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问题。(10分)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

1.解释加横线的字词。(2分)

俱备      (       )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

野芳而幽香  (       )          颓然其间者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写景方面,两文都注重时间变换,请分别举例说明。(2分)

                                                                       

                                                                       

4.两文都写到作者与山、水等自然景物的融合,但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试结合下面句子作一下分析。(2分)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醉能同其乐。

                                                                       

 

答案:
1.季,季节;像那;开;在 2. (1)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激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2)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而欢乐.但是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 3.示例:日出而材霏开,云归而岩穴螟。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 (1)示例: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旋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盛.带有自象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2 )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解析】 试题分析: 1.“时”在此为“季节”的意思,不能理解为“时间”等意思;“若夫”在此为“句首连词”,意思是“像那”;“发”在此为“开放”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出发”等意思;“乎”在此相当于“于”,意思为“在”的意思。 2.(1)“入”是“耸入”的意思,“五色”意思是“各种颜色”,“交辉”意思是“交相辉映”;(2)“从”是“跟随”的意思,“而”表“转折”,“之”为“助词、无意义”,第一个“乐”为“以----为乐”的意思。翻译这两句话时,除了这几个关键字的意思,还要使句子翻译的完整与准确。 3.甲乙两文都是从早上写到晚上,示例:【甲】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乙】日出而材霏开,云归而岩穴螟。 4.【甲】文主要写谢灵运自身发现的乐趣,【乙】文强调的是和大家共同的快乐。示例: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旋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盛.带有自象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2 )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推荐试题

拔掉那颗蛀牙(11分)

她恨全家人。

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姐姐比她漂亮。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了!

姐姐不吭气。她却嚷:“凭什么?要不就别生我!”结果挨了打。

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坚强到不会掉眼泪。全镇只有一个考上县里的高中的,那就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她说:“我不吃学校的饭,我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冬天还好,馒头不馊。夏天,有时馒头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里的第一名。

高考成绩下来,她是市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而且,她冰冷的内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整个县城又轰动了——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现在,她是自己的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去美国之后,她还是一个人,无人交流,内心一片空白。没有亲情的感觉,不相信男人,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太自闭,而且内心充满了恨。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

她呆了:是吗?有这么严重吗?一向是别人对不起她啊,所以,她一直拒绝和家人联系。半夜,她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母亲居然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叫了一声“妈”之后,母亲哭了,哀号着,哭着骂着,叫着父亲的名字:“二妞来电话了,二妞来电话了——”父亲抢过电话,叫着:“妞妞,妞妞……”再也说不出话来。再接着,姐姐和弟弟都跑了过来。声音哽咽着,好像她恩赐了他们什么。放了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第二天,又发呆。她决定回国。

是一刹那间决定的——回国!多少年没有回家了!她带着大包小包——每个家人的礼物,下了飞机,直接乘出租车回老家。一进门才发现:家,破旧了。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爱发脾气的母亲老了,正在树下择韭菜,满头白发;喜欢打人的父亲在脏兮兮的椅子上躺着。父母抬头看到她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慌乱的,伸开两只手,不知要干什么说什么了,好像她是客人——她太洋气了,与多年前那个瘦瘦黑黑的小丫头判若两人!甚至,母亲扑过来后,站在她面前,没敢抱她。

不知沉默了多长时间,她终于叫了一声“妈!”。母亲哭着,抹着眼泪。她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以为不会再流眼泪了,但当父亲过来抱住她说:“孩子,回来啦!”她的眼泪,到底还是泉涌般出来了。

她把带回来的钱分给大家了,父母一份,姐姐一份,弟弟一份。父母养老,姐姐能买城里的房子了,弟弟要开个超市,这下,也有资金了。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

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

1.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有何深刻含义?(3分)

                                                                             

                                                                             

2.请根据故事情节——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在序号里填写恰当的内容。(字数在10字以内)(2分)

①地位尴尬,滋生仇恨 ②                                       ④回报亲情,收获快乐

3.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内的问题。(3分)(任选一道作答)

(1)她恨全家人。(她具体“恨”什么?开篇独句成段,有何作用?)

(2)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此处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4.选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小说,并有一定的警示意义,试结合全文作简析。(3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13分)

①今天,我国又增加了4例确诊的H7N9禽流感病毒的病例,这使我国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例已经增加到11例,涉及了上海、安徽、江苏、浙江4个省市。人们不禁要问:禽流感怎么了?为什么这几年总要不断地闯入人间,导致人类疾病?

②禽流感病毒不断闯入人间与生态环境、病毒变异等多种因素有关。

③在生态环境方面,首先是禽流感暴发的次数越来越多。近几十年来,全球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禽流感病毒原本在禽类动物(特别是野生水鸭和野生禽类)中流行。而近十几年来,禽流感病毒在饲养家禽中暴发流行的情况越来越多。自从1959年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禽类暴发记录以来,前20年仅有4次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的记录,后来的20年有13次,最近的7年发生了7次。禽流感在家禽中暴发的次数越多,病毒越容易跨越物种闯入人间。禽流感暴发增多的原因有人认为与家禽产业的飞速增长有关。

④病毒感染人类或动物,首先要和被感染细胞表现上的一种蛋白质结合,才能钻入细胞内导致细胞感染。这种能和病毒结合的蛋白质被称为“受体”。流感病毒的红细胞血凝素是专门负责与感染细胞上的受体结合的。因此,人们称其为病毒感染的“开路先锋”或打开细胞之门的“钥匙”。人类与禽类细胞上的受体差别是很大。所以,流感病毒家族的成员各自有各自的“领地”。一般来说,禽流感病毒不会轻而易举地直接感染人类,或在人类中引起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⑤但是,流感病毒是一种能在多物种中流行的病毒,尤其禽流感病毒,尽管它们常常不能直接感染人类,但有些哺乳动物呼吸道上皮细胞存在与禽流感病毒结合的受体,因此它们有时可以感染哺乳动物,借助一些哺乳动物为“跳板”,逐渐进化成可以感染人类的病毒。例如:它可以先感染猪、猴子等哺乳动物,使自己逐渐适应哺乳动物体内的环境,再经过“二次跨越”感染人类,有逐渐“学”会感染人的本领。

⑥流感病毒又是一种非常容易变异的病毒。不仅在病毒复制的过程中常常发生复制错误,而且容易插入或被插入其他流感病毒的基因。有时,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也会同时感染猪或其他哺乳动物。猪或其他哺乳动物就可能成为两种流感病毒的“混合器”,在猪体内发生基因重配,禽流感病毒“嫁接”给人流感病毒,成为一种能够感染人类的新流感病毒。

⑦禽流感病毒的物种间差距逐渐缩小。最近,许多科学家发现,禽流感病毒越来越容易感染人类了。【首先,有科学家发现,人肺和呼吸道上皮细胞也携带有禽流感样病毒的受体,所以,禽流感病毒有可能直接感染人类。后来,又有人发现,人流感病毒能与鸡的上皮细胞结合,而且还在鸡的肺组织中发现了人流感样病毒。如果如此,禽流感病毒似乎有可能不借助其它动物,直接在鸡的体内和人流感病毒“嫁接”了。最近科学家发现,某些以前主要感染鸡肠道的禽流感病毒逐渐从鸡的肠道上皮向呼吸道上皮转移,而鸡的呼吸道中的温度与人呼吸道的温度比较接近,这可能使禽流感病毒发生人类环境的“预先适应”,为逐渐进化成流感病毒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⑧人类为了生存在不断地改造世界,病毒为了生存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异。尽管本次我国新发现的H7N9禽流感病毒是如何跨跃到人类的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但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传染病仍然是人类健康的大敌,人类同传染病的斗争永无止境。

                                                —— 选自蔡皓东医生博客

1.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2分)

                                                                         

2.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3.结合语境理解第④段画线句子,回答问题。(3分)

人们称其为病毒感染的“开路先锋”或打开细胞之门的“钥匙”。

(1)中“其”指代什么?(1分)

                                           

(2)中的“开路先锋”和“钥匙”体现了说明文怎样的语言特点?请具体说明。(2分)

                                                                         

4.分析第⑥段人类和禽类病毒发生基因重配形成新病毒的过程,补全表格。(2分)

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同时感染猪

A

 

B

成为能感染人类的新流感病毒

5.选文第⑦段【  】部分的说明顺序是什么?(2分)

                                                                         

6.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2分)

A.禽流感病毒在近十几年来才在饲养家禽中暴发流行。

B.禽流感病毒不会直接感染人类,而是先感染猪或猴子等哺乳动物,然后再经过“二次跨越”感染人类。

C.在鸡的肺组织中发现了人流感样病毒,说明禽流感病毒的物种间差距在逐渐缩小,禽流感越来越容易感染人类了。

D.本次我国新发现的H7N9禽流感病毒是如何跨跃到人类的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花开半时偏妍(8分)

①相对完整而言,“半”无疑是未完成的一种状态,是令人遗憾的一种缺失,然而,“半”又何尝不是一种高妙的境界?

②你一定懂“泰极而否”的道理,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它的对立面转化了。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花儿美艳盛放之时,就是残败零落之日。      

③花开半时偏妍,人生中,我们要拥有“半”的智慧。

④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半”中隐美的道理。爬山的过程最美,半山腰的感觉最好。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虚实相生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一旦爬到了山顶,一切景色尽收眼底时,反而会有一丝失落感隐隐而生。

⑤“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众所周知,绘画中描摹可观可触的有形之物不是什么难事,要让抽象无形的语言、声响和思维等入画,就不那么容易了。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留白的经典之作。齐白石用几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展示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含极丰的神奇意境。蛙声在整个画面中难觅踪迹,可以说,齐白石只画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使“蛙声”这难以描摹的意象,在人们的想象中得以生动而鲜活地再现.有限的画面与无限的想象形成珠联璧合的完美融合。齐白石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运用“半”的智慧,成就艺术留白,使艺术创作达到至高的境界。

⑥“半”,还可理解为一种为人处世的修养。人们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把事情做得太过,留有回旋余地的“半”,是为自己,也是为别人开启了一扇门。“半”,是一种宽阔的胸襟!

⑦李密蓭诗云: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⑧愿我们知晓“半”的道理,掌握“半”的艺术,达到“半”的修养,无边受用“半”的恩赐与智慧。

1.作者由“花开半时偏妍”,提出了怎样的观点?(2分)

                                                                             

                                                                              

2.第⑤段是如何阐述“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的?请简要回答。(4分)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虚实相生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句中的“虚实相生”在这里的意思是眼前景色和想象的美景相互交融。

B.“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中“撩拨”一词在这里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达了激发、引起的意思,突出了留白的妙处。

C.夏洛克冷酷无情,坚持索要一磅肉,落得人财两空。这一事例证明了第⑥段中说的“不把事情做得太过”这一句话。

D.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花儿美艳盛放之时,就是残败零落之日。所以不必追求事物发展的圆满。

 


综合探究(4分)

材料一:2012年11月2日,江苏扬州扬大附中学生徐砺寒在骑车上学途中不慎剐蹭到一辆路边的轿车。他在原地等了半小时没等到车主,就留了一张字条:“我是扬大附中一名学生,在今天中午的放学途中不小心弄坏了您的车。主要是一划痕及左后视镜。我无法及时赔偿,对不起。”并在字条上留下了联系方式。车主看后很感动,没有要求孩子赔偿。

材料二:2012年7月26日,沈阳出现暴雨预警。沈阳铁西公安微博发起避雨、送伞和送热水的“雨中情”行动,受到了博友和市民的积极回应。随后大雨中,10把雨伞都被市民借走,雨停后却收回了12把。原来,在最开始借伞的4人中,有一人在还伞时,还将自家的两把雨伞送给了铁西公安局,希望尽绵薄之力,向更多的人传递心中那份温暖。

材料三:正能量是指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鼓舞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感情……

1.料一和材料二都向我们传达出同一种正能量,你认为这种正能量是什么。(2分)

                                                              

2.根据提示,在横线上仿写句子。(2分)

人心与社会需要“正能量”源源不断地濡养,同时,也需激发、提升和传递“正能量”。它是美化大千世界的光与热,是消除社会毒瘤的白血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