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近在咫尺》,完成小题。
近在咫尺
①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
②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亦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从父亲口中,模糊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当民工,风餐露宿。每个月领了钱,父亲便会定时地打到她的卡上。
③她知道自己在心底,其实并不希望父亲能来看她。她羡慕那些总能收到父母寄来的包裹或是打来电话的舍友,看她们故意大呼小叫地在她面前将漂亮的衣服.好吃的特产一股脑儿展示给她;或者听他们在电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儿,羞涩无比。她们与父母家人远隔千里,却如同近在咫尺;而她与父亲,明明同在北京,却好像远在天涯。常有舍友在挂掉电话后,漫不经心地问她:“你父母什么时候来看你?”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说:“他们忙呢。”
④这也是父亲曾给她的理由。他来到北京,只主动给她打过一次电话,听得出是在嘈杂的工地上,应该是借了别人的手机。他只匆匆地说,很忙,记得自己照顾好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她还没有来得及问及父亲的情况,便听见那边有人喊:“55秒了,快挂!”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下“嘟嘟”的声音。她记得“话吧”的老板,怪异地看她一眼,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刺入她的身体。
⑤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与她不会有相见的机会,除非回家。但没有想到,她与他却以一种难堪的方式,看到彼此。
⑥那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的舍友临时有事,便让她在门口帮忙发放资料,并照顾嘉宾。就在她完成了所有工作打算回到座位上安心观看电影的时候,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她随着看热闹的人跑去围观,发现穿着制服的门卫正拉着一个明显是民工的男人朝外走。到台阶处的时候,门卫用力地将男人一推,男人一个趔趄,便重重地跌倒在台阶下的花池旁。周围一群同样衣着的民工,一哄而上,试图反击。一片混乱的叫嚷声中,她渐渐弄清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这群在学校建筑工地干活的民工,听人说晚上礼堂里有免费的电影,便纷纷涌了过来;被门卫拉着的那个民工,假说找自己的女儿,试图混进去看。门卫当然识破了他的伎俩,几番争执,便有了她最初看到的一幕。
⑦礼堂里的灯渐次暗了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我就是要找我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她一下子怔住了。那一刻,她觉得似乎被一根钉子给钉住了,她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而且,愈是挣扎着想要逃脱,心底的疼痛就来得愈是剧烈。
⑧最终,在人群的拥挤里,她没有回头,迅速地走开。但当所有的灯熄灭,电影在黑暗中开始时,她的泪水终于哗哗流了下来。
⑨从没有想到,父亲离她如此地近,近到不过是几百米,便可以从那片喧嚣的工地走到她的宿舍。可是,父亲却从来没有找过她。直到那天晚上,他喝了点酒,又被保安欺负,在一群民工的怂恿下,终于在礼堂门口喊出她的名字。
⑩她与父亲,原都是没有勇气的人。只是,她的怯懦,是因为卑微;而父亲的躲闪,则是源自对她最深的爱。
1.父亲对女儿的爱体现在什么地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父女两人不愿相见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第⑤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4.依据提示,品析语言
⑴那一刻,她觉得似乎被一根钉子给钉住了,她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而且,愈是挣扎着想要逃脱,心底的疼痛就来得愈是剧烈。(从修辞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说:“他们忙呢。”(从加横线词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⑨段能不能删除,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关心女儿的生活,定时给女儿卡上打钱。②给女儿打电话,简短的话语中都是对女儿的关心。③为了顾及女儿的自尊心,以自己忙为理由,不去见女儿。即使工地与女儿的学校近在咫尺也不打扰女儿。
2.女儿因为父亲身份卑微,怕被人耻笑而不愿见父亲,目的是维护自己可怜的自尊心;父亲不去看女儿,是不愿意给女儿带来精神上的负担,是源自他对女儿深深的爱。
3.内容上:强调了与父亲相逢让她感动非常意外,带给她很大的触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和文章开头相照应,又引出了下文和父亲相遇的内容。
4.(1)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她听到父亲叫喊自己名字时的震惊心情及是否与父亲相见的矛盾心理。(2)形容不表示明确的态度,含含糊糊,,表现女儿不愿说明真实的情况,羞于让人知道父亲卑微的身份。
5.不能删除。前文写了她听到父亲叫喊自己的名字,后文交代了父亲这样做的原因,这样写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父亲对女儿爱的体现,文章第一、二段“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 每个月领了钱,父亲便会定时地打到她的卡上”表明父亲关心女儿的生活,定时给女儿卡上打钱。第四段“借了别人的手机。他只匆匆地说,很忙,记得自己照顾好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说明简短的话语中都是对女儿的关心。“来到北京,只主动给她打过一次电话”;忙,“这也是父亲曾给她的理由” ;“父亲离她如此地近,近到不过是几百米,便可以从那片喧嚣的工地走到她的宿舍。可是,父亲却从来没有找过她”这些表明为了顾及女儿的自尊心,以自己忙为理由,不去见女儿。即使工地与女儿的学校近在咫尺也不打扰女儿。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提炼。父亲不愿见女儿的原因:父亲是一个民工,身份卑微,不愿意给女儿带来精神上的负担,充满了对女儿的爱。女儿不愿见父亲的原因:父亲是一个民工,身份卑微,而其他同学的家庭条件比自己优越(通过同学打电话知道),怕被人耻笑,目的是想维护自尊心。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内容上和结构上。第五段是一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讲自己平时不会与父亲在北京相遇,而一次意外相遇,自己却感动很尴尬;既照应了文章开头,又引出了下文和父亲相遇的事。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从两个方面来看,分析句子的表达技巧,联系上下文看句子的含义。(1)本句运用的是比喻修辞,比喻修辞的作用就是使人物形象生动。这个句子是女儿意外遇到父亲,而父亲还喊自己名字时的震惊心情及是否与父亲相见的矛盾心理,把女儿当时的处境神态比作一根钉子。(2)分析句子,可以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模棱两可”本义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含含糊糊,在句子中就表现出女儿不愿说明真实的情况,羞于让人知道父亲卑微的身份的心理。
5.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第九段是一段插叙,交代了女儿与父亲就离得那么近,而彼此却没有相见,但是这次却意外相见了;上文交代了女儿听到父亲叫喊自己的名字,后文交代了父亲这样做的原因,这样写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所以本段不能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