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题。

漠视也是一种关怀

(1)他第一次出现便使众人情不自禁地爆发出了一阵阵戏谑的欢笑。他双耳涨红,眼中打着泪花,青筋暴起,从教室的正门,一路走到了最右面的角落,成了我的同桌。

(2)他的刻苦与奋进让我觉得有些惊异。对于上课连课本都不会翻开的我来说,他的聚精会神,常常让我觉得他是在睁着眼睛打瞌睡。因为,最后一排的学生,不是问题学生,就是终年无法突破倒数的防线。这么一群被众人忽视的可怜儿,似乎常年都看不到阳光。我们从不曾想过努力,对于我们来说,那是一种类似于无用功的挣扎。

(3)第一次考试成绩下来,后排同学无不瞠目结舌。这个右腿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小个子,原本以为他的刻苦一定可以帮我们这群可怜儿出气,冲上排名前十。谁知,他比我们更恶劣,竟然稳坐了倒数第一。他耷拉着脑袋,一语不发地坐在那儿,直至下课铃响了,他还是不曾离开。

(4)没过多久,他加入了我们的行列。上课传纸条,说话,睡觉,无精打采;下课打闹,拉帮结伙,生龙活虎。我们之间,没有一个人忘记他是瘸子。所有游戏里边,只要是沾有跑步的,我们一律不让他参加。我们知道,那样不仅会让我们大失兴致,还会深深地伤害到他。于是,整整一年的中学时光,他都不曾与我们一同嬉戏打闹过。

(5)开学,班主任强行实施一项极为民主的政策——班委竞选。我们原本以为这又是一段可以安睡的甜美时光,殊不知,他竟然厉声宣布,每个同学都必须上台参加竞选!顿时,后排男生一阵哀叹。

(6)想想,终日无所事事的我们,说闲话笑话还可以,要我们说演讲词,参加竞选,怎么可能?这不是明摆着让我们出丑吗?但事已至此,也只能硬着头皮上去说两句。于是,原本死气沉沉的后排男生,忽然热血澎湃地准备起来,忙得不亦乐乎。

(7)轮到我的时候,我在台上结巴了半天,硬是没说出一句话来。最后走下讲台的时候,班上同学忽然大声来了一句:“你到底要竞选什么职务?”我想了半天,还是没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只好随口说了一句:“劳动委员!”然后,狼狈地在一片欢笑声中下场。

(8)他还未走上讲台,班上的同学就已经笑倒了大片。他手中拽个纸条,衣衫陈旧,像个受伤的战士,一瘸一拐地向前方阵地逼近。他等了很久,直至笑声在一片肃穆的气氛中戛然而止,他才缓缓地念出自己的演讲词:“亲爱的同学们,我今天竞选的职务是体育委员。健全的你们无法体会到,我有多么渴望自由自在地奔跑……”

(9)没有一个人再笑他。他的眼里盈着热泪,以一种慷慨激昂的方式,重重地叩响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门。我记得那天,他歪斜着肩膀,站在讲台,博得了一片欢呼与喝彩。

(10)他想,自己是不可能当上体育委员的,毕竟,自己形如这般,如何带领大家积极锻炼?可让他想不到的是,班主任不仅让他做了体育委员,还让他成为了自己的科代表。

⑾“老师,你不觉得我有问题吗?我可能胜任不了这两个职位。”他有些沮丧地说。

⑿“我没有看到你有什么问题啊!难道,你觉得自己有问题?”班主任一脸疑惑。

⒀他艰难地伸出自己的一只脚:“老师,我是个残疾……”话未说完,悲咽的哭声便冲破了后来的谈话。

⒁“哦,原来是这样。可你那天的演说实在太精彩了,致使我没注意这个问题。但是,我觉得这无关紧要。难道,你觉得它很重要?”

⒂他以为,自己的老师一定会先热语寒暄地安慰他,而后,再将先前的成命收回。岂知,老师竟是以这样一种漠然态度,回绝他的辞请。

⒃后来,他成了班上最得民心的学生干部。他的开朗、豁达、毅力,深深地感动着我们,包括所有的后排男生。但关于他和班主任的那段简要谈话,我们却是毕业后才知道的。

⒄那一次短暂而冷漠的谈话,终于让他重新正视自己,并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继续这段本是不幸的人生。但谁能说,这故作漠视的冷淡中,就没有人性的光辉和对弱者的无上情怀?

1.根据下面的提示,补全故事情节。

①他进教室受到同学们嘲笑→②他刻苦奋进没有收获,受到打击放弃努力→③                               →④                  

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1)沮丧:  

(2)漠然:

3.请具体分析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4.请结合全文分析“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5.画线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看法?

 

答案:
1.他参加班干部竞选意外当选 他成了班上最得民心的学生干部 2. (1)灰心丧气,写出“他”因为自己的残疾而对身兼双职的不自信。 (2)冷漠,漫不经心,表现了老师用忽视缺憾的方式来鼓励“他”的良苦用心。 3.第七段写“我”竞选时狼狈下场,与下文“他”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更能突出“他”对这次竞选的认真和重视。 4.“他”敏感、自卑;对生活仍充满希望,能反省自己;豁达开朗,有悟性。 5.作者认为漠视也是一种关怀,忽略他人的缺憾,用平等的方式相处,同样能表现人的善良。 【解析】 1. 试题分析:学生能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避免的是前后相互交错,力求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要特别注意,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问词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中考中记叙文经常出现分析文章某一段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这里写“我”竞选时狼狈下场,与下文“他”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更能突出“他”对这次竞选的认真和重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本考点主要考查我们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要求语言简洁。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 试题分析: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题。

国宝——大熊猫

①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相似于猫”。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这一“错案”,是这么造成的:新中国成立前,四川重庆北碚博物馆曾经展出猫熊标本,说明牌上自左往右横写着“猫熊”两字。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于自右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说习惯了,也就很难纠正了。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

②其实科学家定名大熊猫为“猫熊”,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

③后来熊一直保持肉食习惯,而大熊猫却弃荤食素,最喜翠竹,偶尔也吃玉米秆、幼杉树皮。这是为什么呢?据科学家研究,大熊猫远祖虽是肉食动物,后来,由于寻不着肉食,只得吃满山丛生的竹子,代代相传,也就养成了吃竹子的习惯。大熊猫食用的竹类共有17种,其中最爱吃的是冷箭竹和华橘竹。不过,竹子中的营养成分不多,主要是难以消化的纤维素,所以大熊猫食量很大,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凡是大熊猫活动的地方,最容易发现的就是一堆堆纤维素粪便。不过,大熊猫有时也显露食肉的本性,捕食竹鼠之类动物。

④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季节关系很大,冬春季多生活在3000米以下没有积雪或积雪较少的山谷地带。冬天照常活动,没有冬眠的习惯。夏秋两季则多在3000米以上的地带活动。天气炎热时,也常到山沟里的小溪、小河旁喝水,有时候还下水游泳。大熊猫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到处流浪,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睡到哪里。别看它笨重肥大,走路摇摇晃晃,爬起树来却挺高明。它的听觉非常灵敏,受到惊扰时,就非常灵活地攀上高高的树梢,躲藏起来。

⑤大熊猫性情孤僻,平时独来独往,只有在发情期,雌雄才暂时同居。它们的繁殖力很低,一般每胎产一仔,有时可产两仔。分娩期间多以枯树洞为巢穴。奇怪的是,一只体重100公斤以上的成年大熊猫,刚生下来的仔熊猫却小得出奇,体重只有0.1~0.15公斤,像只小老鼠,仅相当于母体重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易成活。大熊猫从出生到长大为成体约需两年左右时间。

⑥正因为大熊猫繁殖艰难,存活又难,所以现今我国野生的大熊猫屈指可数,估计只有1000只左右。

⑦大熊猫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它体态可爱,数量稀少, 更重要的是,它是有着300万年历史的古老动物,对科学工作者研究古代哺乳动物具有珍贵的价值。化石研究表明,大熊猫几百万年来的形态构造变化不大。现今的大熊猫仍然保留着许多原始的特征。因此,大熊猫有着“活化石”之称。

1.选文说明的中心是         ,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顺序。

2.理清全文的思路,把下面空缺处补充完整。

大熊猫名称的由来→                                           →大熊猫的性情与繁殖→                  

3.文中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4.结合全文内容,请写出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