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周敦颐)

(它)中间贯通,外形笔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一则)

只有通过学习才会知道这样做不值得,教师才能知道困难。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与谢中书书》陶弘景)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D.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庄子》一则)

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注意关键词。“是故”“学”“教”的翻译。整句翻译为:所以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对知识还理解不清。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推荐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题。

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冯立,是赫赫有名的清华“书神”。

冯立一直保持着这样一个习惯,每读完一百本书,就要写一篇总结性的文章,从一个主题入手,或谈谈读书所得,或谈谈阅读技巧,最后还要为这一百本书评选出一个前十名的最佳榜单。《在千山万水间枕典席文》《经典的力量》《碎片化阅读时代的碎与读》……这些都是冯立写在每一个“百本大关”的感悟和总结。从大一结束时制定读书计划开始,转眼已是历史系博士二年级的他完成了第十七个一百本读书计划,仔细算一下,相当于一年读二百多本书,平均三天读两本。这样的速度,恐怕绝大多数人都是望尘莫及的,更别提长期的坚持的坚持了。

在想象中,这样一个读书“大神”不仅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还有可能有些“呆气”。然而在咖啡馆见面时,他与所有普通的清华同学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蓝色的运动上衣,鼓鼓囊囊的旧书包,梳不平的头发,略微有些胖,笑眯眯的。

当他谈及读书的缘起,也似乎有些普通。只是觉得大学过了一年有些荒废,想看看能读多少本书,没想到上大四上学期就提前完成了三年读完三百本的目标,一读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一开始他按照香港中文大学的大学生必读书单看了几本,很快就发现,人不可能按照书单一本一本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刷到某个成就而读书,读书时顺其自然的,一本接一本。如果你对某一本书感兴趣,可以找到相关的书来看,还可以找书中提到过的其他书来看,慢慢地就会形成自己看书的体系,找到自己搜罗好书的方式。

1.冯立成为“书神”,不仅因为阅读量大,还因为有他自己的读书方法。你对其中哪一条印象最深?请把它写下来。

2.许多人惊叹于“书神”冯立的阅读速度之快,但也有人对这种阅读速度有不同的看法。请联系下面任意一则或几则链接材料,谈谈你的思考。(不少于50字)

链接材料:材料一:读书方法通常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

材料二:比起读书形式和阅读数量,实在的内容和深入 的思考更重要。

材料三:好读书,不求甚解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注释:①不求甚解: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必再一字一句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