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古诗文默写

浊酒一杯家万里,①。(范仲淹《渔家傲》)

鸦片战争中林则徐抗英有功,却被道光帝革职,发配到新疆戍边,但他仍忧心国事,渴望再得到朝廷重用。他的心情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②,③”两句完全契合。

去年国庆节期间,家住陕西的中学生小明随父母去北戴河旅游,他第一次见到了大海。海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面对此情此景,小明不禁想到了曹操在《观沧海》中描写的景象:“④,⑤。”爸爸借机鼓励小明说:“还记得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吗?‘⑥,⑦。’你应该像宗悫那样,积极进取,到达理想的彼岸。”

 

答案:
①燕然未勒归无计 ②持节云中 ③何日遣冯唐 ④秋风萧瑟 ⑤洪波涌起 ⑥长风破浪会有时 ⑦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传统诗词默写题,考查学生的古诗掌握程度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题。

李白的人格魅力

陆钦

    ①李白的人格魅力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志气、豪气、骨气。也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甲】__________精神,“输肝剖胆效英才”的【乙】__________精神,“安得折腰事权贵”的【丙】__________精神。

②先说志气。李白特别热爱生活,热爱故土,热爱祖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祖国的千山万水充满了激情。李白用天才的诗笔生动地描绘了唐代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了大量的传世佳作。李白有诗:“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秋。”这就是说,他曾经立志要像孔子那样总结论述一代政教文化,辉映千载。而实际上,阴错阳差,苦读书,勤走路,多写作,他却像司马迁一样用文史家的良知、真心反映了所处的时代的精神风貌。他坚信自己的文笔可以达到“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江上吟》)的效果。

③再说豪气。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来考察有三个黄金时代,即春秋战国、唐代李世民到李隆基的时代、清代康乾时代。李白不愧为生活在第二个黄金时代的人杰。他决心用自己的才能报效社会,他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一种豪气,豪壮气概,他认为总会有一天长风破浪渡沧海,冲破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的大量诗文可以说“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语),李白歌颂姜太公、鲁仲连、剧辛、乐毅、张良、诸葛亮,就是表明自己要像这些历史上的功臣那样,报效国家。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作用,可以说实现了“输肝剖胆”的诺言。

④三说骨气。李白的长安出仕,遇到了挫折。他受到张某、高某、杨某的怠慢和排挤,尤其是唐玄宗在高某等人面前说李白“此人固穷相”,李白愤怒了,他毅然离开长安,这本身就是一种叛逆,一种骨气。因为他不想“催眉折腰事权贵”。他大写“行路难”、“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里有很深的人生哲理。表面上写行路的艰难,实际上是表明人生旅途上的艰险。他的豁达胸怀,类似庄子,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借酒销愁,抒发情怀,类似陶渊明。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对李白有很大影响。李白说“与尔同销万古愁”,销愁之后干什么?还是要“效英才”啊。

⑤总之,李白的志气,是他生活的底气;豪气,是他生活的风度;骨气,是他生活的气概。这三种气质构成了李白的人格魅力。

1.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短语分别填入【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1)积极奋进 (2)果敢叛逆 (3)坚信不疑

2.本文大量引用了李白的诗句,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句,体会这句诗在文中的作用。3.文章第③段中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诗句的意思是:

4.作者对李白人格魅力的概述是否恰当?写出你的判断和依据。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①“一条大河波浪宽”是歌曲《我的祖国》的第一句。据说,当时创作人员,想找一样东西能让全国各地的人都觉得可以代表自己的家乡,产生亲切和壮丽的感觉,想来想去,大家觉得无论我们的家乡在中国的什么地方,都会有一条大河从家乡流过。对于今天的北京人来说,这种感觉已经非常疏远。其实北京也是在一条大河边的沃野上建立的,这条河就是永定河。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有了它才有了北京。

②永定河已经有160万年的历史了。古永定河的水诗非常大的,北京的清河、沙河、一直到大兴整个都是古永定河流经的地方。商代,从三家店出来,向北流,今天的昆明湖、圆明园、清华大学都是永定河当时流过的地区。后来向东流,就留下了玉渊潭、紫竹院、积水潭、后海、什刹海、北海、中海(南海是后挖的)。中南海往东流入金水河,进故宫,然后流到菖蒲河,和南河沿那边的河连在一起。再往南就流到了珠市口附近,这里有个三里河,这条河从前门楼算起到珠市口正好三里,前门南边那一带,有很多斜的胡同,都是故河道。这些水经过老舍先生描写过的龙须沟、金鱼池,再向东南流就到龙潭湖,注入通惠河。现在庞各庄的西瓜特别好吃,就是因为它是沙壤,还有大兴的梨树王,还有大兴成片的古桑园,这些都是在永定河冲击的留下的沙壤地,适合梨树、桑树、西瓜、花生这些东西生长。

③北京城从一个小居民点,变成一个大城市,已经三千年历史了,这个城市始终是在永定河的边上成长起来的。无论是在辽金时候的莲花池、到元明清、到现在的玉泉山水系都是永定河的水。在永定河的影响下,北京到处都是水,到处都是沼泽,北京现在还有一个区的名字叫“海淀”明代古籍《海淀古镇风物志略》记载:海淀泉水丰盈,溪流四溢,荷叶田田,垂柳依依,稻田千顷、沙堤十里。那一带地名现在还有港沟、巴沟,巴沟就是八条河沟,过去面积是很大的。巴沟附近有一条河叫万泉河,说明当地的泉水非常多,光乾隆皇帝命名的就有28眼。因为这里有山有水,从明代开始人们在这里营建园林,明代这里是水乡环境,人们在这里植禾种稻,很多人来此赏景,吟诗作画,后来一些造园家就开始在这里营建园林。到了清朝,清朝进入北京后没有烧宫殿,不需要营建新的宫殿,将财力用在了大规模兴建园林上。海淀有山有水,兴建了大规模的园林,前后150年,绵延20余里。三山五园,万寿山、玉泉山、香山、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其中玉泉山静宜园最早,金朝金章宗的行宫就在玉泉山。清漪园就是现在的颐和园。

④后来,在皇家园林的基础上,兴建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有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解放以后八大学院就落户在海淀区,逐步形成后来的大学区,而后在高校云集的基础上,很多研究机构落户海淀,形成科学城,在大学城、科学城的基础上诞生了今天的高科技园区。可见北京的发展是和水分不开的。

(节选自王建口述《地理学家谈北京》,有删改)

1.阅读上面文字,说说作者是从那三个方面介绍永定河的?

2.结合上文内容和你的体会,说说你对“北京的发展是和水分不开的”这句话的理解。

3.阅读下面材料,结合上文内容,说说永定河“永定”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尊重河流?

【材料一】

    70年代永定河还有好多水,到了80年代,就剩8亿立方米了,到90年代,就剩4亿立方米了,现在连1亿立方米都不到。这是因为除了工农业用水、城市规模扩大增加水的消耗意外,在自然缺水的条件下,我们还大规模地占用河道,种树、种粮食,在河道里修路、建工厂、挖砖窑烧砖、挖河沙、挖石子等,人类种种的行为都是在欺负永定河。从上游到下游都能看到这种现象,把所有的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建筑垃圾都倾倒到河里,河床越来越窄,一直被堵塞。这一系列的行为都对永定河蓄水存水机制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永定河的水越来越少了,支撑了我们几千年历史发展的永定河,今天真的快要“永定”了。

【材料二】

    永定河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要尊重自然、尊重生态、尊重河流。如果我们的破坏没有达到临界值的时候,它有一个自然恢复能力,但是这个时间很长,如果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等着它自然恢复,那我们就应该爱护它、尊重它,不应该这样破坏它。我们不能把所有的河流都弄成永定河这样,永定河不能寿终正寝,所有的河,必须流淌。没有持续的江河,就没有我们的城市;没有滔滔的流水,就没有我们的文明。水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阅读《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完成下题。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艾萨克·阿西莫夫

那天晚上,玛琪甚至把这件事记在日记里了。在2155年5月17日这一页,她写道:“今天,托米发现了一本真正的书!”

这是一本很旧的书。玛琪的爷爷有一次告诉她,当他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他的爷爷曾经对他讲,有那么一个时候,所有的故事都是印在纸上的。

他们翻着这本书,书页已经发黄,皱皱巴巴的。书上的字全都静立不动,一点儿也不像他们平常在荧光屏上看到的“书”那样,顺序移动。读到后面,再翻回来看前面的一页,刚刚读过的那些字仍然停留在原地。真是有趣极了!

“呀!”托米说,“我想,这样的书一读完,就得扔掉,多浪费呀!我们的电视屏幕一定给我们看过一百万本书了,可它还能继续给我们别的许许多多书看,我可用不着哪天把它扔掉!”

“我也不会扔掉。”玛琪说。她只有11岁,读过的电视书不像托米那样多。托米已经13岁了。

她问:“你在哪儿找到这本书的?”

“在我们家,”他指了一下,可没有抬起头,因为他正在全神贯注地看书。“在顶楼上。”他又说道。

“书里写的什么?”

“学校。”

玛琪脸上露出鄙夷不屑的神情:“学校?学校有什么好写的?我讨厌学校。”玛琪一向讨厌学校,而且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憎恶它。那个机器老师一次又一次地给她做地理测验题,她一次比一次的糟。最后她的妈妈发愁地摇了摇头,把教学视察员找了来。

教学视察员是个身材矮小的胖子,脸红扑扑的,带着一整箱工具,还有测试仪和电线什么的。他对她笑了笑,递给她一个苹果,然后把机器教师拆开。玛琪暗暗希望他拆开以后就不知道怎样装上,可才过了一小时左右,机器老师已经重新装好。黑糊糊的,又大又丑,上面还带着一个很大的荧光屏。在这个荧光屏上,所有的课文都现出来了,还跟着没完没了地提问题。这倒也无所谓,最让她厌烦的是那个槽口──她非得把作业和试卷塞进去的那个口子。她总是要用那种打孔文字像编程序似的把作业和 卷写出来。她还只有六岁的时候,妈妈就让她学会用这种语言和机器教师对话了。

视察员把机器调好以后,拍拍她的脑袋,笑着对她妈妈说:“这不是小姑娘的错,琼斯太太。我认为是这个机器里的地理部分调得太快了些,这种事是常有的。我把它调慢了,已经适合于十岁孩子的水平了。说实在的,她总的学习情况够令人满意的了。”说着,他又拍了拍玛琪的脑袋。

玛琪失望极了,她本来希望他们会把这个机器老师拿走。有一次,托米的老师就被搬走了将近一个月之久,因为历史那部分的装置完全显示不出图像来了。

所以她对托米说:“怎么会有人写学校呢?”

托米用非常高傲的眼光瞧了她一眼:“傻瓜,那不是我们这种类型的学校,那是几百年前的一种老式学校。”接着他一字一顿说:“几百年前。”

玛琪很难过。“嗯,我不知道古时候孩子们上什么样的学校。”她站到托米身后看了一会儿那本书,说:“不管怎么说,他们总得有一个老师吧?”

“当然,他们是有老师,可不是我们这样的老师。是一个真人老师!”

“一个真人?真人怎么会是老师呢?”

“的确是这样的,他跟孩子们一起去学校,给孩子们上课,留作业,提问题。”

“真人可没那么聪明。”

“怎么不聪明?我爸爸就和我的机器老师知道得一样多。”

“不可能。真人不可能知道得和老师一样多。”

“我敢打赌,我爸爸知道得差不多和它一样多。”

玛琪不打算争吵下去,便说:“我可不想让一个陌生人到家里来教我功课。”

“你不知道的事太多了,玛琪。那些老师才不到你家里上课呢。他们有一个专门的地方,所有的孩子都到那儿去上学。”

“所有的孩子都学一样的功课吗?”

“那当然,如果他们年龄一样的话。”

“可我妈妈说,老师是需要随时调整的,这样才好适合他所教的每个男孩子和女孩子的智力。另外,对每个孩子的教法也应该是不同的。”

“他们那时候的做法可能和现在不一样。好了,如果你不喜欢书里说的这些事,你就干脆别读这本书。”

“我没说我不喜欢。”玛琪急忙说。她很想知道那些有趣的学校究竟是怎么回事。

他们还没看完一半,玛琪的妈妈就喊了起来。

“玛琪!该上课了!”

玛琪抬起头来。“还没到时间呢,妈妈。”

“到了,”琼斯太太说,“托米差不多也快到点了。”

玛琪对托米说:“托米,下课以后我可以和你一起再读读这本书吗?”

“也许行吧,”他冷冷地回 。然后,吹着口哨走开了,胳膊底下挟着那本满是灰尘的旧书。

玛琪走进课堂。课堂就在她卧室的隔壁。机器老师的开关已经打开,正等着她。除了星期六和星期日,它每天总是在相同的时间开启。因为妈妈说,假如小孩每天都在规定的时间学习,成绩会更好一些。

电视屏幕亮起来了,开口说:“今天的算术课讲分数的加法。请把昨天的作业放进槽口。”

玛琪叹了口气,照它的话做了。她脑子里还在想着当她爷爷的爷爷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他们上的那种老式学校。附近一带所有的孩子都到一处去上学,他们在校园里笑呀、闹呀,他们一起坐在课堂里上课;上完一天的课,就一块儿回家。他们学的功课都一样,这样,做作业的时候他们就可以互相帮助,有问题还可以互相讨论了。

而且他们的老师是真人……

机器老师正在屏幕上显现出这样的字:“我们把1/2和1/4这两个分数加在一起──”

玛琪还在想,那个时候的孩子一定非常热爱他们的学校。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选自《外国现代科学幻想小说》,有改动)

1.几百年以后,两个在“及其学校”读书的孩子,从一本纸张印刷的书中对我们现在的学校有哪些了解?用简短的语言加以概括。

2.未来的“机器学校”与我们现在的学校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各举一例进行简要说明。

3.针对文中介绍的两种学校,请你提出一个问题,引起大家对改进目前教育的思考。

展开你的想象,说说你认为人类理想的学校应该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