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现代文阅读Ⅰ(6分)

艾在端午

①《诗经·采葛》曰:“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中的“萧”与“艾”都是现在的艾。艾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常成群生于路旁、墙脚或草坪中,叶面绿色,叶背呈灰绿色,生有绒毛。

②艾,是端午节的主角,端午节的别名“艾节”,就是以艾命名的。端午,又称端阳,其时正是寒暑气交互转换之时,蚊虫苍蝇滋生,细菌病毒繁殖,人易生病。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一并皆由鬼邪作祟所致,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端午为“恶日”。自古至今,艾在端午中受到人们的挚爱,人们用它招百福、辟邪祟、祛毒害。

③古代的一些经史书籍常有端午节“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烟、洗艾浴”等民间习俗的记载。没奶年端午节之际,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以防蚊虫,“避邪却鬼”。

④据专家考证,艾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在的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的疗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在我国盛产优质艾的湖北蕲州,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孟子也说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的药用价值。

⑤艾在端午,客观上也起到了卫生保健的作用。有人把端午节作为古代“卫生节”,也是不无道理的。

1.文章以《诗经·采葛》开头,有什么作用?(2分)

2.艾成为端午节“主角”的原因是            。(2分)

3.第④段首先采用了列数字、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艾用于治病有着悠久的历史;然后采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2分)

 

答案:
1.引出说明对象;(2)使文章的语言富有文采,有吸引力。(评分:2分,每个要点1分) 2.人们用艾招百福、辟邪祟、袪害等。(评分:2分,大意对即可) 3.举例子    艾的药用价值(评分:2分,每空1分)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引用作用的理解和把握,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人看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 2.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联系上下文既得答案。 3.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面加点字调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故不为苟得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万钟于我何加焉       因使唐雎使于秦

C.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生,亦我所欲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翻译下面句子。(2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为之。

3.第①段画线句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具体指              (用原文的话回答)(1分)

4.第②段作者先列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         ”比“        ”更重要的观点,然后指出“         ”是失其“本心”的表现,提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告诫。(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