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与困难掰腕子》,完成小题。(16分)

与困难掰腕子

①父亲十多岁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当时,家里的日子过得很凄凉。为了能挣些口粮,奶奶一狠心,把父亲送到后草地换粮的车队。

②换粮回来的半道上,骡子病了。给牲口看病的工夫,父亲在一家车马店耽搁了一天多的时间。第二天下午,父亲只好一个人往回赶。天越来越黑,风也越刮越大。地上的积雪被扬得四散,天地之间灰茫茫的,看不清前头的路。父亲本打算走到前边的一个村庄,找一个地方住下来,但是往前走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是看不到那个村庄。

③天已经彻底黑了,又走了不知多少路,还是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影。父亲觉得,一定是迷路了。他把车上所有御寒的东西,都胡乱地穿在自己身上,又把两条麻袋片,搭在了还有些虚弱的骡子身上。天气越来越冷了,刺骨的寒风发着呜呜的怪响,毫无遮拦地穿透父亲的衣服,深入到父亲的骨髓深处。

④父亲后来回忆说,他当时连车也不敢坐,也不敢选择一个背风的地方藏起来。他说,那种时候,人和牲口要是一停下来,很快就冻僵了。父亲牵着骡子,明明知道已经迷路了,还是义无反顾地往前走,他知道走下去就能活下来。然而那一次,命运好像偏偏和他作对。车走着走着,突然掉进了一个雪窟窿,父亲爬到车底下,清理了积雪,自己帮着边辕,狠命地吆喝着牲口,一连试了几次,车就是出不来。风越刮越大,后半夜更是冷得难耐。有几次,父亲想舍弃了车和牲口,自己一个人逃命。但是,一想到家里,好几口子人指望着换回去的东西活命,他就不敢再想这些。后来,父亲把车上的东西都卸下来,空车出来,再把东西装上去。父亲说,他当时冻得瑟瑟发抖而又筋疲力尽,也不知道什么力量促使他还能搬得动上百斤的盛满小麦的麻包……

⑤第二天天亮,父亲发现自己赶着车在雪地上转了无数个圈,而前面的村庄,就在一里远的地方。

⑥以后的岁月,父亲偶尔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总是意味深长地说,人这一辈子,谁都会遇到点难事,关键是要学会和它掰腕子——再大的困难,只要心里不松劲,掰腕子永远输不了。

1.通读全文,从文中搜集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3分,计6分)

(1)父亲遇到了哪些困难?(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2)父亲是怎样“与困难掰腕子”的?(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2.从全文来看,第1段文字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3.结合情境,揣摩第4段画线句,说说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促使着父亲?(2分)

                                                                        

4.第5段写“第二天天亮”后父亲所发现的情境。请你猜想一下,父亲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2分)

                                                                       

5.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也一定遭遇过困难,联系实际,你是怎样与困难“掰腕子”的?(3分)

                                                                        

 

答案:
1.(1)骡子病,耽误了行期       天黑迷路       天冷 (2)医好骡子,拼命赶路,即使车掉进了雪窟窿也不停息,也不放弃,与困难战斗到底,终于走出困境 2.不能。因为本段文字点明了父亲去换粮车队的背景,也为后文写父亲不放弃车和粮食,与困难战斗到底作了铺垫(意符即可) 3.不屈服于困难,与困难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 4.答案为开放性,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5.答案不唯一,须结合实际作答,要讲得具体 【解析】 试题分析: 1.通读全文,梳理文章内容可知,父亲先是骡子病了;不得不夜晚冒风雪赶路,天气特别寒冷;接着是迷了路,只能在雪地里一直向前走;后来是车子陷进了雪窟窿里。父亲一一战胜了困难,他先是给骡子看好了病,再是不停地向前走,战胜了寒冷,接着是把车上的东西卸下来又装上。天明的时候终于摆脱了困境。 2.结合全文,揣摩第一段的作用可知,它写出了父亲的家境,交待地父亲十几岁去换粮车队的原因,也为后文写父亲在换粮过程中遇到困境并与困难作战斗作了铺垫。 3.结合上文,尤其是“一想到家里,好几口子人指望着换回去的东西活命,他就不敢再想这些”可知,这种力量既是不向困难低头的勇气,也是一种对家庭的责任感。 4.根据文章的交待,父亲可能感到这是上天对他的考验,也可能会感到一种到家的释然,总之,要表现出父亲的乐观心态。比如“啊,村子就在前方不远的地方,原来我在风雪中走了这么远的路程,要不是夜晚迷了路,天明前我早就到家了。哈,这难道是老天爷故意对我的一次考验吧吗?” 5.语言表达类题目,困难可大可小,但主要突出与困难作斗争的过程。如跑早操时感到双腿实在跑不动了,很想停下来休息一会儿。但我告诫自己,一停下来休息就会越来越累,结果只能是中途放弃。现在只是一时的劳累,过了这个点,劳累不会减轻了,努力,坚持。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我终于又重新轻松地跑了起来。 考点:考查学生对记叙文的理解能力。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

[甲]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

1.以下四组语句中加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加冠    若不出户              B.俯身倾耳请    夫孔子之圣

C.故余愚    有子羔、原宪之贤    D.慕圣贤之道      曾其所不能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A.遇其叱咄                       B.不幸而在穷僻之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               D.若既不出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4.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