有很多,如果遇到起点就退缩或放慢脚步,那么,你就很难再追上大家的脚步了。所以,我现在必须面临和接受一个新的起点—初二。 初二是整个初中的过渡时期,也是初中阶段最为重要的时期,我们必须要抓住机会,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可能也会有万一,万一我们“起跑”慢了,该怎么办?我想,我们应该加快速度,赶上大家的脚步,而不是自甘堕落,越跑越慢,甚至,停住了脚步,永远抵达不了终点。现在,我即将站上起点线起跑,而作为一名“选手”,我准备好了吗,有把握吗,有压力吗或者说紧张吗? 我如果说不害怕,不紧张,有把握,那都是骗人的。因为大家多多少少都是会有些恐惧感的,恐惧被人超过,恐惧落后,恐惧犯规,恐惧一切一切。正是这些恐惧感,才会产生动力,有了这些动力,让我们对前面的道路充满希望,也让我们在前面的道路越跑越稳,直至抵达终点线。 现在,让我们每个人都默默的问自己一声“我准备好了吗,准备好起跑了吗?”如果,你准备好了,那我们大家就一直在道路上奋斗吧!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以“又是一个新起点”为题的命题作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中要创新,立意着眼于“又”,你会选择怎样的写作角度,在选材中,如何突破平庸材料的使用,让我们的作品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这样选择典型的、新颖的材料至关重要。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推荐试题

宁静是一种生产力

于丹

①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这句话颇有意味,意思是指大家都在忙碌的事情,你能够悠闲地对待它,才会有时间、有心思去满足自己的闲情逸趣。

②别人忙碌追逐的你不追赶,别人置之不理的你用心去体会。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发现什么呢?发现一种生活方式,发现生命的质量。《菜根谭》里说:“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平气和者百福自集。”讲的是同样的道理。

③宁静有时也是一种生产力。一个人能够平心静气,就能够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

④我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一位木匠把手表掉在半人高的刨花里,让众多徒弟去找,大家乱哄哄地找,怎么也找不着。后来他的儿子独自在夜里静静地听手表走动的响声,始终找到那块手表。事情很简单,道理却很深刻。想想看,宁静难道不是一种生产力吗?

⑤《庄子》中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天地万物是可以映照在我们心中的,前提是心要安静。喧嚣的小溪把碎沫拍打在山崖上的时候,澎湃的大海把浪花摔打在沙滩上的时候,它能照见世界吗?它什么也看不见。

⑥一个人的心里有太多欲望,过分在意他人的赞誉和诽谤之语,这颗心就会像喧嚣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浪花,鼓动着,躁动着,这样的人能静下来吗?如果不能拥有一份宁静,不能拥有一种闲适,我们能看见生命的本真吗?

⑦安静下来,在中国人本来的生命规律中去发现悠然的欢喜,对今天这个时代而言,也许不仅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说它是雪中送炭也不为过。

(选自《趣品人生》,有删改)

1.选文②④两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第③段中,“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与“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能否对调?为什么?

3.第⑥段,把加横线的词“太多”删去,行不行?把划线的反问句“这样的人能静下来”改成陈述句,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4.你身边也有一些人不够“宁静”,请举例说明,并为他们提出建议。

 


留两个柿子看树

①小时候,父亲在外地,母亲一人担 起了家中所有的农活,里里外外忙个不停。在生活中母亲处处教导我们节俭,摘柿子的时候不论大小都让我和弟弟摘下来。

②挨着院墙有一排柿子树,黑黑的躯干,粗糙的树皮,一如历尽岁月沧桑的长者,安详、淡定。霜浓秋重的时候,柿树上果实累累,不甘寂寞的柿叶,被秋染红,随风而动,远远望去好像一团火。那些饱满而丰润的柿子很快就褪去少女般的青涩,追寻着岁月的脚步由金黄圆润转身披上红彤彤的嫁衣,坠在枝头闪动着红色的亮光,特别诱人。

③每到收获的季节,母亲总让我和弟弟爬到树上去,想方设法把柿子摘下来。甚至连树梢上带着青色斑点的小柿子也不放过。在母亲的监督下,所有的柿树都会被我们“扫荡”很多遍。母亲顶着一块蓝色的方巾在树下接着,更不忘叮嘱我们小心点,小心点。记得有一次,在母亲的指挥下,我爬到高高的树梢上摘柿子,大个的“红灯笼”尽收篮里,剩下的柿子青色还未褪尽,小小的如同棉桃子,我嫌小没有摘。母亲却不以为然,她说:“摘下来都是钱,放在树上一分钱换不到,多可惜啊。你的学费就是这些柿子换来的。”后来,母亲用竹竿做成网套,还是把那些柿子套了下来。乡下的人家底薄,日子都算计着过,手指缝张大一点都是浪费。母亲说:“一个柿子可以换来一碗茶,该节省的还是要节省。”

④从那后我记住了母亲的话,每年都把树上的柿子摘得干干净净。

⑤月滚着月,年滚着年。后来,我们兄妹都离开了家乡,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上次回家,已是深秋,天高雾浓,落叶像断魂的金蝴蝶摇摆着生命最后的舞姿,遍地枯黄。一群群南飞的大雁从北方驮着初冬的寒气到来。光秃秃的柿树,尖尖的顶枝直刺着灰色而悠远的天空,如记忆一样悠远、渺茫。树枝在风中颤抖着,等待着冬去,树上只剩下孤独的红柿子。

⑥我爬到树上把那些“红灯笼”一个个从树上摘下来,看到树梢上还剩下两个大而红的柿子,我沿着树枝向前挪动脚步,想把它们摘下来。而那一刻母亲却说,“别摘了,留着吧。”我说:“留着是浪费,摘下来吧。”母亲说:“留两个柿子看树,树老了,一个柿子都没有也是很难过。”

(7)我愕然,转而一阵心酸。是啊!树老了,一个柿子都没有一真难过!

1.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2.试分析第①段在文章主题和结构上的作用。

3.体会第⑤段景物描写特点.说说其作用。

4.文中多次写母亲要我们把柿子全摘干净,这样写用意何在?

5.下面句子含蓄地表达出母亲怎样的感慨?

留两个柿子看树.树老了。一个柿子都没有也是很难过

6.我国著名文学家季羡林曾经说过:“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她整天吃‘红的’(注:红的,指高梁饼子)”。结合选文和你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30字以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任末(人名)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书籍)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通“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王嘉《拾遗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任末十四时/北山愚公者,且九十B.人恒/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

C.削荆笔/今为宫室之美之         D.则无敌国外患者/皆酒食

2. 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虽 死 犹 存 不 学 者 虽 存 谓 之 行 尸 走 肉 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4.乙文表现了任末的什么精神?这与甲文中哪个观点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