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作文。(40分)

题目:我有使不完的劲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剧本外文体不限;

③字数不少于600 字;

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答案:
略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篇命题作文。首先抓住关键词,“使不完的劲“是一种正能量,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能够爆发的能量,关键是这股使不完的劲来自于何处,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有使不完的劲,这是写作本文的关键点。其次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由原因到结果,最后阐发正能量的作用。还有就是在语言上要花功夫,因为语言也是构造一篇优秀习作的关键所在。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2分)

这样的中国人

⑴今天的日本,最美丽的旅游城市,就是京都和奈良,一个世俗,一个出尘。

⑵如果没有梁思成,早就没有京都,也没有奈良了。

⑶1944年,时任中国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奉命向美军提供中国日占区需要保护的文物清单和地图,以免盟军轰炸时误加损伤。这份材料,是梁思成历尽心血完成的。

⑷但梁思成希望美军能将另外两个不在中国的城市也排除在轰炸目标之外——日本的京都和奈良。

⑸1932年,上海淞沪会战中,十九路军抗敌的前线,一个清华大学出身的年轻炮兵军官在激战中因无医无药殉于阵中。这个年轻的炮兵军官就是梁思成的亲弟弟梁思忠。

⑹1941年,在成都,日军利用恶劣天气,以诡异的云上飞行方式奇袭中国空军双流基地,一个中国飞行员不顾日机的轰炸扫射,冒死登机,起飞迎战,在跑道尽头未及拉起就被击中,壮烈殉国。三年后,林徽因依然为这个战死的中国飞行员写了一首哀婉的长诗,叫做《哭三弟恒》。这个中国飞行员,就是林徽因的三弟林恒。

⑺因国恨家仇,梁思成先生从不与日本人交往。在长沙大轰炸的烈火中,谦谦君子的梁思成怒吼出:“多行不义必自毙,总有一天我会看到日本被炸沉的!

⑻所以当梁思成提出保护京都和奈良时,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决定,而且,也超出他的工作范围。但是,他依然这样做了,而且并不是临时起意而已。他的弟子罗哲文这样记载他们从事这项工作时候的情景:“他们住在重庆上清寺中央研究院……每天,梁先生拿过来一些图纸,让罗哲文根据他事先用铅笔标出的符号,再用绘图仪器绘成正规的地图。罗哲文虽然没有详问图纸的内容,但大体可以看出,地图上许多属于日本占领区的范围。而梁先生用铅笔标出的,都是古城、古镇和古建筑文物的位置。还有一些地图甚至不是中国的。当时罗哲文虽然没有仔细加以辨识,但有两处他是深有印象的,那就是日本的古城京都和奈良。”梁思成这样解释他提出这个建议的原因——“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

⑼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迂腐。而我胸中分明感到另一种感觉,那就是——高贵。高贵到野兽也无法夺去他胸中的仁爱与责任。

⑽至今,依然有日本人认为当年侵略中国,是文明对野蛮的战争。那么,有梁先生这样的中国人,就是在无言地告诉后人,日本人那时是在戕害一个怎样高贵的民族。

⑾这一瞬间,我方才感到,林徽因选择的梁思成,是怎样的一个男人。梁思成,是那种胸中真正荣有大海的男人。谁能看到这片大海,谁才能配得上梁思成。

⑿有人问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一起幸福吗?

⒀我不知道。

⒁我只知道在抗战中,他们曾共同守在贫穷的李庄。那时,梁思成的脊椎病使他必须穿上铁马甲才能坐直,体重降到47公斤;那时,林徽因在日日咳血的生死线上挣扎,“几个月的时间就毁灭了她曾经有过的美丽”。那是真正的受难,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每日伴随他们的是臭虫和油灯。

⒂然而,当外国友人邀请他们定居美国的时候,这一对苦难中的人拒绝了。他们说, 

             

⒃林徵因在回答"日本人来了怎么办"这句话时,平静而言:"门外不就是扬子江么?"

⒄而另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是由于奈良附近的军事目标众多,1945年,盟军不得不做出对其进行轰炸的准备。而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奈良的历史遗迹,盟军需要一张标明详细文物地点的地图。

⒅这一次,画这张图的,是林徵因。

⒆当抗战胜利的时候,人们才知道,他们竟然在李庄写出了11万字的《中国建筑史》,两个人那时每天为了这部书工作到夜半,竟然"欲罢不能"。

                                                              (选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梁思成: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申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②林徵因 建筑学家和作家。

1.从叙述顺序来看,第(5)、(6)段都属于插叙,这两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分)

                                                                             

2.结合上下文,合理想象,补写(15)段"他们说"的内容。(2分)

                                                                            

3.(16)段林徽因的回答,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或情感?(2分)

                                                                             

4.第(19)段中的两个"竟然"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5.文中的梁思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6分)

植物激素

①在古代,人们把青的梨子采摘下来,放在屋子里熏香,梨子就会很快变甜变软;采了生的猕猴桃,老人们也会说,把它们跟苹果放在一起,会软得更快。几千年前,古埃及人在无花果结果之后,会在树上划出一些口子,认为这样可以让果实更大、成熟更快。而在中国的农村,许多核桃树上布满了伤痕,都是人们故意砍的,人们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②到了近代,科学家们发现,古人或许是“歪打正着”了。这些做法是合理的,而其中的原因竟然都是乙烯,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植物激素”中的一种。随着乙烯的面纱被揭开,那些“传统智慧”也就得到了合理的解释。熏香时能产生一定量的乙烯,从而促进青梨的成熟;成熟的苹果会不断释放乙烯,也就能促进猕猴桃的软化;砍伤无花果树和核桃树促进结果的原因,竟然是伤害会让无花果树或者核桃树释放出大量乙烯。

③划伤果树是为了让它自己产生乙烯,用外加的乙烯处理也能促进植物的生长——这就是“植物激素”促进生长的原理。在现代农业中,使用的是一种叫做乙烯利的东西,它被植物吸收之后转化成乙烯,从而产生“激素”效应。这种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当你听说“激素催熟果实”的时候,不要以为那是“黑心农民”的非法操作。实际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它来提高作物产量、缩短周期。

④经常看到记者揭露“黑心商贩”用“化学药品”把生的葡萄或者香蕉变熟的“黑幕”。其实,葡萄和香蕉这样的水果如果完全成熟之后才采摘,就根本无法进行长途运输和长期保存。为了突破时空的限制,在产地把这些果实提前采摘,运送到远方或者保存到另一个季节,拿出来施以乙烯利,让它们从沉睡中醒来,就可以进一步“成熟”。且不管这样得到的水果是否跟在树上成熟的一样美味,这至少让远方的人们或者在不同的季节吃上这些水果。

⑤人们总是担心这种能够催熟水果的“激素”会促进人的发育。想想,它本来就是植物生长中会自然产生的气体,如果人工施用的能够让人“早熟”,那么天然的也一样——人体并不能分辨出乙烯是否天然产生。

⑥实际上,任何激素都需要与特定的受体结合才能产生作用,植物的激素只对植物才有刺激作用。合理使用植物激素,不仅对生产者有利,对于消费者也是有利的——归根结底,生产成本的降低会导致商品价格的降低。(选文有删改)

1.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2分)

                                                                            

                                                                            

2.第②段“歪打正着”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2分)

                                                                            

                                                                            

3.合理使用植物激素对消费者有哪些好处?请结合全文分析。(2分)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两段文字,完成小题。(6分)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百草园里“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而所谓的“无限趣味”也不过是些昆虫和植物,但作者说"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2分)

                                                                            

                                                                            

2.“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中既有“短短”又有“无限”,这样描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3.请从下面两段文字中选择一段填入文中横线处(只需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序号A或B),并说说你选择的理由。(2分)

[A]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B]木莲藤结的莲房似的果实,可以用井水揉搓,做成凉粉一类的东西,叫做木莲豆腐,

不过容易坏肚,所以不大有人敢吃。《野菜博录》中说何首乌可以救荒,以竹刀切成片,米泔浸经宿,换水煮去苦味,大抵也只当土豆吃罢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共17分)

流泪的花生米

李秀丽

⑴那年,爸妈因为工作忙,不得不将我送到乡下奶奶家,因此我只能在乡下学校上学。离开了熟悉的校园和同学,我的心里满是不舍和委屈。

⑵到村口,黄昏的光影正一圈圈落下。远远的,一个瘦小的身影在翘首企盼,是奶奶。

⑶其实,我老远就看见奶奶了,却并没有像往常一样飞奔过去,只是沮丧地托着双腿,一步一步往前挪。近了,奶奶认出是我,忙挪着小脚,紧着碎步,晃晃悠悠朝我走来。脸上洋溢的笑,像一朵秋天盛开的菊。

⑷回家路上,奶奶高兴地说个不停:“乖,奶奶给你买了新书包;乖,奶奶泡了你最喜欢吃的醉花生……”奶奶一直唠叨,我却无心去听。脸上的笑,像所剩不多的牙膏,越挤越少。后来,我干脆加快了脚步,一个人闷着头朝前走,全然不顾奶奶的心情。

⑸这座小小的村子,我一点也不陌生。每年夏天,都要来小住,我很喜欢吃奶奶做的充满乡野味的饭菜,尤其是醉花生。

⑹“醉花生”是我起的名字,其实,就是香醋花生。花生是自家地里长的,播种,收获,晾晒,储仓,尽染了四季的况味。待食用时,一颗一颗精挑细选,炸至金黄,佐以香醋、砂糖浸泡,再撒上一小撮香菜,就可入口享用了。

⑺嚼一粒在口,酸甜适宜,唇齿溢香。我常一边吃,一边黏着奶奶撒娇:“奶奶,我吃出您疼我的味道了,吃醉了。”奶奶的脸上顿时有喜悦的花开,一朵又一朵。

⑻可这次回家的心境异样,就连最爱吃的醉花生也提不起我的兴致。我把自己关进小屋,任凭奶奶怎样呼唤也不出来。小床上铺着崭新的床单,印着可爱的卡通图案,我躺在上面,泪如雨下。

⑼“乖,往后咱不读书了,奶奶天天给你做好吃的。”奶奶又来敲我的门,数不清是第几回了。“咱这儿也有学堂,不稀罕那城里的。要是刮风下雨咱就不去,没事儿,有奶奶给你撑腰……”

⑽“奶奶,你懂什么呀,就知道乱说。”我终于忍不住,“砰”的拉开房门,冲着奶奶大声吼叫。奶奶不恼,笑微微地把一个小碗捧到我面前,是我最爱吃的,醉花生。

⑾“不吃。”我“啪”的打翻了小碗,多日以来压抑的委屈终于爆发了。小碗跌出一声脆响,花生米滚了一地。奶奶一下子怔住,呆立门边,不知所措,眼里有泪花盈动。

⑿我也慌了神,眼泪像关不住闸门的洪水,汹涌而下。仿佛受了委屈的不是奶奶,而是我。奶奶立刻心疼起来,忙扯过衣袖,替我擦脸上的泪水,念叨着:“奶奶不好,奶奶不好,乖不哭。”

⒀后来,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也不知过了多久醒来,窗外,已是夜色稠密。我走出房门,见奶奶的屋里还亮着昏黄的光,就悄悄地走了过去。

⒁门闪了一道缝,奶奶还没有睡,倚着床沿,动也不动,目光呆呆地落在手上。手上,是一碗醉花生。

⒂我不由得心酸起来,眼前闪过这样一幕:孤寂的黄昏里,奶奶独自蹲在门外,一粒一粒捡起被我打落的花生。浑浊的泪,却一颗颗落下。

⒃第二天,我想找个机会跟奶奶说一声对不起。可是,奶奶依然高兴地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于是,我又打消了念头,没了勇气。

⒄我终究也没说出那声“对不起”,直到后来考上大学,直到工作,直到……再也没有了

机会。                                          (选自《博爱》2012年第11期)

1.请根据文意,写出“我”心理变化的过程。(3分)

离开爸妈和校园的不舍与委屈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到奶奶深夜难眠的心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语言。(5分)

(1)请从描写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赏析第⑶段中的划线句。(3分)

                                                                 

                                                                  

(2)第⒃段写“奶奶依然高兴得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为什么?(2分)

                                                                 

                                                                 

3.第⑸—⑺段插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4.如果岁月可以重来,奶奶端着一小碗醉花生在门前轻声地唤“我”,“我”还会冲着奶奶大声吼叫吗?请合理想象情景,并用形象的语言描绘“我”可能怎么做。(80——100字,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