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杜甫的《水槛遣心》,回答问题。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释】①写作此诗时诗人已定居成都浣花溪畔,经营草堂。水槛:指水亭之栏杆。②去郭:远离城郭。轩楹:草堂的建筑物。轩:长廊。楹:柱子。③赊:长,远。

1.请说出颔联中“出”或“斜”的妙处。(2分)

                                                                                    

2.请说说“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的表达作用。(2分)

                                                                                    

3.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
1.“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 2.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更显得草堂的闲适幽静。 3.表达了诗人悠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解析】略
推荐试题

专题与综合实践

我校八年级举行了一次关于“长城专题”的集体视听活动。活动中,同学们认真参加,并获得了有价值的视听内容。

请你根据你的视听过程和内容,完成下面的一份调查问卷。

1.你知道了长城在修建上的一个特点是                                  ,目前长城面临的最糟糕的一个现状是                                 。(2分)

2.有少部分学生对调查问卷⑴的内容回答不出来,你认为造成这种视听障碍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请至少答出两点。(2分)

                                                                              

                                                                              

3.在调查问卷的最后一项“长城意义探讨”一栏中,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长城修筑距今已有2000多年,虽已失去防御上的作用,但仍巍然屹立,显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反映着中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表现了中国古代各族劳动人民的坚强毅力与聪明才智,体现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长城工程浩瀚,规模宏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

该段文字中,你发现了两处语病,并作了如下修改:

                                                                      (1分)

                                                                      (1分)

4.“长城专题”的视听活动结束后,老师请你为解决长城面临的最糟糕现状拟一条宣传标语,并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你拟下了一条标语:                                                  

                                         (2分)

 


名著

当他躺在手术台上,手术刀割开他的颈子,切除一侧的副甲状腺时,死神的黑色翅膀曾经三次触及到他。然而保尔的生命力非常顽强。    焦急不安地守候在外面,几个小时以后,她看见丈夫的脸色像死人般苍白,但仍然很有生气,而且像往常一样平静温存:“好姑娘,你别担心,我可不会这么容易就进棺材的……我们走着瞧吧!”保尔坚定地选择了一条道路,决心通过这条道路回到新生活建设者的队伍中去。

1.选文出自前苏联作家                的作品          ,文中空缺处的人物是          。(2分)

2.“死神的黑色翅膀曾经三次触及到他”是指哪三次?(2分)

                                                                              

                                                                              

3.“决心通过这条道路回到新生活建设者的队伍中去。”“这条道路”是指什么?保尔面对生活的态度对我们新时代的广大青少年有什么意义?(2分)