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横线的词

往事耳(         

②即刮目相待(         

③但当涉猎         

④肃拜蒙母  (          )

2.翻译下列句子。

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3.比较我们以往所学的仲永与本文的吕蒙,谈谈你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所受到的启示。

 

答案:
1.了解 重新 粗略地阅读 于是、就 2.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身在要职掌管军事,不能不学习”。 3.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见”为与今义不同,本文中意为“了解”,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谓”“当涂”“掌事”,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根据所学所记了,回顾《伤仲永》一文内容,了解仲永因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最终成为一般人的事实,再比较本文内容,从“学习”“教育”对一个人的重要作用之点谈感想。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推荐试题

沙丁鱼

在多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纳米比亚大西洋沿岸附近海域常常会出现大批鱼类和海洋甲壳类生物的死亡。经过科学家们研究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罪魁祸首”是海洋里的浮游植物腐烂而释放出来的有毒二氧化硫气味。

②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这种有毒二氧化硫气体的散发,在一段时间会出现明显的停顿。直至两年前,美国研究人员巴库和南非研究人员维克斯发现:有毒气体的散发停顿期,正是当地沙丁鱼的繁殖期。意外收获让科学家加紧了研究步伐,通过反复计算,终于推测出原来是数百万的沙丁鱼吃掉了将要飘向海岸线的浮游植物,因而减少了气体散发。

③沙丁鱼是鲱鱼家族的一员,栖于海水表层,体上部浅绿蓝色,腹面银白色,体长达40厘米。一般100克以上的沙丁鱼营养价值最高,含油量在15%至20%之间。它繁殖能力极强,全年产卵。如果没有意外干扰,它可存活13年之久,可谓鱼类中的寿星。沙丁鱼资源丰富,在丰年产量可超过400万吨。

④美国是捕捞沙丁鱼的主要国家,有着庞大的沙丁鱼捕捞船队,他们经常利用夜间在大西洋附近海域进行捕捞工作。此时在鱼船上很容易看到成片的银色鱼群,如同巨大的飘带在海面浮泛。当船长20到30米的围网船队来到离岸6公里的水域时,大片的鱼群就会乖乖地游入围网。渔民们将捕捞品保存于冰冻海水箱内。这些冰冻沙丁鱼主要销往日本,在那里被加工成许多不同的产品。据专家估计,沙丁鱼年捕捞量维持在20万吨左右。但目前沙丁鱼捕捞量不受指标限制,而主要由市场需求决定。一直以来,沙丁鱼因为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它还作为鱼饵或养殖鱼用来销售,商业前景非常看好。

⑤沙丁鱼成了人们的“香饽饽”,引发人类的极大兴趣,导致过度捕捞。直到这次科学家们的偶然发现――沙丁鱼可以吃掉海里有害的浮游植物,才使沙丁鱼的地位与价值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继而科学家发出了“不要过度捕捞”的呼吁。

  ⑥巴库说道:“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无法让沙丁鱼发挥功能,会有越来越多的浮游植物繁衍开来,这些海域将成为未来海洋生物的死亡地带。同时浮游植物所释放出的气体还将给大气层增加导致温室效应的甲烷、二氧化硫。”

  ⑦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行为,将会深深地改变自然界的生态系统,而这些影响是人类难以甚至是不可能挽回的。

1.阅读第③段,概括沙丁鱼的四个主要特征。

2.第④段中,加点词语“据专家估计”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3.请你简要说明“沙丁鱼成了人们的‘香饽饽’”的原因。

4.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过度“开发”自然的行为,请结合本文与相关链接,拟一段30字左右的手机短信内容,发给经营野味的酒店或制造贺卡的厂家,表达你的心愿。

相关链接:大量的野生动物被“请”上了酒桌,入穿山甲、眼镜蛇、虎纹蛙……人类用巨大的胃口吞噬着自然界亿万年造就的生命;一棵花了上百年苦心生成的大树,顷刻间轰然倒下,变成了几千张雪白可人的贺卡,在我们写上美丽心情与祝福的时候,成片成片的大树正在倒下……

 


现代文阅读

温暖心窝的话语

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以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当时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的调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来新学校上学后,有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不足。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

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的作文写得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着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久久地温暖着我的学生岁月,及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大学毕业后我走上社会。有一年,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在那天涯海角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我渐渐地爱上那里。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着我有声有色的讲述,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得一片深情。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当我来到镇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我回望去,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濡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

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

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都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了。(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对于“我”那次交上去的作文,王老师和林老师分别作了什么事?

2.文中三次提到“我”的眼睛“濡湿”所包含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3.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语句。

4.结合全文,说说第⑨段有何作用。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林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