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6分)

中国人的“忍”

⑴“忍”字头上一把刀。每个耳聪目明的中国人或许都听过这句话。

⑵孔夫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孟夫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圣人们强调,为人做事,万般皆需忍受、忍耐。

⑶中国人因忍字而得以百炼成钢的数不胜数,因逞强好胜而走麦城的也不少。唐代高宗时,张公艺不仅位九世同堂,人生如此圆满,引得皇帝也羡慕,遂问其秘诀,张公艺在纸上写下“一百个忍字”。高宗喟叹,原来如此。大家耳熟能详的韩信,他早年能忍胯下之辱,终成大业,真个是“无度不丈夫”;后来却张扬高调,浑然忘记了“忍”字,颇有些“庸人得志”,最后横死吕后之手也就不冤。

⑷“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为了遥想中的绚烂未来,人们忍受着当下的种种不堪,人们夸赞着“忍”,绝口不想提心中暗暗怀想的他日之收获;若百忍后仍不能得道,自然也会有诸多温润的慰藉理由。

⑸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其《论中国人的性格》一文中说,“中国人的性格的另一最大特点,是喜欢妥协,易屈服于公众舆论。”封建社会官场中的“见风使舵”,生活细节的“防患于未然”,平头百姓们普遍存在的谨小慎微、办事圆滑等特点,皆可在各怀心事的“忍”字上找到源头。罗素由是感叹,“没有什么能比中国人的忍耐性更令欧洲人吃惊的了”。

⑹一个忍字,两副面孔。一面是温和下的良善,一面是摇摆中的功利;有些人得道,有些人中毒。鲁迅笔下的冷漠看客,便是一“忍”成痴,浑浑噩噩,麻木不仁,无异于行尸走肉。忽然明白了鲁迅的可贵,只因他在崇尚忍耐的国度,居然可以从来不忍。

⑺“忍”字头上一把刀---“每临大事有静气”为了一个远大的目标,暂时的隐忍蛰伏自是上策,然刀为利器,久忍终恐伤人。

⑻忍该忍之事,说当说之话,为比为之事。(选自《青年文摘》2012年第12期)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答】                                                                        

2.选文第三段除了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它有何作用?(2分)

【答】                                                                       

3.第二段结尾处的“忍受”、“忍耐”两个词语是否重复累赘?为什么?(2分)

【答】                                                                       

 

答案:
1.忍该忍之事,说当说之话,为必为之事。 2.还运用了对比手法,对比了忍的成功和不忍的失败,鲜明地证明了该忍时候要忍的道理。 3.略 【解析】 试题分析: 1.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可以在标题、开头、结尾等处揭示,有时还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在文章的结尾揭示的。示例:忍该忍之事,说当说之话,为必为之事。 2.为了证明了该忍时候要忍的道理,作者在第3段中除了运用举例论证,还运用了对比论证,韩信的忍,使他成功;韩信的张扬,让他失败;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效的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3.本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不重复。“忍受”是把痛苦磨难等勉强地承受下来。“忍耐”是把痛苦的感觉和想发作的情绪抑制下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推荐试题

比较阅读《孔乙己》和《范进中举》片断,完成小题。(10分)

(甲)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乙)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1.甲段写道:“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其原因是什么?而此时的孔乙己却还是来酒店喝酒了,这又说明了什么?(2分)

【答】                                                                     

                                                                          

2.文章分析家们说,范进中举后,众邻居竭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请仔细研读乙段中画线句,说说众邻居此时的阿谀奉承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答】                                                                     

                                                                          

3.选文描写人物形象生动,请结合语境体味下列句子描写的作用。(任选一题作答)(1)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段塑造人物,都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试分别说说其作用。

(4分)

【甲段】                                                                    

                                                                           

【乙段】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小题:(10分)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挂在腰间)    B.四支僵劲不能动(肢体)

C.右备容臭(臭味)                                                        D.同舍生皆被绮绣(穿)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以”意思和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核舟记》)                 B.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活板》)

C.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D.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3.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的目的是什么?(2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