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下面加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

B.仔细查了几遍,试卷上还是找不出纰漏,这真让人忘乎所以

C.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

D.这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创造出一种生动流畅、本色当行的语言风格。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A、坚持不懈:形容做事持之以恒。B、忘乎所以: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周围一切。C、妇孺皆知:形容大家都知道或一看就明白了的简单事物。D、本色当行:做本行的事,成绩十分显著。经分析,答案B中的成语是错误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
推荐试题


父爱陷阱

郑成南

⑴那年,他随父亲去狩猎,不慎掉进陷阱。突如其来的一阵黑暗,使他无法适应。他拼命挣扎,拼命呼喊父亲,但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他清楚,不久前,父亲出猎时,耳朵受了伤,一直没康复。他所有的呼喊,父亲可能真的听不到。

⑵可是,他居然看见井口边,父亲正在伸头探望。他喜出望外,挥动双手,大声地喊着:“爹,我在这儿!爹,我在这儿!”父亲还是没听见。也许是陷阱内的光线太暗,父亲看了一会儿,没发现他,就转身离开了。那一刻,他急得哭了。

⑶他沿着井壁走了一周,没发现任何能攀援的地方,要想离开陷阱,凭他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他绝望地坐在地上,等待救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期待着父亲能早点再找到这里,并能发现他。

⑷井下昏暗潮湿,坐在井底,他感到了阵阵寒意。更糟糕的是,他感觉肚子前所未有地饥饿。父亲一时找不到他,可能回村里喊救兵了。他意识到,即使父亲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来,也需要两天的时间,那么,他能坚持两天吗?而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

⑸周边非常安静,他知道,夜幕开始降临了。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好像是井边的草丛在响,可能是危险动物向井边靠近了。他无法想象,即使是一只常见的獾子,跟他同时窝在一个陷阱内,后果也难以接受。更何况在森林里,危险的动物不计其数。

⑹他提起警觉,掏出那把猎刀,作好了随时跟动物拼命的准备。幸运的是那声音一会儿又消失了——动物可能转个方向离开了。他松了一口气,再次坐到地上。

⑺没多久,困意向他袭来,他闭上了眼睛。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重新提高了警惕。他意识到,在井内比在任何地方都危险,他没有退路,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但是坚持不了多久,他又松懈了,只有听到井口的声音,他才又振作起来。

⑻夜深了,他不再指望父亲能来救他。如果父亲真的不来,那么,他将永远被困在井内。对于他来说,等待或许才是最危险的。想到这里,他再次站起来,沿着井壁寻找出路。他发现,井壁其实都是些松软的泥土,他掏出猎刀,在井壁上挖出阶梯,挖一步,向上爬一步。他相信,只要他能坚持住,不久就可以爬出陷阱。

⑼他终于成功了!当他爬到井口时,黎明的霞光正照射过来,明亮而美丽。他几乎耗尽了所有力气,一屁股坐在草地上。

⑽突然,他一跃而起,好像踩上了毒蛇一般——他发现了父亲!父亲竟然就站在一棵大树后面,静静地看着他,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那一刻,他几乎气晕了——父亲竟然一直守在井口,任由他在井内痛苦地挣扎。他没想到父亲竟然如此冷漠绝情。

⑾父亲满脸憔悴,看到他,显得非常兴奋,赶忙跑过来拥抱他。

⑿他一把将父亲推开,气急败坏地说:“我没有你这个见死不救的父亲!”

⒀父亲伸出的手僵住了,愣了愣,显得很愧疚。父亲说:“对不起。”

⒁他说,“你知道,我在井里多么期盼着你来救我;而你,竟然就一直守在井口看着我痛苦。”

⒂父亲说:“我知道你掉入陷阱,但是,我也知道,凭你的能力,能顺利爬出陷阱。因为井壁的土质很松软,只要有把猎刀就能顺利爬出来,而你身上就有一把猎刀。整个晚上,我守在井口,一步不敢离开,因为随时会有动物靠近陷阱。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草丛,制造声音。幸运的是,昨天晚上一直没有任何动物出现。我知道,你习惯了等待救助,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你等不到救援,你必须学会自救!这便是我挖这口陷阱的初衷。”

⒃他的双眼湿润了,他理解了父亲的苦心。他扑进父亲怀里,说:“爹,对不起!”父亲拥抱着他,开心地笑了。

⒄那年,他才十三岁,却一夜间成熟得像个老猎人。

(选自《父爱故事》,有删改)

1.“他”掉进陷阱后,在什么情况下才采取自救措施?说明“他”在性格上存在什么弱点?

                                                                              

                                                                              

2.“他”从陷阱中成功自救后,在对待父亲的情感和态度上经历了哪两个阶段?

                                                                              

3.父亲看到儿子以后,“显得非常兴奋,赶忙跑过来拥抱他”,为什么?

                                                                              

                                                                              

4.请从前文找出两处与⒂段画线句子相照的伏笔。

                                                                              

                                                                              

5.本文以“父爱陷阱”为标题有什么含义?试分析文中父亲的人物形象。

                                                                              

                                                                         

 


阅读《枫叶礼赞》,完成下面题目。

枫叶礼赞

(1)我爱枫叶,因为它红得深浓,红得艳丽。

(2)多少年来,每每想到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自然而然地萦回于三秋景色。而对枫叶的不畏风霜侵凌,在萧瑟的秋林中,愈见其红,而且红得那么动人,就不能不使你心神向往。即使是春花竞盛、暑夏蒸腾的时令,一想到秋,也会首先想到枫叶,这纯不是偶然的。

(3)重阳节过后,在北京来说,到香山看枫叶,正是很好的时节。过去的诗人骚客,在这样的季候,骑一头小毛驴儿,慢慢地出了西直门,一步一颠直往西边走去。等到了碧云寺一带,就渐入佳境。然后像喝了一杯花雕酒一样,被这鲜艳的色彩陶醉了,因而流连忘返。有时还会即景遣兴吟一首七绝,把她比作青春女儿的酡颜。这种意境,固然也不为过,但我却没有这样闲散的雅兴,我爱枫叶。没有别的,爽直一点儿来说,就是因为她红!

(4)秋冬之交,正是吃萝卜的时候。街头夜晚,叫卖者常常喊着“萝卜赛梨”的清脆的声音,引诱你不得不去买一个尝尝;而且萝卜还有”红到心”的别号。可是它的内心是不是红的,还得等到剖开之后,经过检验才见分晓。这又哪里赶得上枫叶之红,她是那么鲜明,那么毫无掩盖地表现自己的色彩。说她是敢于红,有气魄的红,也是应该的。

(5)有人说,枫叶虽红,可毕竟是到了肃杀的秋天。《董西厢》中有一警句:“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以枫叶喻离别,把枫叶比作血,当然这是随人的心情而兴感的。但从我来看,说肃杀也好,比作血也好,都还是在于秋,而不在枫叶,相反的如果把把枫叶之红比作血,那就是因为她的确抗得住肃杀之气啊!

(6)枫叶也并不因为红而孤独。你看去香山看红叶的人那么多;而且东篱黄菊,山涧青松,以及竹的挺拔,梅的清香,或跟她同时,或继之而放,都是在耐寒冒冷中各具风貌。一想到枫叶,我也便想到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克服困难而挺拔直立的劳动者们,我觉得用枫叶的性格来比喻我们这时代的英雄人物也是毫无愧色的。

(7)我礼赞枫叶,我爱她斗西风血点儿红!

(选自《语文读本》八年级下)

1.从上文看,枫叶有哪些特征?

2.作者写秋冬之交的萝卜以及引用《董西厢》中的警句,各有什么用意?

3.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作者笔下的枫叶有什么象征意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惜春小札

李国文

春天是不知不觉来的,她走的时候,也是悄没声儿地离去。既不像秋天落下那么多的黄叶,“无边落木萧萧下”,造下满天声势;也不像冬天,一阵烂雪,一阵冻雨。

典型的春天,应该在长江以南度过。没有阴霾的天气、泥泞的道路、苍绿的苔痕、淅沥的雨声,能叫春天吗?没有随后的云淡风轻、煦阳照人、莺歌燕舞、花团锦簇,能叫春天吗?只有在雨丝风缕、春色迷人的江南,在秧田返青、菜花黄遍的水乡,在牧童短笛、渔歌唱晚的情景之中,那才是杜牧脍炙人口的《清明》诗中的缠绵的春天、撩人的春天。

然而,在北方,严格意义的一年四季,春天,是最不明显的,或许也可以说并不存在的。“五九六九,沿河插柳”,这是地气已经转暖的南方写照。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而在北方,河里的冰,才刚刚解冻。等到它完全融化的日子,春天也差不多过去大半了。

春天里有未褪尽的冬天,这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人们管这种天气现象叫做“倒春寒”。于是,本来不典型、不明显的春天,又被冷风苦雨的肃杀景象笼罩。

北京的颐和园里,有一座知春亭。但知春亭是否“知春”呢?好像也未必。通常都是到了“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的那一会,才在昆明湖的绿水上垂下几许可怜巴巴的柳枝,令北京人兴奋雀跃不已,大呼春天来了,其实,“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承德的避暑山庄里,有一幢烟雨楼。不过名为烟雨楼,但至少在春天里,是没有烟雨的。“烟雨”二字,也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在高寒地带,只有塞外的干燥风和蒙古吹过来的沙尘,决不会有那“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的烟雨葱茏的风景。

看来,北方的春天,就像朱自清那篇《踪迹》里写的那样,她“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走了”。

因此,捉住春天,把握春天,然后,充分地享受春天。

虽然李商隐告诫过,“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但春天,是唤醒心灵的季节,是情感萌发的季节,也是思绪涌动的季节,更是人的生命力勃兴旺盛的季节。

人的生物钟,如果能够耳闻的话,可以相信,在这个季节里,响动的准是黄钟大吕之音、振聋发聩之声。甚至血管里跳动着的激流,也会蕴含着前所未有的力量。此时此刻,若是去爱,一定是炽热生死的爱;若是去恨,一定是刻骨的恨。若是去追求,去拼搏,去干一番事业,你会从你的身体里,获得超能量的“爆破力”。这种“神来之力”就是人类的春天效应。

人的一生,何尝不如此呢?也有其春华秋实的生命过程。那么青春年少的日子,也就是最美好的春天了。然而,一生中的这个春天,似乎比北方真正的春天还要短促得多。

人,有各式各样的活法,这是每个人的选择。无论怎样的一生,你千万要珍惜你生命中属于春天的那一瞬即逝的岁月。因为,青春只有一次,一去便不复返。

使你的青春放出光华,享受青春的美,那才是生命最大的欢乐。

(选自《中华美文》,有改动)

1.根据诗歌的特点判断:“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与文中的哪句出于同一首诗,简要说明理由。

2.(1)文中江南的春天和北方的春天各有哪些特点?(2)作者将二者对比有何用意?

3.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文章在结构上是怎样将描述自然和表达哲理结合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