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猫>(节选),完成下题。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婶便跑来把猫提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随着情节的变化,人对猫的态度是有所变化的。阅读选文,填写下表。
2.文中多处巧妙暗示,为下文埋下伏笔。例如:两次描写 ,为下文猫被冤枉埋下伏笔;写猫态度安详、叫声悲楚,则为下文 埋下伏笔。
这样前后照应,使读者理解作者的用意所在。
3.作者说:“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案:
1.把猫捡来喂养 愤怒 难过、愧疚 、自责、后悔
2.猫对着鸟笼凝望 冤苦了猫
3.“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更难过,是因为它的死,责任在“我”。“我”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却无法辩诉,最后死在邻居家的屋脊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表中给出信息提示,阅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根据情节的相关性,找到相关的情节和人物的态度,桉要求填答,语言要简洁,不必叙述细节。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本题的答点是“暗示”,即文前对文后某情节有所提示。阅读本文,了解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分析前后内容的联系,找到暗示的内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阅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抓住“我”开始对猫的态度和最后事态发展的结果进行比较,即可体会“我”冤苦了猫内心的情感。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