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①我国城市干旱问题日趋严重。据了解,全国 660 多个城市中,缺水城市有 400 多个,其中严重缺水城市为 114 个。严重缺水城市中北方城市占 71 个,南方城市有 43 个。即便在多水的长江流域也有缺水城市 59 个,缺水县城 155 个。几乎所有省会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城市都缺水。   

②究其原因,很多城市已不能再简单归结为资源型缺水或者水质型缺水,越来越多的城市在迅速发展中忽略了其环境承载能力,延续多年的生态平衡在不知不觉中被打破,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生态型缺水。在我国北方,很多城市缺水的原因以污染造成的生态破坏为主。东部发达地区的城市在先“富”起来的同时,也付出了先“污”起来的代价。一些城市因河流污染严重、水体生态功能减弱而导致缺水。南方一些城市的缺水则会引发链式危机。澳门每天要从珠海进口20万立方米以上的淡水。当珠海市水源的上游——西江进入枯水期,海水倒灌导致自来水无法饮用时,不仅珠海出现暂时性缺水,澳门也会喊渴;澳门只好向香港借水。香港的淡水主要来源于深圳。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城市如果出现缺水,就会导致一连串城市先后陷入缺水的境地。缺水问题已然成了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1.第①自然段中 “几乎”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2.阅读第②自然段,说说“缺水问题”为什么已成为“社会问题”? (2分)

 

答案:
1.(2分) “几乎”强调了缺水城市之多,干旱情况之严重达到惊人的程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2分)我国很多城市属于复杂的生态型缺水;无论北方还是东部富水区,人为的环境污染导致水资源的紧缺;一个城市缺水还会引发链式危机,(1分)这些都是人为造成的、关系人们生产生活的问题。(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在说明文中,副词起修饰限制作用,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方面来分析,说明该词的作用即对句意的影响,要用评价语“准确地说明了”。 考点:分析说明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从“范围”“原因”“后果”三个方面来分析,即缺少城市很普遍,缺水是人为原因,缺水影响人民的生活。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推荐试题

裴侠字嵩和,河东解①人也。除河北郡守。侠躬履俭素,爱民如子,所食唯菽②盐菜而已。吏民莫不怀之。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使。侠亦不以入私,并收佣直③,为官市马。岁月既积,马遂成群。去职之日,一无所取。民歌之曰:“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④,为世规矩。”侠尝与诸牧守俱谒太祖。太祖命侠别立,谓诸牧守曰:“裴侠清慎奉公,为天下之最,今众中有如侠者,可与之俱立。”众皆默然,无敢应者。太祖乃厚赐侠,朝野叹服,号为独立君。

【注释】①河东解:即河东解县。②菽;豆类的总称。  ③佣直:指劳务收入。 ④贞惠:此指廉洁。⑤役:差遣、使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侠躬履俭                     (2)为官                       

(3)乃罢之                       (4)诸牧守曰                           

2.下列句中与“侠亦不入私”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令辱之,激怒其众           B.土砾凸者为丘  

C.祭尉首                     D.其境过清

3.对文段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裴侠生活简朴,关心百姓,以前专门给郡守捕鱼打猎的人,都被他撤消了。

B.文中引用老百姓的歌谣,是从侧面赞美裴侠的廉洁奉公,是世人的楷模。

C.裴侠之所以被称为“独立君”,是因为太守将他“别立”,与其他官员分开。

D.此文写了两部分内容:一是裴侠的事迹;二是世人对裴侠赞美和太祖对他的赏识。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2分)

译:                                                                    

(2)去职之日,一无所取。(2分)

译:                                                                     

 




阅读《没有一种名字叫做“卑微”》,完成下面题目。(16分)

没有一种名字叫做“卑微”

 ①16岁那年,我考上了全县最好的高中。恰巧这时我家在县城的一个亲戚想让父亲去帮忙照看房子,还给父亲建议说在县城养猪是条致富路子,父亲欣然答应了。

②等我在高中读了一个学期后,父亲在县城也垒好了猪圈,买来了猪崽。我平时在学校住宿,周末就去父亲那儿过夜.帮父亲照料小猪,好让父亲腾出时间回家推饲料。猪渐渐长大,家里的饲料早已吃光,买饲料吧,又拿不出钱来。父亲整日忧心忡忡。

③一次去食堂打饭时,发现同学常常扔馒头、倒饭菜,我突然想到,把这些东西用来喂猪不是挺好吗。回去跟父亲一说,父亲高兴得直拍大腿,第二天他就去拾馒头剩饭。

④我为自己给父亲解决了一个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父亲那黑乎乎的头巾,脏兮兮的衣服,粗糙的裤子立时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他们把诸如“丐帮帮主”“黑橡胶”等侮辱性的绰号都加在了父亲头上。

⑤我是一个山里走出来的孩子,不怕条件艰苦,不怕跌倒疼痛,最怕别人的歧视。好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每到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

⑥但我内心害怕被别人识破和歧视的恐惧却日复一日地剧增。终于有天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叫人家都知道了会嘲笑我……

⑦父亲脸上的喜悦一下消失了。漆黑的夜里,只有父亲的烟锅一红一红,良久,他才说:我还是去吧!不和你打招呼就是了。这些日子,正是猪长膘的时候,不能断了粮,接下来的日子,父亲继续拾馒头,我默默读书。我常看见父亲对着张贴成绩的布告发呆。

⑧那年冬天,班里要开家长会。我的心一下凉了,我不敢想象别人知道那拾馒头的就是我父亲时会怎样嘲笑我。伴着满天风雪回到家,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我对老师说你有病……父亲的脸色很难看,但终究没说什么。”

⑨第二天我挟着风雪冲到了学校,家长会开始了,欢笑声不断,我的心却冰凉得厉害。

父亲啊,你为何偏偏是一个农民,偏偏在我们学校拾馒头!

11我无心听老师和家长的谈话,随意将目光投向窗外。天啊!父亲,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教室外面一丝不苟地聆听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他的黑棉袄上落满了厚厚的积雪。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爹!”教室里掌声一下子如潮雷动……

12回去的路上,父亲仍挑着他捡来的两桶馒头和饭菜。以后,同学们再也没有取笑过父亲,而且都自觉地将剩饭莱倒进父亲的铁桶里。隔年九月,父亲送我到省城读大学。我们乡下人的打扮在绚丽缤纷的校园里显得那么扎眼,但我却心静如水,没有一丝怕被人嘲笑的忧虑。

13在这个世界上,歧视总是难免的,关键是自己要看得起自己。正如父亲说的那样: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1.面对到学校捡拾剩饭的父亲,“我”的态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请用准确的词语将这一过程补充完整。(3分)

 ,  ,  ,  ,

窃喜

 
 

 


2.第⑩和11段中画横线的两处都有叹词“啊”,试说说两个 “啊”含义有什么不同?(4分)

3.第11段“我”鼓起勇气,将窗外的父亲拉进了教室。如果你当时是“父亲”会怎么想?请结合上下文,揣摩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写在下面横线上。(4分)

4.文章中“我”的成长历程,是否有你值得学习的地方?结合生活经历,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不少于80字)(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