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13分)

回家去问妈妈

毕淑敏

①那一年游敦煌回来,兴奋地同妈妈谈起戈壁的黄沙和祁连的雪峰。说到丝绸之路上僻远的安西,哈密瓜汁甜得把嘴唇粘在一起……一直安静听我说话的妈妈,淡淡地插了一句:“在你不到半岁的时候,我就抱着你走过安西。”我大吃一惊,从未听妈妈谈过这段往事。    

②妈妈说,你生在新疆,长在北京。难道你是飞来的不成?以前我一说起带你赶路的事,你就嫌烦,说知道啦,别再啰嗦。

③我静静地倾听妈妈的描述,才知道我在幼年时曾带给母亲那样的艰难。才知道发生在安西的感动源远流长。突然意识到,在我和最亲的母亲之间,潜伏着无数盲点。

④我们总觉得已经成人。母亲只是一间古老的旧房,她给我们的童年以遮避,但不会再提供新的风景。我们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的价值。全神贯注地倾听上司的评论,字斟句酌地印证众人的口碑,反复咀嚼朋友随口吐露的点滴印象,甚至会为别人一颦一笑的涵意彻夜思索……我们极其在意世人对我们的看法,恰恰忘了,当我们环视整个世界的时候,总有一双微微眯起的眼睛,始终在背后凝视着我们。母亲默默地关注,就像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打磨描绘她们制造的精品。于是我们厌烦了,不客气地说,老提那些过去的事,烦不烦呀?从此,母亲就真的噤了声。

⑤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远远没有长大。我们幼年的顽皮、成长的艰辛、与生俱来的弱点、异于常人的秉赋……从小到大最详尽的档案、每一次失败与成功的记录,都贮存在母亲宁静的眼中。我们曾经满世界地寻找真诚,却不知最想要的真诚就在母亲那里。

⑥我们像一本没有结尾的书,每一个符号都是母亲用血书写。我们还未曾读懂,著者已撒手而去。从此我们面对书中的无数悬念和秘密,无以破译。我们流落世间,成为飘零的红叶。

⑦趁老树虬曲的枝丫还郁郁葱葱,让我们赶快跑回家,去问妈妈。

⑧一定要赶快啊!生命给我们的允诺并不慷慨,两代人命运的云梯衔接处,时间只是窄窄的台阶。从我们明白人生的韵律,距父母还能明晰地谈论以往,并肩而行的日子屈指可数。

⑨给母亲一个机会,让她重温创造的喜悦;给儿女一个机会,让我们深刻洞察尘封的的记忆。     (选文有删改)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引发了作者的哪些感悟?(感悟答出两点即可)(3分)

                                                                   

                                                                   

2.如何理解第④段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2分)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3分)

                                                                   

                                                                   

4.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5.读了本文后,请你联想一次“问”的经历,写出独特的感悟。(不超出所给字格)(3分)

                                                                    

                                                                   

 

答案:
1.(3分)事件:我游敦煌回来,和母亲交谈,意外得知母亲曾抱着我走过安西的往事。(1分)感悟:①我们极其在意世人的看法,却忽视、厌烦了母亲。②母亲是最了解我们的人,最想要的真诚就在母亲那里。③趁母亲健在,抓紧时间和母亲沟通交流。(2分,答出两点即可) 2.(2分)曾经呵护我们的母亲已经落伍了(母亲只能在我们童年时给我们以呵护),不能再给我们新的启迪和支持(1分),这是我们对母亲的浅薄认识(这是我们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价值的原因)(1分)。 3.(3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1分),把母亲关注我们比喻成老艺人打磨描绘精品(把“母亲”比喻成“老艺人”,把“我们”比喻成“精品”)(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我们的耐心培育(1分)。 4.(3分)本段起过渡作用(1分),承接上文的感悟,引出下文的劝告(1分);紧扣文题,呼吁人们抓紧时间与父母交流(1分)。 5.(2分)略 【解析】 试题分析: 1.概括主要内容,抓住“什么人+干什么(怎么样)“的形式进行概述。人:我 做了什么:从敦煌回来后和妈妈交谈,意外得知妈妈曾抱着我走过安西。谈感悟可以结合文章⑤⑥⑦⑧⑨段作者的议论来谈。如世界上最真诚的是母亲,趁母亲健在快点尽孝等。 2.“母亲只是一间古老的旧房,她给我们的童年以遮避,但不会再提供新的风景。”这句话运用比喻、拟物的修辞,说明母亲只能在我们童年时给我们以呵护,等我们长大了,不能再给我们新的支持。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和片面的。 3.“母亲默默地关注,就像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打磨描绘她们制造的精品”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母亲默默地关注孩子比喻成手艺精湛的老艺人打磨描绘精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孩子培育的精心、细心和耐心。 4.“趁老树虬曲的枝丫还郁郁葱葱”承接上文的感悟,“让我们赶快跑回家,去问妈妈。”引出下文,所以这一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内容上是:劝告人们要抓紧时间与父母交流沟通。 5.要求:能联想“问”(沟通、交流)的经历,写出自己的感悟,有真情实感,表达流畅。 考点:本题考查散文阅读
推荐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小题。(10分)

云南的歌会(节选)

沈从文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像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做歌师傅)。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1.语段主要写的内容是什么?(2分)

                                                                  

2.“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指的是怎样的唱法?(2分)

                                                                  

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3分)

                                                                   

4.参加“金满斗会”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体现了“金满斗会”什么特点?(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0分)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                   

(2)同舍生皆绮绣        被: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分)

译:                                                               

(2)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2分)

译:                                                               

3.文中写“同舍生皆被绮绣……”与“余则缊袍敝衣……”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分)

                                                                   

4.宋濂,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请结合本文分析宋濂最终学有所成的原因?(至少两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