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心中有光,是信念的基点,是力量的源泉,是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海明威说过:人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打倒。只要你心中有光,任何外来的不利因素都扑不灭你对人生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向往。很多时候击败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对自己丧失了信心,熄灭了心中那束有如睡火山般沉寂的光。

请以“心中有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这里的“光”可以是信心,是理想,是真情,是宽容;也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人,或是一个具体的物,只要他(它)能给你精神的力量都行;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③要写自己生活中的事,也可发表自己的看法;

④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

 

答案:
例文: 心中有阳光 阳光,对我们而言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它的意思就是一束带着暖意的光线。然而,就是这样一束温暖人心的光线。照亮了你我,给了人们希望,也增添了世界的光明。所以,我们应该尽力让自己的心中充满暖意,充满阳光,也让每一个心中没有阳光的人被这一束束温暖人心的光线所打动,不由自主地为世界增添了光明。 现代有一个杰出人物——海伦-凯勒。即:美国女作家,教育家。她,做出了令常人感到非常敬佩;难以置信的事。她小时侯因生了一场大病,导致幼小的她,双耳失聪,双目失明。若在我们常人眼中一定认为这孩子已失去了孩童应有的快乐,但事实却刚好相反。 这是为什么呢?这正是因为在她的心中始终有一束照亮并温暖着她的光线——她一生中的好教师——安妮。因为安妮用自己的双手带领凯勒一起去触摸了身边的事物,让她感到了事物的多样性;用心的体验;细微的观察……把一个双耳失聪,双目失明的孩子带出了黑暗,走进了光明。 就是海伦-凯勒用心生活的态度,造就她写出了这两本激励人心的书;《我所生活的世界》,《从黑暗中出来》。从中也让我感悟到: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质量。而人生的质量就在于你能够从生活中体会到多少。有的人经历丰富,但是因为缺少对生活敏锐的感受能力,因此浪费了他的经历。有的人拥有的物质很少,但是他会用心去体会周围的一切,所以他能感受到更多的快乐。作文 由此可见,不论是什么人,正常或残疾,心中必须有目标,有目标才会有光明。这或许也是一个成功的秘诀,正因为成功了,才能把一道道成功之光撒播到世界各地,让世界充满了光明,充满了胜利的曙光。 就让我们共同击败一个个迎面而来的困难,一起走上成功的道路,也一起为世界增添光明,好吗? 【解析】 试题分析:本文题中的题眼是“光”,根据引导语的提示,“光”可理解成很多意义,可以联想到到信念、理想,可以是“光明”“希望”。选一个角度去写,比如可从心中要有“阳光”这层含义上去立意作文。此题中关键词是“光”,也可以理解为“闪光点”,指人格品质上的优点,写自己或身边某个人很自卑,总是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比如学习成绩不如别人,相貌不如别人,家庭环境不如别人,可同学们的作文时常写到他,写“他”在与同学相处时善解人意,性格温柔,爱帮助别人,写他有体育特长,在运动会上为班级争光。“他”在同学们的文字里和目光中读到自己的光彩,读到了同学们对自己的欣赏,“他”终于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光芒”,“他”终于有了自信,有了快乐。从议论文写作来说,列举一些材料(论据),谈谈如何认识一个人的问题,如何评价人的问题,阐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光芒”这样的观点,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不要掩盖了自己的“光芒”,更要善于发现别人的“光芒”。这个文题,可以挖掘深一点,将“光芒”视为人性中最本质最美好的东西,比如良知与爱,从社会现象写起,从表面看,社会上“自私”“自我”是普遍的现象,但仔细想一想,人在社会中要生存,在“自私”“自我”比较普遍的社会环境中,一些“自私”“自我”的表现多少带有为了生存自我保护的意味,并非以损害别人为根本目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要收敛起自己的“光芒”,都不要遮掩别人的“光芒”,让每一束良知与爱的“光芒”汇聚一起,让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安全的港湾,人们不再为生存担忧,不再惧怕受到损害遭受伤害,“自私”“自我”就会销声匿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光芒,克制自己的欲望,自律自己的行为,焕发人性中的正能量,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每个人用自己的“光芒”照耀别人,焕起一片光明,也照亮了自己,使自己在光亮中生存,生活。而这一切都可以归纳到“心中有光”这个主旨上来。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推荐试题


 

听 山   冯源

①平生与山有缘,生于山城长于山城。后来迁家川北,居于山中,年长日深,不知是受了山的熏陶和水的浸润,还是于山水于生活有了领悟和兴会,渐渐地滋养出听山的嗜好。

②初次听山,是在大学读书时一个孟春的黄昏。春雨初霁,林间清幽,山岚逍遥,晚霞如瀑,从对面的山脊泻下,次第地织染着远远凝翠的岑峦和尚含绿滋的林卉;残流入涧,迂回曲折,涓涓淙淙,犹无声地吟咏着天籁。(A)整个山间仿佛依然笼罩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显出一片宁静,如一幅恬淡的墨画,又如一位绿装倩然的处子,所能够倾听到的,只有宁谧的大地吮吸昊天甘霖微微的喘息。那时年轻,心高志远,好动喜闹,一次的经历便以为山不过是一位哑然的孤独者,一个寂静的缩写,淡然无味,令人难耐。

③学生生活多是平淡、单一,甚至枯燥,又兼远离城市,课余饭后的时日便大多是在山中蹊径的散步中消逝。或许正是如此,才有了那次在雨中听山的偶然的经历和所获。那是一个炎热而郁闷的夏日的午后,与同学步于山径,试图以宁静和清幽来弱化心里的烦闷。盛夏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即变,风和日烈间骤然乌云密布。周围无舍,便索性立于树下。雨酣畅淋漓,倾泻在树叶枝梗、青草绿塘,每一次砸下,山中就有一阵清脆或浊重的回响;大雨携着劲风,风过处,树叶枝梗急速不断地屈身弯腰,舞蹈似的,摩擦着推搡着,浑身鸣叫;空中的鸟儿被风掠来拂去、东奔西突,急切而慌乱地寻找巢穴或可栖之处;(B)从山顶涌下的洪水肆无忌惮地在林间、草丛中奔走,又汇成一股股更大的急流,在沟壑里冲撞喧哗,声如金石相击……风声、雨声、水声、树声,交织相融,有如一首雄壮激越而又无序无节的音乐。我倾听着,心灵仿佛受到了一次山的如流的歌韵和大自然醇浓之流的洗礼,也品出了山的亦静亦动,或柔或刚的性格。

④听有所获,情有独钟,在“绿树枝头一线红”的清晨,在“人散后,一勾新月在天际”的夜晚,在小园香径,在流水偎依的桥头,或是凄风苦雨、残阳古道,一次次地静坐聆听。听山是寂寞的,它不比听城市听海,但听山又是不寂寞的。你俯身可拾红花绿叶,仰首能得蓝天白云;可以听到花的绽放、叶的吐蕾,群鸟的和鸣、风雨的协奏、雷电的高歌;听到云的轻盈、风的潇洒,日出日落、月降月升的恢宏的壮阔,和它深厚内腹云涌的情潮,以及它们所融汇成的一支高亢而又柔婉、急切而徐缓的旋律。这是一支美的旋律,你珍蕴了它,便珍蕴了大自然;你拥有了它,也就拥有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生活或人生。

⑤踏着这支旋律的节拍,走入社会,也走入一片新的天地,我依然钟情于听山,依然拥有这支旋律,并矢志不渝地前行。

⑥“蜀汉多奇山,仰望与云平,”这是古人的摹状。但是,你目游其中,会看到它们始终不移地在天际描绘出的浪漫而有致的“五线谱”;你心骋其间,能听到另一支旋律——历史的鼓声与时代的潮音融合的旋律。

⑦据史书记载,汉建安16年,刘备为了实现其谋臣诸葛亮提出的据益州、复汉室进而逐鹿中原的战略,率精兵驻扎在这里,偏安益州的刘璋也“延至北山”。他们“饮酒乐甚”之余,登山远望,夹江两岸的沃野良田、富庶丰饶尽收眼底,刘备想其不久将为已有,便欢曰:“富哉,今日之乐乎!”他如愿以偿,夺隘取关,进而有了蜀地,建立了蜀汉政权。站在山顶,遥想一千七百多年前:如果没有那一阵阵隆隆的鼓声,或许就没有三国的鼎立和蜀汉的繁荣及富庶,也不会有今天这座据史建造的“松柏茂密,篁秀花明,溪壑清幽,景色迷人”的苑囿。

⑧然而,时代之脚匆匆地前行,那一阵鼓声早已沉积为一段历史、几行碑文和一丛丛萋萋荒草,代之的是一阵又一阵时代的潮音。10多年前,当第一批建设者来到这里,便种下了第一个希望——给这寂静的荒山秃岭坡上了绿装;接踵而至,第二批、第三批……他们用双手创建了校园、公园、疗养院,也创造了这一方的社会文明、时代精神。你信步其中,不仅能听到大自然的旋律,而且可以听到时代的潮音,使你满心欢愉,也令你深味沉思。

⑨山如箜篌弹歌奏律,其实,生活在这一片群峦中的蜀人之心莫不是一架架箜篌,他们所弹奏出的旋律,又岂是大自然所能媲美的?                   (原文有删节)

1.文中写到了两次作者具体的听山经历感受,请分别加以概述。(4分)

2.从文中(A)(B)两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4分)

3.文章第⑦段写到了蜀汉历史,这一内容在文中起何作用?(3分)

4.文章最后说:“生活在这一片群峦中的蜀人之心莫不是一架架箜篌,他们所弹奏出的旋律,又岂是大自然所能媲美的?”请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信仰之光

①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它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得多,甚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值得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身。这种东西必定是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像日月星辰一样在我们头顶照耀,我们相信它并且仰望它,所以称作信仰。但是,它又不像日月星辰那样可以用眼睛看见,而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观念,所以又称作信念。

②真正的信仰是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真正看重信仰的人决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两千四百年前,苏格拉底的信仰就是:人生的价值在于爱智慧,用理性省察生活尤其是道德生活。他为自己的信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③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是浑浑噩噩。当然,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我看来,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所谓真诚,第一就是要认真,既不是无所谓,可有可无,也不是随大流,盲目相信;第二就是要诚实,决不自欺欺人。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即使你没有找到一种明确的思想形态作为你的信仰,你也可以算作一个有信仰的人了,因为你至少是在信仰着一种有真诚追求的人生境界。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第③段划线句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2分)

 


科学家发明“人工树叶”

①在许多科学家的眼中,树叶是利用太阳能的“高手”。如果能人工造出“树叶”,能源问题或许就能得到根本性解决。几十年来,研制“人工树叶”一直是科学家们的终极奋斗目标之一。

②最近,美国科学家丹尼尔·诺切拉宣布其发明了一种廉价高效的“人工树叶”。这种人工树叶可以持续进行光合作用达45小时,它的形状像扑克牌,但比扑克牌要薄。你只需要将它放入水中,置于阳光下,它便可以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并将这两种气体存储在燃料电池中,以此发电。一加仑的水(约合3.78升)生成的电量足够满足一间房子整天的电力需求。这个发明被认为是人类寻找替代能源的征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发明,甚至有人认为这片小小的“树叶”可能将彻底解决未来的能源和与之相关的环境问题。

③“人工树叶”通过一种化学催化材料,利用镍和钻,在阳光照耀下进行“半光合作用”,将水在一定的电压下高效地电解为氧气,同时产生质子和电子;产生的质子与电子可以结合,生成氨气,提供一种清洁的能源。比起硅光电池板,这种“人工树叶”显然更便宜。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它不“挑食”,所以完全可以把各种废水喂给它用来发电。诺切拉发明的人工树叶进行光合作用的效率大约是自然树叶的10倍。可以乐观地认为,将来人工树叶的光合效率将更高。该项发明的核心在于发现了高效廉价的电解水的电极催化材料,从而让规模化应用成为可能。

④“人工树叶”可以高效储能,并有其他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白天,将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电力通过电解水转化为氢气和氧气,作为化学能储存起来;晚上或阴雨天,又可以随时通过燃料电池将储存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⑤人们在为这一发明兴奋的同时,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所谓的“人工树叶”其实还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首先,‘“人工树叶”并未真正实现自然界早已运行上亿年的树叶的全部功能,它仅仅模仿了树叶光系统中的局部功能。其次,它的运行也要依赖太阳能电池和燃料电池来完成。再次,它还需要新型的廉价的压缩气体系统以储存所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然后用于发电。因此,要把这一发明真正规模化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第②自然段画线语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2.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回答,“人工树叶”具有哪些优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