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作文(40分)

请按下列要求作文:

在一个人成长的历程中,有时一个平凡或伟大的人,一句平常或深刻的话,一件普通或重大的事,往往能改变你的思想,你的性格,甚至你的命运。请以《       改变了我》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为记叙文。注意:(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要求:(1)将题目补全并抄写在答题卡上。(2)字数在600-1000之间。(3)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
略 【解析】 试题分析:这道作文题,是一道给材料的半命题作文。首先,要求学生叙写自身的生活,言之有物,力求考生能表达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其次,在这篇作文中,学生可能运用到的“对比”、“以小见大”、“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它暗藏玄机,学生容易掉进三个陷阱。 一、审题不准。考生容易把“改变了我”写成“成就了我”。有不少考生写成:一个人,一件事,一句话让我懂得了、理解了、有所成就了。如:有考生写“妈妈让我学会做饭”,“老师的教导让我懂得待人要真诚”,似乎是“改变”了“我”,但是事情是从无到有,是思想性格不断在成长成熟,前后之间是递进关系。这样的作文至多是三类文。 而“改变”的含义更多的是含有转折的意味,应该是一个人,一件事,一句话让我从反面走向了正面。有一考生写自己家境贫困,不愿意让家里人到学校来,向老师谎称“我父亲是老板”来摆阔;有一次开家长会,父亲为了保护“我”的自尊心,而谎称“我父亲”因有生意走不开,他是受“我父亲”之托来替开的;“我”看到父亲衰老、善良的样子,心里在斗争,父亲为“我”辛勤劳作的情景一幕幕地展现在我面前,“我”的良心因而倍受煎熬,最后“我”勇敢地在全班同学面前承认这就是“我的爸爸”;父亲的行为让“我”从原来的“地位高于亲情”到“亲情高于金钱”,完成了思想认识上的改变。 “改变”也可以是从正面走向了反面。有一考生写自己原来是一个乐天派,生活无忧无虑,学习不紧不慢;初二时有位老师,因“我”的作业马虎,在全班同学面前骂“我”“是个蠢蛋,永远没出息”,这句话让“我”刻骨铭心;以后,每想起这句话,总觉得低人一等,每做一件事、每说一句话,都感到老师与同学都在嘲笑“我”,性格从此忧郁起来,不愿和同学说话,也不愿与家长沟通,几乎把自己与外界隔绝。由于老师的一句话,我从原来的“乐天派”变成了“抑郁派”。 考点:本体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9分)

细雨梨花

①每当梨花盛开的时候,梨乡都要举办梨花节。每年的梨花节前,都会有一张素洁得如同梨花一样的请柬飞到我的案头,传达着梨花对我的召唤。

②我在一个飘雨的日子,踏上了去梨乡的路途。

③细雨霏霏,春意阑珊,路旁是一片片青绿色的麦田,阡陌间的农人披着雨衣,烟雨中,一望无垠的绿一直铺上了西边山影朦胧的太行群峰,干旱的北方原野,此时竞有了一种江南水乡的气息和韵味。

④车到梨乡,只见濛濛细雨之中,地上一层落花如雪;再看枝上,千树万树,依旧如雪,只是有些稀薄。(A)地上的白与树上的白浑然一体,冷香接天,梨花如海,俨然一片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让人整个身心都变得清纯而宁静。

⑤拨开横陈的枝桠,迎着甜丝丝的细雨,我小心翼翼地走进树林,去亲近梨花。枝头上,或一丛丛一簇簇,或星星点点,或密或疏,或浓或淡,一色的浅素嫩白,有着一种令人心颤的圣洁的美。越往深处,枝与花越稠密,不时拂面擦身,留下一片水痕一抹暗香。那些可爱的梨花在雨中浸润着,花托、花瓣、花蕊、花蕾上,都挂满了晶莹的雨滴,颗颗粒粒如散珠碎玉,悬坠欲滴。(B)丛丛梨花,在风雨中相互依偎,绽放着少女般清纯的笑靥,深情地贪看着这雨中的春光,让人不忍去触摸她们,生怕惊动了一个个美丽的梦。

⑥细雨还在飘着,天空中似有千万条被揉碎的丝线,北国的雨竟然也像江南的雨一样的缠绵。身旁的花枝在雨中簌簌抖动,一不小心,不时有一阵雨珠和花瓣掉落,一层素馨飘零,如同一曲缥缈而伤感的弦乐。花浓雨密,香雾迷离,分不清哪是花,哪是雨。这雨中的花,这花中的雨,这清凉的芬芳,这芬芳的清凉,花香水色,似梦非梦。啊,这美丽而圣洁的陶醉与洗礼,竟会是如此的刻骨铭心。不由得想起一些古人吟咏梨花的诗文,李重元的“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秦少游的“梨花满地不开门”,还有洪升的“天涯谁品梨花雪”等。这花与诗,浇上这缠绵的细雨,营造出一片忧伤的美丽,让人深切地体味到人类古今相通的一种美好情感,那就是对真善美的向往和钟爱,虽年华暗替,终也不改。

⑦一年一度,花开花落。梨花的花期虽短,留给人的美却永恒。更何况花落过后,还有果实的生长,还有秋天的希望。遥望中秋时节,这片片梨园当是枝叶葱茏,黄金万点,雪梨飘香。到那时,人们就又会想起这些洁白的,在细雨中飘落的梨花。 (作者李琛,有删改)

1.阅读文章④—⑤段,请简要概括梨花的特点。(4分)

答:                                                                        

2.请从画线的A、B两处句子中任选一处,简要说说它的表达效果。(不少于100字)(5分)

答: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2分)

①站在店堂门口的那人像是林老师——不好,是她!

②我赶紧低下头,收钱找钱的时候,也尽量让顾客的身躯挡住我的脸。她到店里来买什么?但愿她不要朝这边看,千万不要来买糖——我害怕见到她。十多年没见了,每每想起她来,我就会处在一种负疚和惶惶不安的心情中。唉,都是为了那颗倒霉的糖……

③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的时候,我正在读小学五年级。那天,我很早来到学校。在教室外面的拐角处,我看到了林老师,她正蹲在地上用手把窗下被砸碎的玻璃片一块一块往簸箕里捡。林老师原先是我们的班主任,从她身上我得到过母亲一般的温暖和呵护。然而此时她被剥夺了教书的权利——监督劳动。天气很冷,凛冽的寒风把她一双手冻得通红……我想,我要是能有一副手套送给她多好啊!可是没有。

④忽然,我想到口袋里有一颗糖,是昨天下午小胖给的。这颗糖多漂亮呀,包装纸上印着五颜六色的图案,名字还是烫金的——“奶油”。晚上睡在床上我还仔仔细细看了个够,嗅着那奶油的香气,仿佛就尝到了浓烈的甜味。几次我都想剥开来吃掉,可都没有舍得。林老师每天天不亮就来学校扫地,这会儿一定又冷又饿。让我把糖送给她,听说一颗糖能增加一份热量哩。

⑤我走到林老师身后,她缓缓转过身子,看到是我,那呆滞、淡漠的双眸里顿时生出光来。她嘴唇哆嗦着,想说什么,可没说出声来。“林老师,您冷吗?”她摇摇头,把手在衣襟上擦了擦,为我拉平了棉袄外面的罩衫。她笑了,可给人的感觉是在哭,她心里一定很不好受。我不忍再看那饱受折磨的面容,转身把糖塞进她那变得粗糙的手中,轻轻说:“您吃了,就不冷了。”

⑥我飞快地跑了,但我能感觉到她捧着那颗漂亮的糖,长久地伫立着,朝着我跑去的方向凝思……可是到了下午,我才知道小胖给我的根本就不是糖,而是包在糖纸里的肥皂,他是在捉弄人啊!……我哭了很久很久,心里有说不出的委屈,我怎么向林老师解释呢?在她心理造成的创伤是永远也无法弥合了,今后我没有脸再见她了……

⑦“同志,我买一斤‘花生牛扎’,一斤‘大白兔’。”是林老师!我慌乱地抬起头来,还好,她只顾看柜台里的糖,根本就没有注意到我。我连忙把两包装进纸袋的糖递过去。趁她拿钱的时候,我打量了她一眼——她老多了,头上掺夹着银丝,脸颊上已经出现了老年斑。她嘴角露出一丝微笑,显得庄重而又矜持。我断定,一旦她发现站在面前的是我,那笑容即刻就会变成愤慨和痛苦……我不敢再想下去了。

⑧她把糖放到提包里要走了。她终于转过身体。她没有发现我!突然,我想到应该把事情的原委告诉她,乞求她的宽恕,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否则我将一辈子都背着这个沉重的包袱!“林老师!”我禁不住叫了起来。

⑨她回过头来,惊异地看着我,忽然,兴奋地扑到柜台上:“这不是婷婷吗?看我都快认不出来了,一眨眼功夫都长成大姑娘啦!”她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有许多话要说。蓦地,她从提包里抓出一大把刚买的糖塞到我手里:“你吃糖!你在工作,我不打扰了,下了班一定到我家来玩,我还住在老地方,今天我退休了。”“不,我……”我捧着糖不知如何是好。“怎么,不好意思吃老师的糖?你忘了,老师还吃过你的糖呢。我记得那是一颗包装考究的‘奶油’糖!”

⑩我语塞了,不明白她为什么要这样?是揭我的伤疤?是为了发泄心中的怨恨?我受不了,受不了!我真想躲到更衣室里去大哭一场……

11林老师一点也不顾我情绪上的变化,她接着说:“我一直惦记着你,那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啊,我一辈子也忘不了。那不仅是一颗糖,它是一颗心,一颗纯洁、善良的童心。可是我没有福气,糖让那些顽皮的孩子们给搜走了。至今我还在懊悔为什么舍不得早点吃掉呢,那颗糖一定很甜很甜。”她笑了。

12我重重地舒了一口气,仿佛把积在心头十几年的郁闷全都吐了出来,我感到全身一阵轻松……

13我不想再对林老师重提糖的事情了,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但愿今后人们之间互相给予的是比糖更甜的东西。  (作者周密)

1.文中记叙的与“糖”有关的每一件事情,都给“我”带来不同的感受。请阅读文章③-12段,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

时间

与“糖”有关的事情

带给“我”内心的感受

“五年级”时

愧疚不安

“十多年后”

看见老师买糖

认出“我”后

痛苦尴尬

谈往事时

得知老师没吃糖

2.请简析文章第⑨段“老师兴奋地扑到柜台上”一句中“兴奋”的原因。(3分)

答:                                                                        

3.文章最后一句中“比糖更甜的东西”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从“我”和林老师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                                                                        

 


阅读《祖逖》,完成小题。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因起舞   因:              ②不给铠仗   给:       

③蹴琨觉   蹴:              ④遂屯淮阴   遂:       

2.选出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2分)         

A. ①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②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B. ①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②晏子将使楚

C. ①为其来也                 ②以逖为奋威将军

D. ①少有大志                 ②睿素无北伐之志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            翻译:                           

②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翻译:                           

4.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祖逖的“大志”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