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作文

题目:          中长大

写作提示: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爱,老师的教诲,朋友的帮助。成长的路途,有时平坦,有时坎坷,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在悄然长大。

要求:

①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叙事完整,有真情实感;

③不少于600字。

 

答案:
在尝试中成长 每一次木棉花开,每一次破茧成蝶,都是在尝试中成长,焕发生命的光彩。 尝试——在余寒犹厉中成长。 寒风席卷了校园里的绿意。初春的阳光洒下,将光秃的树桠印画在地面上。落尽了叶的木棉树无力地伸展,一片颓然,满目萧瑟。 一场酣畅淋漓的春雨,洗刷着冬季的足印。我沐浴着晨曦,漫步在春日里的校园。猛地抬眼,一抹微红映入眼帘,仿佛点亮了灰色的世界,让我心头一颤,不由得停下了脚步。那朵木棉花苞,镶嵌在枯槁的树枝间。她在料峭春寒中苏醒,尝试着面对凛冽的风,尝试着抵挡刺骨的冷。风裹挟着一分荒凉而来,纤细的树枝猛地晃动,发出喑哑的呻吟。木棉花咬着牙,匍匐在枝头。寒风撕裂着她孱弱的花瓣,她却挺起了不屈的脊梁。尝试着与自然的考验抗衡,尝试着在烈风中直起身子。终于,她经受住寒冷的侵蚀,在枝头绽放独有的靓丽。在尝试中,我看到,她成长了,长成几树半天红似染,长成初春的第一抹生机。 木棉花开。那跃动的生命,火红的精魂,告诉我,我们会在尝试中成长。 尝试——在重重丝茧中成长。 毛虫,将自己裹藏在千万丝缕中。从沉睡里初醒,张开眼,无尽的黑暗充斥着他的世界。没有了明媚的阳光,没有了翠色的嫩叶。看不到云淡风轻,看不到春华秋实。但,他的双眸里闪现出一种坚毅的光芒。面对注定的挫折,他尝试着挑战命运。蜕变的痛苦焦灼着他的身体,他感到来自身体每一个角落的炽痛。他想要挣脱,挣脱这个黑暗的牢笼,挣脱这个灵魂的枷锁。他无声地呐喊着,用柔软的头颅尝试着冲撞厚厚的蚕蛹。一次,两次,百次,千次。我明白,毛虫在不断的尝试中,健壮着自己的体格,磨练着自我的意志。终于,清新的空气沁入心田,他挣开眼,天上太阳正晴。他冲开丝茧,起舞翩跹。 破茧成蝶。那绚丽的色泽,舞动的身姿,告诉我,我们会在尝试中成长。 走出寒冷,走出困顿。我们需要尝试。在尝试中,让我们的心灵坚毅,让我们的生命重塑价值。在尝试中,我们体味着命运的历练,我们张开臂膀,拥抱蓝天。在尝试中,我们成长,成长为迎寒盛开的木棉,成长为冲破阻碍的彩蝶,成长为新一轮的旭日。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给考生一定的自主权。半命题作文,可填的内容极多,选材很广泛,成长中太多难忘的片段,有很多可以写进作文,我们要选取其中较有特点或较为深刻的材料来写进文章。如:在快乐中成长;在挫折中成长;在书香中成长……这个作文题目既然关乎成长,那就要要明确成长前后的变化,成长前是什么样的状态,经历了以上这些作者在题目中补充上的内容后,作者现在变成了什么状态,这才能体现出成长的变化和结果。 总之,这个文题,大家打开思路,大胆选材,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愿同学们都在一次次的写作之中成长!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推荐试题

古诗文阅读理解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乙】文出自北宋史学家       编纂的《资治通鉴》,这是一部        体史书。

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

(1)父其然也(      

(2)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3)孤欲卿治经为博士(    )邪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3.翻译下列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蒙辞以军中多务。

4.【甲】文中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5.乙文中涉及两个成语典故,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6.阅读两文后比较仲永和吕蒙的不同遭遇和结局,你有什么感想?

7.甲乙两篇文章所谈内容都与学习有关,你能写出两句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吗?

 


温暖的传递

于将自己的东西收拾好了,四五只纸盒子,塞得满满当当的。它们安静地躺在墙角,等待着搬运工过来,将它们从这个办公室,搬到我的新办公室去。昨天还整洁有序的办公室,现在变得肮脏、混乱、惨不忍睹,跟电影里的逃亡场景似的,到处散落着纸片、文件袋、坏掉的笔、用过的本子、烟蒂,甚至还有一双臭鞋。乱糟糟的垃圾里,混杂着我的气息。

②这几天,办公楼乱成了一锅粥,因为各部室人员进行了大调整,大家都在忙着挪窝,从一个办公室,挪到另一个办公室。

③这是我第N次换办公室,我的新办公室换到了楼上。我拎着脸盆、扫把和抹布,准备先去新办公室看看有没有腾空,再好好收拾打扫一下。每次搬办公室,最累的活就是收拾新办公室,将一个又脏又乱、堆满垃圾的办公室整理干净,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刚刚腾空的办公室,永远堆满垃圾乱七八槽。

④找到了我的新办公室。门开着。

⑤奇怪,怎么干干净净的,连一点纸屑都没有?地面还湿漉漉的,显然有人刚刚拖过。难道我走错了,这不是我的新办公室?回头又看了看门牌号,没错,正是我要搬入的新办公室啊。

⑥正纳闷,有人拎着拖把进来。我认得他,是工会的老章,去年刚调过来。这间办公室以前就是他的。

⑦我看着他,问:“你搬好了吧?”

⑧老章点点头:“是的,我的东西都已经搬到新办公室了。”说着。他又弯腰拖起地来。

⑨“那你,这是……”我疑惑地看着他,都搬走了,还拖地干什么? 他直起腰,说:“你是要搬到这间办公室吧?我这就收拾好了,等地面干了,你就可以直接搬进来了。”

⑩原来是这样啊。这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搬了这么多次办公室,还是第一次有人在腾空办公室后,把即将属于别人的办公室收拾干净的

我连声道谢。

老章摆摆手:“都是同事嘛,举手之劳,应该的。”老章把我拉过去,告诉我:办公桌应该怎么放才能照到阳光;电话搁哪儿接起来方便;哪个插座能用,哪个是坏的……

我用力点着头。冬日下午的阳光,从窗户斜斜地照进来,落在我和老章之间,那是温暖的橙色。

告别老章,我拎着脸盆扫把和抹布,又回到原来的办公室。望着满地垃圾,我卷起衣袖,打扫起来。

有人拎着脸盆、扫把和抹布,走进了我的办公室,他是这个办公室的新主人。看到我在忙碌,他诧异地看着我,我笑着对他说:“          。”

走廊里,都是忙碌的身影。 

每次搬办公室,我们都是忙着打扫别人用过的办公室,替别人清扫垃圾。这一次,我们和老章一样,把自己用过的办公室打扫干净,留一个干净、整洁、明朗的空间给别人,也把自己美好的一面,留给他人。而我们要搬进的新办公室,则是别人留给我们的,一个同样干净、整洁、明朗的空间。

只是顺序稍稍变一下,感觉就完全不同了。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是这样。

我们完成了一次温暖的传递。 

1.用一句话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抓住文中的某一处细节,品析“老章”这个人物的形象。

3.根据上下文的情节发挥想象,在第段空白处填上一句话,将语段补充完整。(写在下面横线上) 

4.结合文章情节,谈谈对题目的理解。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温暖的传递”?试举一例和大家分享一下。

 


阅读《最后一课》选段,完成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我想他在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小弗朗士看见普鲁士兵操练,看见布告牌前许多人,想了很多。此时的小弗朗士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2.文段中有两处暗示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请写在下面。

3.这篇小说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可是小说开头描写的“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林边宛转地唱歌”的明媚景象,你认为合适吗?为什么?

4.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为什么对韩麦尔和小弗郎士来说热爱法语就是热爱祖国?

5.小弗郎士为什么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6.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关于韩麦尔先生上述表现,下列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一时无从说起。

B.他要离开他教的学生,心情难过。

C.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

D.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 不知从何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